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騎兵的V字橫隊:飛馳衝擊、白刃至上
2024-10-08 17:04:16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雖然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享有「近代軍事之父」的美譽,但飛馳衝擊、白刃至上的瑞典騎兵以及所謂的近代歐洲騎兵牆式戰術,要在18世紀初卡爾十二世的治下才會真正出現。
01
儘管古斯塔夫二世時代(1611—1632)的瑞典騎兵仍然堅持步騎結合、快步衝擊的戰術,但當蒂雷納子爵在17世紀下半葉推廣跑步衝擊方式時,他卻將這種進攻戰術稱為「瑞典式攻擊」。更奇特的是,當極為關注西歐軍事發展的瑞典軍隊於1676年正式引入跑步衝擊時,他們卻認為這是蒂雷納的「野蠻衝擊」,甚至將手持白刃全速衝擊的戰術視為本國軍隊此前從未用過的「法蘭西方式」。
儘管教學相長是人類社會中的常見現象,但這種互認對方為發源地的做法還是顯得頗為怪異。難道是瑞典人已經遺忘了先輩的戰術遺產嗎?當然並非如此,事實上,法國人把跑步衝擊稱為「瑞典式攻擊」源自一個合情合理的誤會。
三十年戰爭期間,薩克森-魏瑪公爵伯恩哈德在20年裡曾先後為新教同盟、荷蘭、瑞典和法國而戰。他雖然的確野心勃勃、反覆無常,但在牆頭變換大王旗的時代里,倒也算不上是特殊。1634年,訥德林根決戰瑞典戰敗後,伯恩哈德斷然拋棄瑞典,帶走大量老兵,轉而依附法國,給自己在萊茵河兩岸打下新的地盤。只可惜天不假年,1639年他便一命嗚呼,一代梟雄最終落得個為人做嫁衣的結局。
薩克森-魏瑪公爵背叛瑞典所帶來的物質、精神財富令法國獲利頗豐,僅就戰術層面而言,伯恩哈德的瑞典經驗就讓部分法軍步兵將荷蘭影響下的10列、8列縱深隊形改為6列。因此,就連伯恩哈德推崇攻勢作戰的原創做法,也就是讓騎兵不再與火槍兵配合防禦,轉而獨立以跑步投入衝擊的方式,也被法國人自然而然地視為「瑞典式」的戰術。
於是,當瑞典人最終採納這種被伯恩哈德、蒂雷納修改到面目全非的戰術時,他們自然也不可能意識到這種戰術可能與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本國騎兵存在一絲關聯,將它稱呼為「法蘭西式衝擊」實屬正常。
02
那麼,當跑步衝擊戰術「出口轉內銷」,被瑞典騎兵輾轉接受之後,他們又是如何結合本國實際情形執行的呢?我們可以從1685年卡爾十一世頒布的條令中管窺蠡測。
根據條令規定,每名騎兵應當攜帶1把劍、1支馬槍和2支手槍。除此之外,瑞典騎兵中隊還採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排列方式:騎手們不會按照西歐各國通用的做法膝蓋靠膝蓋,而是把膝蓋放在膝蓋之後,這樣一來,整個中隊就形成了一個箭頭形狀,或稱淺V形狀。位於第一列中部的掌旗官會成為隊列的頂點,而在行進途中,由於馬匹自然的追逐天性,如果指揮官控制得當,淺V隊形反而會逐漸拉平。
聽到信號後,中隊先是以慢步推進,而後迅速轉為快步,等到距離敵軍200~300步(150~225米)時,瑞典騎兵會冒著火力轉為跑步,朝著敵軍發起衝擊。不過,瑞典人仍然沒有忘記祖先在三十年戰爭中依靠火力與衝擊相結合贏得的輝煌戰績,即便在跑步衝擊途中,他們依舊會按照條令里不合時宜的要求,在騎兵距敵50~75步(37~57米)時動用槍枝射擊。
當堪稱天才戰術家的卡爾十二世於1697年登基後,他敏銳地意識到此時的騎兵對決已經更依賴士氣而非火力。他認為,古斯塔夫二世的騎兵火力準備戰術的確適用於以快步進行衝擊的舊時代,但已經與跑步衝擊的新時代格格不入。射擊會打亂己方節奏,降低衝擊速度,而他堅信,速度才是衝擊成功的主要因素,它能夠帶來強大的衝擊力,讓人忘記危險,令對手陷入震撼。與此同時,他也認為絕對不能讓中隊在混亂無序的狀態中進行衝擊,騎手必須要在跑步時保持嚴整的隊形,這就要求騎兵進行嚴格乃至嚴酷的訓練。
作為一個具備騎士精神的軍人國王,卡爾十二世對戰爭的看法,特別是對騎兵的看法即便在普遍推崇進攻的歐洲戰場也可以說是比較激進了——他崇尚進攻至上。而按照《波爾塔瓦》一書的作者彼得·恩隆德的看法,瑞典軍隊就像它的君主一樣,獻身於一種無所不在的進攻精神:「武器裝備、戰鬥方式、對白刃的強調、刺刀攻擊和騎兵衝擊,一切都表明,人們近乎狂熱地堅信進攻是通向勝利的不二法門。」
瑞典社會的變化也有利於卡爾十二世鍛造這樣進攻型的軍隊,古斯塔夫二世時代的瑞典軍隊主要源於自耕農,而在卡爾十一世和十二世的時代,瑞典軍隊的主要成分已經是僱農、僕役出身,或是必須仰賴軍餉和軍方分配的小農場過活、終身與軍隊綁定的無產者,這些人的畢生夢想就是在年滿40歲退役時,讓兒子頂替自己的崗位當兵吃餉。士兵的屬性就意味著,此時的瑞典軍隊雖然後繼乏力,卻也足以打造成一次性的精兵強將。
03
國王樹立的榜樣、不可動搖的紀律和極高的訓練水平,這三者令瑞典騎兵擁有足夠的能力和士氣發動「白刃高於一切」的跑步衝擊。在此之前,西歐和中歐騎兵幾乎從未使用過這種方式,瑞典人的主要對手俄國人採用的戰術更是截然不同。
彼得大帝的騎兵主力是匆忙組建的龍騎兵——從1698年到1709年,俄軍從零起步,整整建立了88個龍騎兵團或獨立中隊。他們起初仍被視為騎馬步兵,主要依靠火力對付瑞典人,希望自己的槍枝能夠給對手造成足夠的傷亡或混亂,挫傷敵人的幹勁,使得自己能夠以更有利的態勢投入戰鬥。可是,因為卡爾十二世麾下騎兵的經驗和作戰技能,至少在1709年波爾塔瓦會戰之前,俄國龍騎兵的希望大都是落空的。
觀察員傑弗里斯上尉有這樣的記錄:
讀者不妨想像一下一個瑞典騎兵中隊主動衝擊一個俄國龍騎兵中隊的戰況。當然,我們這裡首先得假定這兩個中隊人數都在150~200人,均列成3列橫隊。瑞典中隊起初以淺V隊形進入戰場,而後逐步加速,漸漸拉平,等到距離俄軍大約150米時開始全速奔馳。俄國龍騎兵看到「那堵由馬蹄和刀劍組成的森嚴牆壁」時,便匆忙用步槍展開散亂的射擊,隨後往往掉頭就跑。
如果俄國中隊敢於直面瑞典中隊,那很可能會被打散,因為瑞典騎兵憑藉速度獲得的衝擊力讓他們能夠利用俄軍隊列中總會適時出現的空隙在物理層面推開俄軍,隨後發生的混戰可能會帶來相當大的殺傷。卡爾十二世是最早表現出明確偏好突刺的人物之一,在對戰中,他會命令他的騎兵用劍突刺。與劈砍相比,突刺當然更難完成,但也會造成更嚴重的創傷,考慮到俄國龍騎兵的防護裝備很差,這份殺傷力自然就更強了。
1708年夏季,跟隨瑞典軍隊出征的英國觀察員傑弗里斯上尉就在霍沃夫琴(今白俄羅斯戈洛夫欽)目睹了一場兩種交戰風格的典型碰撞:
瑞典騎兵需要對付的敵人可就多得多了:兩個禁衛龍騎兵中隊率先投入交戰,可他們實在是眾寡懸殊,和敵方騎兵的兵力對比是1∶10。儘管這2個中隊幾次被困,可還是勇敢地自行突破,持續戰鬥到更多的部隊前來援救為止。從那時起,我看到敵人喪失了勇氣,在整場戰鬥中都不敢再和瑞典人如此貼身肉搏,只是在相隔30~40步時放槍,然後逃跑、裝填、集結、再開火。這樣的狩獵一直持續到晚上7點為止。國王陛下給他的所有騎兵都下達了命令,要求他們不要開槍,而是持劍沖向敵軍。不過我們還是很難追上他們,要不是碰運氣遇上了一塊沼澤,那可就永遠追不上了。俄國人的馬匹矮小、虛弱,因而無法把他們帶出沼澤,逃過我們的追殺。
由此可見,卡爾十二世在世紀之交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他遠遠超越了古斯塔夫二世的原則,在衝擊形態中引入了可觀的創新。卡爾十二世的創新遠不止於跑步衝擊,更在於基於衝擊速度理念得出的衝擊途中禁止使用火器的「白刃至上」信條。在他之前,從沒有一名騎兵指揮官想得如此大膽、如此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