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戰役:大捷!傷亡1比30,卻顯露帝國敗象
2024-10-08 17:02:54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一個大帝國的衰落絕不是發生在一夕之間,覆亡的種子其實早已種下,衰敗也早有徵兆,並且往往顯示在一系列屈辱和敗仗中。對於羅馬帝國來說,這個徵兆便是剛度過3世紀危機後於4世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多災多難的4世紀「中興」改革里,就連一場久違的大勝都處處顯現出形勢的危機。
01
自從亞歷山大·塞維魯皇帝被弒身亡,羅馬便踏入了著名的「3世紀危機」。短短50年,一位皇帝遭到波斯人俘虜,一位皇帝被哥特人陣斬於沼澤,超過60位僭主叛亂稱帝,無數城鎮毀於兵災,一度天下三分,整個帝國一片混亂。雖然伊利里亞諸帝通過多次軍事勝利總算壓住危機,但這些軍人皇帝能夠解決外患,卻無法阻止自己遭遇政變與謀殺。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執掌帝國大權。面對眼前的亂象,他決心銳意改革,開啟全新的時代。此後,作為古典威權帝國的羅馬已經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崛起的專制帝國。
戴克里先的改革內容有很多,大致如下:
政治上,他在3世紀軍政分離改革和拆分行省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將原先不足千人的官吏規模擴充到3萬~3.5萬人,並把行省切分,數量擴充至原來的約4倍,多達近百個。他還創造了一種「四帝共治」體制,將統治大權分給2位皇帝和1位副帝,希冀以4位皇帝分治帝國的方式來改善皇帝事必躬親、獨木難支的困境,並通過早早提拔賢良下屬擔任副帝,來避免繼承人爭奪戰。同時,為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他借鑑東方統治者的風格,一面強調君權神授,一面保持宮廷的神秘,疏遠民眾。
軍事上,他擴充軍力,將2世紀時30餘萬的陸軍擴充到約60萬。另外,他大刀闊斧地更改以往積極的邊境防禦戰略,把原先駐守在邊境基地的精兵抽出來,改組成野戰軍,調入後方行省和皇帝直轄的軍隊,僅留下適合防禦的次級部隊組成邊防軍,駐紮在邊境行省的小型要塞里。這麼做,是為了在保障帝國統治的前提下,遏制地方軍政長官犯上作亂的野心。
經濟上,他頒布價格法案,強行規定商品價格,發行足額的貨幣,希望以此法扭轉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同時,他重新在義大利地區徵收已被免除了400餘年的直接稅。為細化土地稅,他又安排大量人員重新丈量土地,細分土地肥力,試圖以此為帝國注入龐大的財源,好維持臃腫帝國的正常運轉。
戴克里先的理想很美好,但他的改革卻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政治上,「四帝共治」體制沒能考慮到皇帝想立自己兒子為接班人的隱情,結果僅僅13年後就徹底崩壞了。軍事上,強幹弱枝的軍事改革導致軍隊反應變慢,行省的安全形勢幾乎沒有得到改善,而延續了整個4世紀的內戰,篡位次數甚至等同1、2世紀之和。經濟上,物價法案無法控制物價,商人們根據市場行情完全無視行政法規,在黑市上依舊賺得盆滿缽滿;新的足額貨幣又遭到劣幣打擊,絲毫沒能改變市面上流通劣質貨幣的局面;新增的稅項和細化的稅制需要新增大量官吏徵收與管理,大大增加了財政負擔。
帝國在新的改革中迅速失去活力。之後即位的君士坦丁雖然摧毀了四帝共治,卻基本沿用了戴克里先的改革內容,甚至部分措施在他治下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了繼續穩固皇權、減少軍費成本,他抽調邊防部隊到野戰軍中,並將其分散安置在城市民居里,還把野戰軍團的規模從數千人削到僅千人;為了保障稅收穩定,他限制人員流動,無論是行會成員還是市民乃至農村的居民,都不得隨意離開自己所屬的行會或出生地……這些做法加劇了帝國的衰落,經濟因管制和重稅而凋敝,帝國財政因冗員而不堪重負,進而導致國家不得不降低徵兵的體格標準和軍隊的供給水平,並把軍隊分散於城市來抵消建造、維持軍營的成本,這又使軍人缺乏充足的集訓場地和訓練時間,沉迷於城鎮生活,失去軍人素質。
最終,所有惡因均在羅馬帝國的繼任者身上結下惡果,讓羅馬帝國在一場大捷中顯露敗象。
02
君士坦丁是多疑且殘暴的,他的這一統治風格也傳承給了膝下三子。在他駕崩後不久,他的三個兒子就展開內戰。經過13年的爭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帝國唯一的皇帝,可是笑到最後的他並沒有感到安心,反而疑心日甚,乃至幾乎將皇室宗親屠戮殆盡,僅剩堂弟尤里安一人。
後來,高盧地區不斷爆發叛亂,邊境又有外敵入侵,樁樁件件將他擾得心煩意亂。思慮再三,他還是決定放下疑慮,堅信血緣的羈絆要比陌生人的忠誠更可信,將副帝之位授予尤里安,令其即刻出發逆轉高盧諸省的亂象。
平亂無疑是一件頗有難度的事情,一是因為尤里安身邊僅有360名衛兵可供驅使,二是因為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部族常年大規模渡河入侵,此時的高盧已是一片破敗,而這一次,在尤里安到達高盧前,日耳曼人已經毀滅了45座城鎮。出現這種情況,是前文所述改革的緣故。帝國西部龐大的軍力分散各處,這些軍隊中的任何將領都無權調動大軍,只能等待副帝親自過來,並在接到集合命令後再開始集結。可日耳曼人不會等帝國的戰爭機器緩慢啟動,當尤里安在現今法國中西部的維埃納組織兵力的時候,他們圍攻了東邊的歐坦城。
幸運的是,雖然城內的駐防部隊無力抵禦敵人,但是一些老兵組織起來,憑藉過人的軍事素質和經驗成功擊退了敵人。接獲歐坦被圍的消息後,尤里安知道時間緊迫,力排眾議帶領一隊具裝騎兵和一隊操作手持扭力弩炮的士兵出發,總數不超千人。一行人沿著一條森林中的捷徑趕往集合地蘭斯,途中受到蠻族的攻擊,幸好具裝騎兵輕易地擊潰了敵人。礙於緊迫的時間與笨重的裝備,他們沒有追擊,而是轉向先去托伊斯城休整。那裡的守軍不知是因為害怕外面遊蕩的日耳曼人,還是不信任來訪者的身份,總之是讓副帝吃了閉門羹,他們費了好一番口舌才終於進城。
耽擱了一段時間,尤里安最終抵達蘭斯。一路上的不易沒有嚇倒這位年輕的副帝,他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全軍出擊,將戰火燒到日耳曼人中的一支——阿勒曼尼人的部落,但可悲的是,從各地拼湊而來的羅馬軍隊對帝國境內的地形還不如敵人熟悉。
一個陰雨天,阿勒曼尼人找準時機對羅馬軍隊的後衛實施了偷襲,而前邊的軍隊對此還渾然不知,若不是巨大的戰鬥聲引起羅馬將領警覺,派來了援軍,兩個後衛軍團就要面臨覆滅的命運。
成功擊退敵人後,尤里安警覺地向已被敵人占領的布呂馬行軍。那裡的日耳曼人不願坐以待斃,主動出擊,羅馬軍隊擺出新月陣形,通過對兩翼的壓迫擊潰了他們。初戰告捷不能令尤里安滿意,他又馬不停蹄前往同樣遭到毀滅的科隆,在那裡紮下軍營,通過展現軍力迫使法蘭克國王簽署了和平協議。當局面初步穩定後,他便回到現在法國的桑斯過冬休整。礙於後勤壓力和士兵的思鄉之情,他僅留下了少數軍隊,其餘士兵都暫時遣散。
阿勒曼尼人才遭到不小的打擊,正怒火中燒,又從羅馬逃兵那裡得知副帝手上士兵稀少,正困在冬營,便組織軍隊包圍了桑斯。尤里安得知消息,內心焦躁不安卻仍強裝鎮定,親自上陣組織守衛。阿勒曼尼人缺乏攻堅用的機械與技術,在圍城一個月無果後,只能悻悻撤退。尤里安兵力不足,只能目送他們離開。讓尤里安氣憤的事還不止於此:駐紮在附近的騎兵主將馬塞拉斯其實擁有充足的兵力,但不知是因為不敢違反謹慎等待調兵命令的規定,還是因為畏懼敵人的聲勢不敢獨自出擊,又或者兼而有之,總之他並未及時出手救援。這一行徑在事後受到尤里安的激烈指責,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只得將其免職召回。
阿勒曼尼人遭到挫折並不氣餒,他們在不宜戰鬥的冬天過去後,再度聚集於萊茵河邊。對於這一情況,尤里安有點興奮,因為前騎兵主將馬塞拉斯的繼任者是一位樂於聽從於他的優秀將領,得到支援的他手下終於湊到了1.3萬人。
與此同時,來自義大利的2.5萬援軍在巴巴提奧的率領下趕赴奧古斯特,他與尤里安一東一西,形成了致命的鉗形攻勢,只要雙方密切配合,阿勒曼尼人的進攻必然遭受痛擊。然而,遲鈍的指揮體系和將領之間的猜忌讓「配合」二字只能停留在理論上,雙方並沒有形成任何良性交流,巴巴提奧反而還拖了後腿。
當阿爾卑斯山西側的雷蒂部落突襲並劫掠位於現在法國東南部的里昂時,尤里安立刻派遣3支騎兵部隊在其必經之路上埋伏。有2路都成功擊潰敵人,奪回了被掠奪的財物,但靠近巴巴提奧的敵人卻被輕易放跑。原來,巴巴提奧竟派部下制止了尤里安的騎兵去偵察道路、準備伏擊,可他自己又不出擊攔截,最終導致敵人堂而皇之穿越防區回到故土。
後來,尤里安派遣輕裝輔助部隊渡過萊茵河,成功驅逐了島上留守的日耳曼人,重建了被破壞的堡壘,並在裡面儲存了可用一年的糧食,以備後續進攻所用。巴巴提奧領著大軍拿走了要塞內的部分儲存,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他要用這些物資發動一場成功的進攻時,他卻在阿勒曼尼人的突襲下潰不成軍,丟下所有輜重一路撤回了義大利。鉗形攻勢因他被打破,聚集的物資也因他資了敵,巴巴提奧真是個不折不扣的豬隊友。
03
回到宮廷的巴巴提奧沒有反省,反而不忘在皇帝面前中傷尤里安,尤里安此刻卻沒工夫理會這等小人。
阿勒曼尼人通過前一次的勝利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他們的7位國王由逃兵處得知副帝身旁只有區區1.3萬人,便組織了3.5萬大軍向尤里安所部撲來。此時的尤里安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毫無經驗的戰場新人,而是久經考驗的老將了,他扣留了勸降的使節,繼續加固工事,等待敵人來犯。
蠻族大軍花了3天3夜渡過萊茵河,來到距離羅馬營地21英里(約33.8千米)的斯特拉斯堡紮營。尤里安考慮到敵人的成分複雜,決定主動出擊,在敵人完成部署前擊垮他們。
羅馬軍隊經過一個白天的艱苦行軍,終於在黃昏時分發現了阿勒曼尼人。尤里安想讓士兵充分休息明日再戰,但士兵與將領們都表示反對,迫使副帝下令出擊。
羅馬人以步兵在左,全部騎兵在右的布置向前推進。3個阿勒曼尼斥候探知,隨即將羅馬人的動向報告統率全軍的兩位國王。得知敵情後,國王們迅速組織軍隊。塞拉皮奧國王帶領步兵在右翼,他將主力排列成密集的楔形陣,準備在羅馬人的步兵靠近時發動反衝擊,另外還埋伏了一些步兵在塹壕內,企圖在羅馬人靠近時突然殺出製造混亂。克諾多瑪里奧斯國王則率領全部騎兵位於左翼,直接面對羅馬騎兵。由於羅馬人的具裝騎兵被盔甲保護得很好,蠻族騎兵僅憑單手矛的攻擊難以傷害到對方,因此他還安排了部分步兵跟隨,希望在兩方騎兵短兵相接無暇他顧時爬行前進發動突襲,從下而上攻擊馬匹,打落騎兵。
羅馬軍隊的長官依靠經驗察覺了敵人的埋伏,下令讓步兵立刻停下腳步,加固密集陣列以應對敵人的突擊。尤里安見狀,帶著200名衛兵策馬奔馳,鼓勵遲疑的士兵們。與此同時,阿勒曼尼人也發出了怒吼,只不過是向著指揮騎兵的克諾多瑪里奧斯國王。士兵們要求他下馬作戰,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國王與他身邊的士兵們只能紛紛下馬,戰鬥便在這樣奇怪的情況下開始了。
當進攻的號角吹響,阿勒曼尼人頂著羅馬人發射的箭矢急速狂奔,揮舞著武器徑直向羅馬軍隊衝去,羅馬步兵們將盾牌舉過頭頂擺出盾牆,與他們猛烈地撞在一起。阿勒曼尼人中的老兵企圖用全身的力量壓迫對方後退,但羅馬軍人憑藉決心與耐力最終占據上風。就在羅馬左翼的步兵乘勢推進,勝利的天平似乎要向羅馬這邊傾斜的時候,右翼的羅馬騎兵竟被阿勒曼尼人的狂暴衝鋒擊潰,一路逃到步兵的身旁,若不是步兵面對友軍的踐踏仍舊堅守陣線,尤里安也迅速趕來重組潰敗的騎兵,勝利的果實就會落到阿勒曼尼人的手中了。
在羅馬騎兵潰散重組之際,阿勒曼尼人立刻掉頭攻擊羅馬步兵,在標槍亂飛、刀光劍影的沙場上,久經訓練的羅馬步兵還是壓制了體格更優的蠻族士兵。這時,一支由阿勒曼尼貴族和國王們組成的突擊隊殺了出來,以蠻勇的力量衝破了本來堅不可摧的羅馬陣線,直達禁衛軍的營地。駐紮在那裡充作預備隊的初創軍團堅守陣地,無情地將企圖突破陣線的阿勒曼尼一一放倒。傷亡陡然增加,阿勒曼尼人被迫全軍潰退,大獲全勝的羅馬步兵顧不得戰鬥的疲憊,以矯健的步伐追殺殘敵,直到被河流擋住了去路。
阿勒曼尼人顧不得湍急的河流有多危險,紛紛投入其中,只求逃離羅馬人的追殺。羅馬的士兵們殺紅了眼,也想跳進去,但被尤里安和其他將領們制止了,稍稍恢復理智後,他們開始用各類投射武器射殺河中泅渡的敵軍。
當歸營的號角響起,戰場上已經留下6000具阿勒曼尼人的屍體,河流中還有數不清的溺斃的阿勒曼尼人,克諾多瑪里奧斯國王及其200名隨從被俘。羅馬人終於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且只付出4名軍官、243名士兵陣亡的代價。
這次勝利無疑是光輝的,但暴露出的問題也十分嚴重。遲鈍而矛盾的軍事制度在會戰前就已經充分展現出來了,戰鬥打響後,還能看到許多令人迷惑的景象:精銳的具裝騎兵竟然在對方徒步騎兵的攻擊下可恥地逃跑;騎兵和步兵之間幾乎完全分開行動,沒有看到雙方有效的配合;步兵雖表現出令人敬佩的紀律和體力,在堅守陣地時也成功擊潰敵人,卻缺乏祖先主動出擊的勇猛風格。而此戰的戰鬥之外,則顯露出更大的隱患。比如,即便是戰功赫赫的老兵們,仍舊無法足額領取軍餉,以至於在渡過萊茵河打擊日耳曼人的戰役發起前,還引發了一次譁變。
戰鬥結束後,尤里安帶著1000多職業士兵圍攻躲在兩座廢棄堡壘中的600法蘭克人,竟然花了足足54天還無法攻破。原先那些強大的機械此時仿佛消失不見了——它們有出現,但只出現在守城的時候,若是以前,它們會出現在攻堅戰甚至野戰中。
帝國正在滑向深淵。當尤里安在波斯戰場上不幸殞命後,帝國的情勢急轉直下,打出了丟人現眼的阿德里安堡戰役,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