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世界史> 蘇格蘭高地勇士:如何用戰術重挫火槍

蘇格蘭高地勇士:如何用戰術重挫火槍

2024-10-08 17:04:18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蘇格蘭與英格蘭乃至蘇格蘭高地與低地間的恩仇故事裡,除去因電影《勇敢的心》爆紅的威廉·華萊士,1644—1746年這百年間屢屢重創不列顛正規軍隊的蘇格蘭高地勇士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裝備低劣的氏族戰士用巧妙的戰術重挫裝備著火槍與刺刀的對手,而他們的戰術演化成果在日後成為大英帝國的看家本領。

  01

  由於缺乏騎士傳統,中世紀的蘇格蘭與愛爾蘭軍隊往往依賴步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繼承了凱爾特人和維京人的步兵戰吼衝擊傳統,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氏族首領豢養的「外來勇士」,他們往往裝備戰斧或戟,以近戰搏殺決定勝負。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蓋爾人(蘇格蘭高地人及其愛爾蘭盟友)的武裝也逐步引入了火器,廢棄了鎧甲,但仍然以闊劍為首要兵器,保留著強烈的近戰傾向。

  17世紀40年代,隨著英格蘭內戰波及整個英倫三島,蘇格蘭議會軍也和蓋爾人保王黨屢屢發生衝突。在這類戰鬥中,看似野蠻落後的高地人出色地將火力與衝擊力結合起來,往往能依靠優秀的機動力、耐力和高昂的戰鬥意志擊敗看似近代化的蘇格蘭議會軍。比如在1645年的因弗洛希戰鬥中,蘇格蘭-愛爾蘭保王軍指揮官就下達過這樣的命令:「在能夠將火力傾瀉到敵人胸膛之前,絕對不要開火……也就是說,耐心地承受敵人的子彈,在他們燒著鬍鬚之前絕不能開火。兩翼都要無情打擊敵軍,帶著劍和小圓盾沖入敵軍當中,迅速將其打亂。」最終,忠實執行命令的1500名保王軍以微不足道的代價擊潰了大約2倍於己的議會軍,殲敵1500餘人。

  換言之,由於此時普遍裝備的火繩槍射速、精度都有限,且並無刺刀可用,高地人常常能夠利用敵軍的濫射,在付出輕微損失後迫近敵陣。儘管高地人的火器通常較為遜色,雷霆般的近距離開火卻往往能夠震懾住敵軍。之後,高地人會扔下火槍,直接以劍盾衝擊,大肆殺戮既缺乏近戰能力也無暇裝填彈藥的敵人。與依靠機動戰、消耗戰決勝,會戰進程往往長達數小時之久的歐陸交戰相比,「蓋爾式」或稱「高地式」的交戰往往會在不到1小時乃至幾分鐘內結束。

  然而,火器的進步終究是時代潮流,火繩槍逐步被淘汰,到了17世紀80年代,相對而言更輕便、更快捷的燧發槍已成為英格蘭-蘇格蘭正規軍的主流裝備,他們的防守能力得到極大的增強。刺刀的引入更使得近戰也變得不再那麼一邊倒。不過,絕非泥塑木雕的高地人也與時俱進地調整己方戰術。

  在這一時期的諸多交戰中,1689年7月27日高地人以寡擊眾的基利克蘭基大捷堪稱典範。約有2000人的高地軍隊在此役利用己方的機動力搶先占據可以俯瞰戰場的高地,取得居高臨下的戰術優勢。隨後,他們充分利用敵軍心理,不時發出恐怖號叫,迫使兵力兩倍於己的蘇格蘭政府軍在平地上擺開漫長橫隊,在炎熱的夏日午後一連幾個小時原地備戰。等到政府軍現出疲態後,高地人才在傍晚8時許以多個縱隊發起恐怖的高地衝擊。

  包括主將鄧迪子爵在內的諸多高地指揮官依照古老傳統身先士卒。政府軍手中的燧發槍不是擺設,當高地縱隊推進到距離政府軍僅有50~100碼(45~91米)時,指揮官們在第一輪射擊中紛紛殞命,數百名士兵非死即傷。可是,高地人的高昂鬥志令他們穩住態勢,硬是推進到距離政府軍僅有20碼(約18米)時才發出自己的「雷鳴」一擊——有的記載甚至認為高地人的第一輪射擊是在雙方僅僅相隔一把長槍的距離時打出的!隨後,高地人果斷拋下槍枝,拔出各式闊劍,10分鐘內便以白刃戰擊潰敵軍——此時政府軍裝備的插入式刺刀依然不利於近戰。一份戰報寫道:「他們手持闊劍投入混戰……噪聲似乎也沉寂下去,雙方的射擊終止了,只能聽到闊劍的撞擊聲和垂死者、負傷者的痛苦呻吟與吼叫。」

  雖然基利克蘭基之戰以高地人大獲全勝而告終,付出的代價是損兵700殲滅政府軍2000人,但這樣的傷亡——尤其是高級軍官傷亡——也著實說明了他們的戰術依然存在改進餘地。經過一番摸索,除去依舊使用減少被彈面積的縱隊隊形外,高地人開始充分運用臥倒戰術減少敵方步兵火力的殺傷,甚至利用防禦方急於開火的心理,誘使他們過早打出最具威力的第一擊。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以1715年的謝里夫繆爾戰鬥為例,此時的高地軍隊已經能夠針對貌似強大的燧發槍火力採用種種巧妙的規避手段。一位目擊者指出:「進攻命令下達後,原先列成極好隊形的2000名高地人便混亂地沖向敵軍,他們總是進行一些仰射,以此吸引敵軍展開一輪(過早的)齊射……齊射一開始,高地人就臥倒,火力弱下去後,他們才站起來。這時候,大部分人會扔掉燧發短槍並拔劍……在4分鐘內殺入敵陣。」

  02

  1745年,當高地人集結到詹姆斯黨的查理王子旗下,挑戰已經統治不列顛半個世紀的漢諾瓦派政府軍時,大英軍隊早已在歐陸打出威名,「褐貝絲」步槍和套環式刺刀的結合也進一步地增強了英軍步兵的近身格鬥能力。不過,高地人的戰術同樣發生了諸多進化。查理王子的副官約翰斯通騎士就描述道:

  高地人快速前行,距離敵軍僅有一槍之隔時才開火,然後扔槍拔劍……利用己方(射擊產生的)煙霧猛衝過去。當推進到敵軍刺刀所及範圍內時,他們屈下左膝,用(綁在左臂的)小圓盾護住身體,格擋住對方的戳刺,與此同時揚起持劍手臂攻擊對手。一旦進入刺刀範圍,殺入敵軍隊列,士兵也就不再具備自衛手段,戰鬥的結局一瞬間便定下。

  政府軍將領霍利也對高地人的戰術深有體會:

  當高地人進至步槍射程——或者說60碼(54米)——之內時……(高地縱隊)前列就會開火併扔下槍枝,然後攜帶劍盾成群地發出怪叫衝過來,力求擊穿……等到高地人遇上被攻擊的目標時,他們已經堆成了12~14人縱深的隊形。

  顯然,面對不斷強化的刺刀,高地人也針對性地拿出了小圓盾格擋和單手劍進攻的對策。面對這樣的近距離射擊和劍盾縱隊衝擊,一旦刺刀起初失效,政府軍單薄的3列或2列橫隊便很容易軍心動搖,不僅會在剛一交手時便告崩潰,甚至往往未及交鋒便抱頭鼠竄。於是,在普雷斯頓潘斯和福爾柯克發生的高地人大獲全勝的戰鬥也就不足為奇了。誠如時人所述,當時的政府軍「習慣於遠程交火,與其說是看到敵人,不如說是聽見敵聲,當他們發現自己要面對肉搏戰,鋼鐵的刀光閃到了臉上,就會沮喪、驚訝」。

  直至1746年2月6日,政府軍的里奇蒙伯爵還在私信里抱怨:「(只要政府軍能夠堅守陣地,就必定可以取勝)……可要是咱們的人老是見敵即逃,那就連西敏寺的學究都打不過。他們逃什麼呢?他們聽說這些(高地)人是拿著闊劍、小圓盾、長柄斧和鬼知道什麼東西的亡命徒……」

  然而,政府軍高層也並非全然昏聵,福爾柯克慘敗後,坎伯蘭公爵在阿伯丁冬營里著手強化訓練,以全營橫隊齊射取代了既複雜又難以阻擋高地衝擊的各排輪射,且以刺刀訓練增強士兵團結對抗高地劍盾的決心,又輔之以強大的炮兵霰彈火力,最終令信心倍增的政府軍收穫了卡洛登之戰的勝利果實。

  不過,後世盛傳的一則「向右刺」傳聞則是純屬虛構,儘管早在1746年4月就有人在《蘇格蘭雜誌》上宣稱,政府軍的勝利源自這個「靈機一動」:

  隨後改變的是刺刀運用方向。這個變動很小,卻影響深遠。此前,使用刺刀的人會去攻擊直面他的持劍者,此時卻變成攻擊位於他右側戰友面前的敵人……於是,敵人的右側就向他敞開。這個辦法也就克制住了敵軍。

  雖然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但正如諸多軍史學家所述,這種動作「實用價值難以斷定」,「幾乎不可能在混亂的戰場上順利完成」,「十分不切實際」。此外,由於盾牌過於沉重,筋疲力盡的高地士兵在卡洛登戰場上只攜帶了極少的「小」圓盾,右刺動作即便使出來也派不上什麼用場。更重要的是,早在同年11月的《蘇格蘭雜誌》上,便有親歷者撰文反駁「右刺」觀點:「據我們所知,前文所述毫無根據,使用刺刀的方式並無變化!」

  儘管在卡洛登終歸戰敗,高地人的戰術思想卻仍被英軍繼承下來。10多年後,不少高地倖存者作為高地團的一員,跟隨曾擔任坎伯蘭公爵副官的沃爾夫出征北美,在亞伯拉罕平原的血戰中再度展現近距射擊與衝擊相結合的恐怖威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