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出現在熱武器時代的冷兵器
2024-10-08 17:04:22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鑑於刺刀訓練需要特定的人員、額外的經費支出和尤為重要的寶貴時間,單兵刺刀訓練在拿破崙時代根本算不上緊要……得等到1825—1850年,歐洲軍隊裡普遍出現體育訓練,才能讓士兵做好肉搏戰的準備。」
——索科洛夫《拿破崙的軍隊》
刺刀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登堂入室,成為歐洲各國步兵的普遍裝備的,不過,歐洲軍隊中的刺刀訓練此後仍然長期停留在極為簡單粗糙的水平。雖然刺刀擁躉往往津津樂道於虛構的英軍步兵「右刺」神話,但其實就算是英國人自己也並不那麼重視刺刀術的訓練。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那麼,歐洲的刺刀術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01
18世紀時,英國軍官普遍認為士兵只需在肉搏戰中運用本能向前突刺就行,甚至覺得,既然野戰中的肉搏拼刺極為罕見,那麼根本無須專門為刺刀設計全套刺殺教程。
英軍第43步兵團的諾克斯中尉在日記里提到過一則發生在1759年7月的逸事。當時,43團請來一名其他部隊的軍士傳授新的刺刀格鬥技術,結果立刻被人當成笑話,說成是荒謬、可恥之舉,還說他的動作像是懶散的農民在用叉子翻乾草,教學隨即不了了之。
一開始,歐洲各國軍隊幾乎都是沿襲過去的經驗,把昔日長矛的用法直接套到刺刀上,因為刺刀此時往往是在結陣防禦或衝擊時發揮威懾作用。野戰中雖然屢屢發生刺刀衝擊,卻極少出現雙方集體拼刺的場景,如果其中一方在野外發起衝擊,那麼另一方通常會在和雙方短兵相接之前就全體退卻,要是不幸遇上少數退無可退的場合,接下來就會發生近乎屠戮的一面倒戰鬥。
俄羅斯帝國大元帥蘇沃洛夫是主張讓刺刀發揮攻擊潛力的將領,他也的確對刺刀訓練有所貢獻,比如說,他命令部下用土和草製成假人標靶,讓步兵熟悉如何刺殺,讓騎兵掌握如何砍殺。當時歐洲還流傳著一則據說源於蘇沃洛夫的拼刺訣竅:「對付普魯士人,刺一下;對付波蘭人,連刺兩下;對付法國人,刺完兩下再絞一把。」可是,即使是他設置的訓練也往往集中於士兵的心理而非技術層面。以《制勝的科學》為例,書中大力灌輸「用刺刀的是好漢」的意識,鼓吹「敵人不知道如何對付俄國刺刀」,卻對拼刺動作著筆甚少,僅僅提到對付騎兵時要用刺刀猛刺敵人的下腹部、馬面、馬脖和馬胸。而老元帥1799年給俄奧聯軍下達的具體命令里也僅僅提到如下做法:
遇上騎兵,就用刺刀捅馬和人;遇上步兵,就用雙手把刺刀放得更低,(離敵人)更近。
右手放平刺刀,左手往前刺,要是能用槍托砸到胸部或頭部也不錯。
奧軍當然也像前文中的英軍43團一樣,對此嗤之以鼻。
02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刺刀理論並沒有出現太大變化。雖然英國人戈登在1805年出版過一本《論防禦的科學:在近戰中運用刀劍、刺刀和長矛》,被一些人認定為最早的刺刀教程,但它根本沒有被英軍採用,而且正如標題所示,此書仍以論述劍術為主,刺刀運用的部分不僅有許多空想成分,還留有濃重的長矛痕跡。
拿破崙時代野戰中集體拼刺的情況同樣極為罕見,阿爾當·迪皮克上校在《戰鬥研究》里聲稱:
據說(1805年11月5日的)阿姆施泰滕之戰是唯一一場其中一方發起刺刀衝擊時,另一方真的就地等待進行刺刀撞擊的交戰。可即便在那次交戰中,俄軍也是在士氣衝擊的影響下退卻,並不是因為遭受實際撞擊而撤退。
不過,在針對村落、隘路、工事等各類複雜地形進行的爭奪戰里,或是在以士兵個體為單位投入的散兵戰中,肉搏戰的發生頻率還是有所提升。瑞士軍事家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里對此有過簡要的論述:
我只有在村落和隘路里才見到步兵縱隊的真正肉搏戰,見到走在先頭的士兵上刺刀與敵人戰鬥,但我在列陣會戰中還從未見過這類拼刺。
以1805年10月11日的哈斯拉赫-永京根戰鬥為例。起初,法軍主力第9輕步兵團在野戰中用刺刀衝擊打垮了奧地利軍隊的斯圖爾特步兵團,後來則在永京根村以及周邊地區和奧軍的優勢步騎兵展開苦戰,村莊易手將近10次,9團還差點丟掉了鷹旗,最終不得不放棄據點後撤。根據戰後統計,9團共有10人陣亡、140人負傷、188人被俘(其中傷員34人,7人後來逃脫歸隊);140名後送傷員中,共有116人被子彈打傷、6人被炮彈擊傷、9人被騎兵馬刀砍傷、1人被步兵刺刀捅傷、8人狀況不明,其中,3人在戰後不久死去。
眾所周知,線式戰術時代的戰列步兵往往不大適應在村落等居民點進行爭奪戰,這一時期的各國軍隊都傾向於讓輕步兵承擔這類作戰任務。於是,法軍的第9輕步兵團雖然多數時間仍然在交火、追殺,但也的確曾在村落戰鬥中發生過若米尼筆下的「真正肉搏戰」,出現了「先頭士兵上刺刀與敵人戰鬥」的情形,否則也不會有人被捅傷。
隨著散兵戰逐漸大行其道,各國進步軍官,尤其是輕步兵軍官開始意識到個體士兵的潛能所在,認為不僅僅要利用士兵的本能,還要通過包括體操在內的各式體育活動培養士兵的心智與體魄。於是到拿破崙戰爭後期,富有民族主義和軍事色彩的體操運動開始在各個德意志邦國內流行起來,截至1818年,各國已有體操俱樂部150家,會員1.2萬人。在此背景下,出現以體操運動為基礎的科學化刺刀訓練手段就水到渠成了。
03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符騰堡、薩克森等德意志邦國的輕步兵軍官率先於19世紀20年代出版了第一批詳盡論述刺刀訓練方式的專著。這股風潮隨後逐步傳入法國、普魯士等國,至於英國,得到1849年才出現第一本「科學化」的刺刀訓練手冊。
1824年,《符騰堡王國步兵刺刀格鬥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正式面世。這本書明確指出刺刀訓練不僅利於士兵強化體能,也能培養出建立在刺刀技能基礎上的自信心和勇氣。
符騰堡王國是德意志西南部的新興國家之一,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崙升格為王國,該國陸軍素來以革新先鋒著稱,甚至有不少人是公開的拿破崙崇拜者。不過,它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說相當一般,中國軍迷最熟悉的符騰堡軍人恐怕還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里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作為刺刀這一領域的先行者,符騰堡軍隊提出了許多現代人看來習以為常,當時卻未必有多少人注意的做法。
《教程》開篇就要求選擇寬敞明亮、通風良好、清潔安靜的訓練場館,指出要在刺刀尖上包裹皮球,參訓士兵和教官在對練時都必須穿戴鐵胸甲或皮胸墊,以防出現訓練傷亡。訓練要以10~12人為一組,參訓士兵按個頭高矮排成一列橫隊,相鄰兩人留出3尺(約1米)的間距。接下來,《教程》用1/4的篇幅講述了培養士兵身體靈活性的各類體操基礎動作,隨後才開始用8頁內容介紹單兵訓練方式,士兵們要逐步練習如何刺入胸部、腹部,如何快速拔出,如何使用基礎格擋動作。
隨後就是最具創新之處的雙人刺殺訓練。訓練首先由一名教官和一名或多名士兵共同進行,學生根據教官的口頭指令進行刺殺、格擋或閃躲,以此鍛鍊體能和敏捷性,學會在做動作時保持平衡。這類練習完成後,就開始無指令雙人訓練,這是為了讓士兵學會窺探對手弱點、掩蓋己方意圖,從中培養心智、技巧、自信和勇氣。為了避免過多的失敗會挫傷自信,《教程》還特意指出,教官應當儘量將體格、能力相當的士兵結成訓練搭檔。出於防止受傷的目的,雙人訓練中只有突刺對方胸部護具時才能使用全力,突刺面部和腹部時都必須留力。為了貼近實戰,訓練中也絕對禁止蓄意不格擋、不閃躲,與對方同時刺殺的做法:無傷訓練時當然可以「同歸於盡」,戰場上這種事那就非常罕見了。鑑於士兵往往都是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訓練中也難免會出現意外,《教程》特別規定,一旦場面失控或刺殺不再規律,教官就必須立刻介入,當場中止練習。
完成步兵刺殺練習後,士兵還要接受刺刀反騎兵訓練。此時,士兵先練習以蹲姿和立姿對付騎兵,練習通過跳躍迫近或遠離騎兵,也以此強化腿部肌肉,培養自身的躍起能力。積累一定經驗後,便開始進行步騎兵對抗練習,也就是讓教官在台上拿起馬刀或騎槍扮演騎兵,受訓士兵在台下練習對應的攻防動作。
《教程》還對步兵與騎兵的一對一戰鬥給出了有趣的評論。該書認為,馬刀最長不過3.5尺(約1.1米),遠不如上刺刀後6尺(約2米)長的步槍,步騎格鬥時步兵可以輕易占據上風。可要是和槍騎兵一對一,那麼10尺(約3.3米)長的騎槍就難對付一些,步兵此時應把握騎兵單手使用長杆兵器時的不穩定性,以雙手持槍的方式格擋住騎槍。當然,步兵自然可以利用馬匹的本能,通過戳眼、鼻或吼叫的方式恐嚇戰馬,但《教程》還是認為,步兵應當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對象,不宜在戰馬身上過度分心。
以上是對體操運動影響下符騰堡刺刀訓練方式的簡要概括,從中不難發現,儘管這已是將近200年前的訓練方法,看起來卻仍然頗為科學,其中甚至有不少要素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