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蘇斯決戰:花花公子拯救帝國
2024-10-08 17:02:46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長達14個世紀的古羅馬歷史中,公元3世紀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喪權辱國的時候,為此甚至有個專門的詞——「3世紀危機」。
當時,羅馬帝國內有諸多軍閥為爭奪帝位或割據自立進行血腥爭鬥,外有強勢大敵進占邊疆燒殺擄掠,就連昔日高高在上的至尊皇帝,也無法逃避旦夕身死的悲劇結局,可謂名副其實的動盪亂世。不過,也是這個時候,一場戰役掀開了重振帝國聲威的序幕,這就是奈蘇斯決戰。
01
奈蘇斯,即今日塞爾維亞的尼什,自公元前1世紀末公元1世紀初被奧古斯都兼併之後,就一直是羅馬帝國在多瑙河中下游地區的戰略重鎮,也是主要的軍團駐地之一。奧古斯都時代的希臘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稱,奈蘇斯城所在地區大致隸屬古代伊利里亞人和潘諾尼人的聚居範圍,可見,此地在被羅馬人征服前是被伊利里亞各支族裔占據的。奈蘇斯對羅馬來講意義非凡,號稱「皇帝之城」,蓋因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272年出生於此。在後人看來,君士坦丁出生前4年爆發的奈蘇斯大戰,就帶上了天降聖人的傳奇色彩。
羅馬人在奈蘇斯遭遇的最可怕的敵人是稱霸南俄草原的哥特人,他們是羅馬帝國步入3世紀後,遇到的所有日耳曼蠻族中最強大的對手,與東部的薩珊波斯一起並稱威脅帝國安全的兩大勁敵。
哥特人首次入侵帝國領土在公元238年,隨後便時常劫掠富庶的羅馬領土。在此過程中,哥特人曾數次與威名赫赫的羅馬軍團交戰,幾乎都能大敗羅馬——在公元251年阿布里圖斯一戰中,這些蠻族武士甚至擊殺了羅馬皇帝德西烏斯,這是首個死於外敵之手的羅馬皇帝,帝國因此蒙受了前所未見的巨大羞辱。毫無疑問,由於羅馬軍團在3世紀危機中的疲軟表現,哥特人已不將其戰力放在眼中,以至於他們把帝國領土視為可以任意進出的羊圈,只要上一次擄獲的戰利品消耗完,就會隨時再向多瑙河南岸發動新一輪的搶劫式入侵。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公元267年年末,距上次侵襲過去十幾年,哥特人糾集赫盧利人等多支日耳曼部族組成一支規模龐大的蠻族大軍,再度向災難深重的羅馬帝國發難。相關記載表明,入侵者是從南俄草原或喀爾巴阡山脈以北處出發,乘坐船隻橫渡黑海的。其中,赫盧利人等沿海路進入地中海,洗劫了小亞細亞沿岸,甚至賽普勒斯島;哥特人自己則帶著本部主力人馬出征巴爾幹半島,兵鋒直抵希臘腹地。
由於此次入侵的規模過於龐大,許多史書甚至誇張地宣稱,哥特人的格魯森尼部、特文吉部、佩烏西尼部等幾乎所有族群都參與其中,《奧古斯塔史》更是說入侵蠻族人數高達32萬眾,搭乘船隻2000艘;約活動於公元6世紀的史學家佐西姆斯則提到,他們搭乘的船隻為6000艘。這些數據顯然屬於極端誇張。
此次入侵正趕上帝國深陷內部叛亂無暇他顧的時候,是以蠻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攻到了很遠的地方。比如,哥特人一路經麥西亞和色雷斯來到雅典城下,色雷斯城依靠本城公民克里奧德姆斯和德克西普斯率軍堅決抵抗,才逃過被洗劫一空的命運。此後,蠻族又向北折回馬其頓境內,沿途繼續攻城拔寨,帶給當地居民巨大災難。
時任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自然不能坐視入侵者在自己的轄境內肆意妄為。儘管帝國西部正面臨著一系列內部反叛和外部敵襲的威脅,一聽聞巴爾幹告急的消息,這位年富力強的元首還是立刻調集了亞平寧半島和多瑙河中游的駐軍部隊,堅決予以回擊。
伽利埃努斯首先命麾下達爾馬提亞騎兵利用其機動性迅速趕到奈蘇斯附近,在劃分馬其頓和色雷斯兩大行省界線的希碧河擊敗了3000名蠻族散兵游勇。隨後,羅馬軍團也迅速向南,於公元268年年初,在奈蘇斯撞上了哥特人的主力人馬,一場激烈的決戰就此爆發。
02
入侵者的實力非常可觀,上述32萬人的數據過於誇大,但他們至少擁有3萬人馬。與之相比,羅馬軍團在人數上很難占得上風,畢竟他們是倉促之間從千里之外奔赴戰場的,短時間內無法湊齊邊境上的所有駐軍兵員。
戰役的初始階段,情況似乎也有向著對羅馬不利的方向演化的趨勢。佐西姆斯的簡略記載表明,伽利埃努斯命令羅馬騎兵首先向蠻族同行發起搦戰,然後軍團步兵跟進,向敵人施加壓力。這一時期的帝國騎兵依然是過去高盧式或伊利里亞式的輕裝兵種,雖然並未達到百年後那種人馬俱甲全副武裝的程度,但他們訓練有素,鬥志高昂,在執行除正面衝鋒外的任務時十分契合統帥的臨場指揮。當時的羅馬步兵也沒有後世那樣頹廢,仍然保持著祖輩的勇武作風和嚴格紀律,是以在統帥下達指令後,他們便向蠻族陣地發動進攻。
不過,作為帝國在多瑙河方向的強敵,哥特人也並非易與之輩。由於諸多史料語焉不詳,現已無從得知哥特人具體的戰前布陣,不過參考百年後亞德里亞堡戰役的案例,我們認為,此戰中的哥特人極有可能按照他們的傳統,將步兵布置於一個以行李輜重馬車組成的環形車陣中,而把騎兵安排到車陣最前和兩翼的位置,如此既可發揮騎兵的機動能力,又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己方恃險而守的長處。在注意到對手的動靜後,哥特人立即收縮兵力,把騎兵退入到車陣兩翼和後方,而步兵則依仗堅固的車輛和有利的陣位進行防守。如此一來,主動進攻的羅馬人便落於劣勢了。
戰鬥的演變經過也沒有超出蠻族的預料。由於哥特武士原本就人高馬大、力大無窮,又占據了有利陣形,更不用說他們還擁有早期日耳曼人所缺乏的騎兵和弓箭手力量,組織程度也遠比過去強大。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人數因伽利埃努斯抽調了部分羅馬兵力而穩占上風,這就使得蠻族能更遊刃有餘地面對帝國軍團的出擊。所以在這種類似攻堅的野外作戰中,即使羅馬軍團再如何紀律頑強戰力卓著,依然不足以扭轉戰局。
哥特人不僅能夠藉助輜重的位置防禦,還能有效利用車輛間隙向對手突施冷箭,攻入蠻族陣中的羅馬將士不是在衝鋒過程中被弓箭、標槍刺中脖頸要害,就是在肉搏時被斜刺里的偷襲砍斷胳膊腿腳。雖然軍團步兵依託嚴格紀律和有素訓練可以拖延一時,然而隨著戰鬥的延長,他們終究力不從心,不得不開始向後撤退,蠻族則趁機衝出堡壘式的陣地,發起全面進攻。
儘管因為父親是羅馬歷史上唯一被外敵俘虜的皇帝,伽里埃努斯被許多古典史學家出於個人情感描述成不諳世事、耽於享樂的花花公子,但實際上,他絕非庸才。這是個曾擊滅數名僭位對手,幾乎將高盧帝國開創者波斯圖姆斯置於死地的皇帝,不僅個人勇武在當時頗具聲名,還精通指揮謀略。在奈蘇斯決戰中,他早就預料到了以上不利態勢,並提前做了相應布局。
伽里埃努斯知道蠻族素有憑藉車陣據守的傳統,想要獲得勝利,就必須把他們從有利位置吸引出來。為此,他早就在戰場附近一處只能容納單人通行的道口布下伏兵,又以剩下的軍團步騎兵為餌,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用苦肉計來誘騙對手離開自己陣位。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哥特武士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對方的策略,當即毫無顧慮地追蹤而來,並最終踏入羅馬人布置的陷阱中。轉瞬之間,原本追蹤獵物的獵人反過來成了被追獵的對象。
03
羅馬人切斷了對手逃出谷口的通道,然後從峽谷上方投擲石塊,發射弓矢和燃燒物,哥特人受限於只能容納單人進出的道路,不僅無法做出有效反擊,甚至連轉身都十分困難,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即使偶有擅長攀援的蠻族武士攀登至峽谷頂端,也在人數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被羅馬人輕鬆擊殺。
原本就意志不堅、只為搶掠而來的哥特人在如此絕望的戰局下,不出意料地徹底崩潰了。為了能逃出生天,他們不惜相互踐踏、自相殘殺,而這一切更加劇了指揮的困難。最終,在極度混亂中,蠻族入侵者被伽利埃努斯的兵士們悉數殲滅。佐西姆斯宣稱,哥特將士此役被殺5萬之眾,數千人成為俘虜,創下了自與羅馬帝國開戰以來的最大慘敗。這個數據也屬於誇張,大概估測,此戰他們的損失當在2萬~3萬人。
對羅馬人而言,儘管傷亡慘重,但在奈蘇斯的勝利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打破了哥特人不可戰勝的神話,還證明了羅馬人仍然擁有祖先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豪情壯志。就算哥特等蠻族武裝並未因奈蘇斯的戰敗徹底失勢,羅馬人卻逐漸恢復了危機前的軍事能力,贏得了此後一次次與敵軍激烈對決的機會,最終迫使蠻族再度臣服於帝國的軍威之下。可以這麼說,此次大勝的意義不啻帝國的浴火重生。
遺憾的是,主導這一切的皇帝伽利埃努斯未能看到帝國真正復興的那一天,奈蘇斯戰後不久,他就被克勞狄和奧勒利安等伊利里亞將領陰謀刺殺。由於他在位時的改革觸犯了元老院等一干高層的利益,在他死後,掌握筆桿子的御用文人們不僅極力抹黑,還抹殺了他的一切功績,指揮軍隊獲取奈蘇斯大戰勝利的功勞也一度被移花接木到接替其位的克勞狄二世身上,直到現代才被重新糾正。他的經歷如此坎坷,不得不讓後人為之感慨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