現代製造的刀劍回到過去能否大殺四方?
2024-10-08 17:04:55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無論是古典小說里,還是現在的影視劇、遊戲中,總有俠客、將軍拿著神兵利器大殺四方的橋段,比如《三國演義》中就對趙雲在長坂坡使用青[img alt="" class="spz" src="images/140131314995.png" /]劍的場景多有描寫:「雲乃拔青[img alt="" class="spz" src="images/140131316798.png" /]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這一段文字中,盔甲在青[img alt="" class="spz" src="images/140131317538.png" /]劍面前都跟普通衣服一樣毫無防禦力。
可能有不少人會想,只要有一件神器在手,自己一定能天下無敵。但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首先,冷兵器是靠人力驅使的,人的作用相當重要。想要僅僅拿一件好兵器就殺遍天下無敵手,恐怕是痴人說夢。就算是青[img alt="" class="spz" src="images/140131318847.png" /]劍,也是在趙雲的手裡才能顯露鋒芒,夏侯恩拿著它時不也是默默無聞?
又有很多人覺得,拋開人的因素不談,憑藉現代很厲害很高端的材料學成就,如果請專業的研發團隊專門研發適合長刀長劍的刃材,然後按照人體工程學來設計製作,一定能造出遠超古代刀劍的好兵器。就算自己不行,將寶刀、寶劍交給古代名將,那些猛將是不是會如虎添翼呢?
實際上,如果要製作長刀長劍,現有的材料里還沒有能代替鋼材的,而作為鋼材來說,即便現代可以多加一些元素進去提升性能,冶煉純度也更高,其本身的物理性質也依舊是有限的。換句話說,想要研發出超過古代鋼鐵性能的鋼材一定可以做到,現代技術製作的刀劍性能肯定會更好,但絕對到不了產生巨大代差的地步,想要達到砍鐵甲如同砍衣服的程度,多少還是有點不現實的。
中國歷史上最喜歡說神兵利器的時期是春秋戰國。當時還是青銅時代,但也已經有冶鐵能力了,所以才產生了大量的寶劍傳說,比如干將、莫邪、湛廬、純鈞等——鋼鐵製作的劍在面對青銅劍的時候是真的存在巨大代差的,鐵劍跟青銅劍相比確實算是神兵利器。但因為生產力水平有限,鐵礦難尋,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鑄劍就有「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這樣的描述。在漢代,中國進入鐵器時代,寶刀寶劍的傳說就明顯少了很多,到後來,也就只有在傳奇小說中才會出現一刃既出天下無敵的兵器了。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優秀的刀劍也需要適宜的使用環境和相應的使用技法,不同的使用環境以及不同的技法決定了刀劍的形制,人體工程學則管不到這方面。如果覺得現代人體工程學是萬能的,靠它一定能做出更好的刀劍,這就很片面了。
比如,刀劍的握柄有直柄、前彎柄、後彎柄、紡錘形柄等,這些柄的形狀就跟人體工程學關係不大,反而跟使用技法直接相關。紡錘形柄常見於中式劍、鐧、小袖錘,因為這些兵器有很多畫圈打擊的技法。一般情況下,為了省力,使用者會用食指和拇指扣住柄部,其餘三指張開,方便把兵器轉起來畫圈,然後在打擊的瞬間握緊,這樣能有個瞬間加速的力,增加武器傷害。紡錘柄中間粗兩邊細,就是為了不容易在轉起來的時候脫手。奧運擊劍則使用的是手槍形柄,這也不是因為手槍形柄更符合人體工程學,而是為了強化刺擊——手槍形柄只能拿來刺,揮砍就完全不好用了。
再比如,在被一些人捧為利刃世界第一的大馬士革彎刀中,最常見的也是最符合人們心目中想像的形制是舍施爾彎刀,這種刀一般不起脊,刃直接從刀背開到刀鋒,截面呈現等腰銳角三角形。這種開刃方式使得刀身很薄,一般厚度在5毫米以下——作為對比,日本刀的厚度一般在7毫米以上。舍施爾彎刀的薄刃就是為了強化其鋒利屬性,所以傳說中的薩拉丁才能用這種彎刀凌空切斷了一條絲巾。
然而,即便舍施爾彎刀如此鋒利,假如用現代更好的鋼材做出一把來拿去給中國古代需要衝鋒陷陣的軍官或身經百戰的士兵用,對方也可能只會將它收藏起來觀賞,並不會帶上戰場。這是因為舍施爾彎刀根本不符合中國戰場的情況,它的刀身太彎,無法直刺,中國的單刀技法和它並不兼容,一不小心可能導致後彎的刀尖把自己捅了,反而拖了後腿。而且,舍施爾彎刀的刀身太薄,雖然靈活有餘,但面對身穿鎧甲的敵人基本只能抓瞎,和別的兵器磕碰起來也必然受損嚴重。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如果跟中國八面劍這種加厚加鈍的劍碰撞,即便在材料等方面都更強,舍施爾彎刀的受損程度會比八面劍更重——厚度以及開刃角度的差距在材料性能沒產生代差的時候是無法抹平的。
但其實,舍施爾彎刀也是軍隊列裝的制式刀型,它是阿拉伯輕騎兵攻擊輕步兵時用的。中東地區氣候炎熱,普通士兵穿不住厚重的盔甲,舍施爾彎刀的鋒利刀刃就是為他們而設計。刀身弧度也是如此,弧度大就可以進行拖割,對無甲步兵而言傷害更大。另外,騎兵衝鋒時基本不會考慮拿刀去格擋,拖割的使用方式也避免了大力劈砍,這就意味著舍施爾彎刀不需要太高的強度,用極薄的刀身換取鋒利和輕便也就成了可能。
還有一個例子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雙手劍。雙手劍受到歡迎是因為板甲的盛行,騎士們穿著防禦嚴密的板甲可以不用擔心防禦問題,於是解放了原先拿盾牌的手,可以使用雙手劍進行力量更大的揮砍。在當時,士兵們會裝備長杆斧錘來對抗重甲對手,在面對無甲對手時則更傾向於使用雙手劍。
如果把雙手劍拿到中國古代,即便是用更好的鋼材製作出來,也一樣成不了神兵利器。中國主要還是單手刀配盾牌使用,很少使用雙手刀劍,重步兵寧願用長杆刀,因為攻擊距離更長。明代,荷蘭駐台末任總督揆一在回憶錄《被忽視的福摩薩》中這樣描述鄭成功的士兵:「許多士兵雙手都揮動著令人生畏的戰劍,裝在半人長的木棍上。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的瓦片環環相扣。」可見,沒有板甲的協助,雙手使劍很容易因為防禦不夠、攻擊距離太短而死在衝鋒的路上,想要大殺四方是不存在的。
另外,即便是用現代最好的鋼材和技術,也做不出能夠一下斬斷正常質量的古代鋼製刀劍的正常重量刀劍,同樣也做不出戰鬥中與對方刀劍磕碰後不會受損的正常厚度的金屬刀劍。這也是為什麼在真實的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名將使用的著名刀劍流傳。實際上,只要拿來使用,刀劍不過是消耗品罷了,根本不可能在身經百戰後還能保存完好拿去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