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正規軍對戰烏合之眾有多大優勢?
2024-10-08 17:02:39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01
公元43年,羅馬帝國第四任皇帝克勞狄一聲令下,數萬大軍直撲與高盧隔海相望的不列顛島。98年前,愷撒就曾跨過海峽,想要征服不列顛,可惜只進行了兩次不成功的嘗試,止步南部沿岸。但這一次,羅馬人只經歷了不大的幾次戰役,便將不列顛東南部盡數收入囊中,建立了帝國的新行省。
在這座孤懸海外又充滿野性的島嶼上,羅馬人駐紮了4個軍團和約70支大隊級別的輔助部隊,總計約5萬人。不熟悉羅馬軍事史的話,可能認為5萬餘人不過爾爾,但請記住:他們全部都是需要連續服役超過20年的脫產職業士兵,在不執行收稅、護衛以及作戰等任務時,基本都在軍營里進行高強度的軍事訓練。這些士兵每日風雨無阻地進行武器使用和馬匹騎乘等基本功訓練,每月還要進行3次往返約30公里的野外拉練以適應當地環境,在此之外,他們還會定期組織負重越野、實戰對抗演習等加強項目。專業又高強度的訓練讓他們獲得了古羅馬時期的猶太人歷史學家約瑟夫的至高評價:「對他們(羅馬人)而言,軍事訓練即是不流血的實戰,實戰不過是伴隨流血的訓練而已。」
中國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羅馬軍團的士兵通過訓練習得的本領,也需要堅甲利刃才能發揮出來。
羅馬統帥們非常重視維護和調整士兵的裝備:卡米盧斯為戰勝高盧人,在軍隊中普及鐵盔;馬略為更好地發揮重標槍的阻礙作用,親自指導改造,將表牆上的兩個鐵釘之一改成木楔;哈德良在巡視全國軍隊時,親自改良裝備並補足庫存。除了統帥的關注,羅馬軍隊日常對兵器的質量把控也非常嚴格,採購裝備時會仔細驗收,將不合格的產品直接退回。此舉倒也給了反叛者機會,公元132年的猶太戰爭,起義軍就是利用向羅馬人提供不合格產品悄悄獲得武器的。羅馬人對武器的重視在考古中亦得到了印證,他們不但通過淬火提高鋼質武器和鎖甲的強度,還廣泛用冷鍛法來加強青銅、低碳鋼製品的硬度,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以至於在不列顛這種偏遠地區的要塞中也能找出一頂硬度達325HV的冷鍛鋼盔。
當時,羅馬軍團的士兵們大多穿戴金屬盔甲。步兵持刃長40~50厘米的短劍,配備盔甲和方形大盾,攜帶輕重2根標槍。騎兵穿戴盔甲的同時,手持橢圓長盾和刃長60~70厘米的長劍,配備3根標槍和一柄3~4米的長矛。輔助軍中,除投石手、騎射手等輕裝部隊外,也基本穿戴盔甲,配備劍、矛和盾牌,甚至有些弓箭手都擁有盔甲。
通過對羅馬軍隊武器裝備的了解,便能一窺其戰術風格:注重綜合打擊。
面對距離較遠的目標,羅馬輔助軍中的弓箭手、投石手會射出漫天的矢石予以壓制。他們通常來自敘利亞、巴利阿里等盛產射手的地區,操使著複合弓和投石索,能在百米範圍進行覆蓋射擊,而長期的軍事訓練能讓其在數十米的範圍內精確射擊,足以讓企圖通過遠程打擊進行消耗的敵人飽嘗苦頭。
若敵人因不願成為矢石的靶子而沖至陣前10~20米,就得面臨羅馬最具特色的武器——重型標槍的沉重打擊了。這是一種重達1.28千克的重型武器,在木桿前段,用楔子或鐵釘連接著鐵質細長杆,長杆頂部則是鋼質的棱形或有倒鉤的矛頭。這種標槍一旦扎中目標,將會因自身重量和衝擊力導致楔子損壞、細鐵桿彎曲,從而朝向地面懸掛,棱形和倒鉤則可使標槍很難拔出來,最終大大阻礙目標的行動。典型的情況是,盾牌紮上標槍以後會變得不便使用,持有者往往只能丟棄盾牌。
一旦失去掩護進入肉搏階段,一面面長約1米、寬約83厘米、厚5毫米,鑲嵌著金屬包邊和盾帽的盾牌又會成為敵人難以逾越的障礙,而躲在盾牌後面的短劍,將如蠍子尾一樣出其不意向敵人猛刺,哪怕在擁擠到長矛施展不開的環境中,它也一樣靈活。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如果有人想要消耗羅馬士兵的體力從而找出破綻,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可以熟練使用輪替戰術將疲勞、受傷者換到後排。可以這樣說:在沖向羅馬人的每個階段,都將面對各式各樣的打擊。嫻熟的配合和經過戰爭檢驗的精妙戰術無疑是每個羅馬敵人的噩夢。
當然,使用武器的始終是人,尤其是在古代,人的作用大大超過武器。中國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說法,足見指揮人員的重要性。擁有眾多高質量的軍官,無疑可以為實現複雜戰術、完成臨場應變、良好地執行命令打下基礎,而在這一點上,羅馬人在當時的歐洲可謂獨步眾邦。
羅馬步兵部隊裡,每80~100名士兵就有一名百夫長負責指揮,他是小隊的支柱,從普通士兵中選拔而出,往往有著極高的軍事經驗和戰鬥技巧。騎兵部隊裡,則是每30人就有一名軍官負責指揮。光有低級軍官還不夠,羅馬軍隊還會從百夫長里提拔中高級軍官。
更重要的是,羅馬軍隊扁平化的指揮架構可以充分發揮各級軍官的能力,這一方面體現在任何軍官都可以擔負起指揮作戰的任務,哪怕是財務官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也在於,首席和首列百夫長們可以參與高級軍官的軍事會議,提供來自基層的寶貴經驗,上下層之間的重要信息傳遞通暢。正是因此,小克拉蘇才能不需要愷撒的授意便調動預備隊,頂住了日耳曼人的攻勢,最終取得大勝;前三頭內戰中,兩位愷撒麾下的百夫長才能在無人授意的情況下主動重組潰軍,從而扭轉了戰局。
面對如此恐怖的戰爭機器,不列顛人卻表示不服,那些沒有在一開始臣服於羅馬的部族不斷騷擾與羅馬結盟的不列顛部落,在被羅馬軍隊教訓以後也未偃旗息鼓,後來,曾是羅馬盟友的伊凱尼人也加入了反抗的隊伍。
羅馬人一次次擊敗不列顛人,卻依舊有源源不斷的後繼者撲上來,這份堅持導致在不列顛島建立行省的18年後,征服戰爭依舊沒有結束。
02
公元61年,伊凱尼人的國王普拉蘇塔古斯駕崩。生前,在經歷了造反失敗的慘痛教訓後,他想要彌合與羅馬人的關係,使自己的國民和家人免遭厄運,便在遺囑中將羅馬皇帝尼祿與自己的兩個女兒共同指定為王國繼承人。但這樣的做法羅馬軍隊並不買帳。或出於貪婪,或出於憎恨背叛,又或者二者兼有之,羅馬百夫長及士兵們仍將伊凱尼人視作敵人,甚至劫掠了王室和貴族的財產,鞭笞了王后布狄卡,還姦污了兩位公主,最後把這個可憐的王國劃成行省。
羅馬人的暴行成功激起了反抗,伊凱尼人聯合了特利諾班提等諸多部落揭竿而起。起義軍發誓要將羅馬人趕下海,他們將首要目標定在科爾切斯特附近的羅馬老兵殖民地,因為這些退伍老兵無情地剝削著當地人,更是羅馬皇帝安插到特利諾班提人首都附近的一根釘子,而且那裡缺乏城牆和工事的保護,拔除它不但可以報仇雪恨,而且可行性極高。
形勢對羅馬人來說岌岌可危。羅馬的4個軍團分散在各處,其中第14軍團全員、第20軍團分遣隊追隨著總督蘇埃托尼烏斯向西北挺近,進攻莫納島的敵人,只有第9軍團駐紮在林肯,距離不遠。雖然殖民地感覺到了不對勁,立刻派遣使者前去請求援軍,但皇帝的代理官僅僅派來了200人。不出意外地,殖民地很快就被攻陷了,僅有神殿裡殘餘的士兵稍稍抵抗了兩天。第9軍團長官聞訊派遣一支規模約2000人的部隊前往馳援,但大大低估了敵人的規模和速度,結果反被全殲了步兵,僅有騎兵逃出生天。
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不列顛總督蘇埃托尼烏斯正率軍返回,聽到起義的消息後馬不停蹄向倫狄尼烏姆城(後來的倫敦)推進,並成功穿過敵軍的阻攔抵達了這個繁盛的商業中心。此時的蘇埃托尼烏斯面臨著一個難題:若他堅守此地,可以依託城市確保安全,並獲得充足的補給,但這也意味著分散四處的其他軍隊將很可能被各個擊破,尤其是第9和第20軍團均不滿員,前者剛被消滅了近1/3的力量,後者則至少有1000人在他的手裡;若他要出擊,卻是兵力有限無法攻守兼顧,等於把倫狄尼烏姆城拱手送人。
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蘇埃托尼烏斯最終決定兵行險著。他不顧城內居民的哀求,帶走了所有兵力,意圖與第2軍團會合,然後把起義消滅在萌芽。這一舉動果然令倫狄尼烏姆城和維路拉米烏姆城(今奧爾本斯附近)淪於起義軍之手,他們進行報復性劫掠,造成了至少7000名羅馬人及其盟友死亡。
03
蘇埃托尼烏斯帶著1萬名士兵,沿著今天的惠特靈大道向西北方的南威爾斯靠攏,同時派遣使者通知駐紮在那裡的第2軍團,要求他們立刻前來與自己會合。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第2軍團的營帥並不打算聽從這項命令,因為一旦他帶著軍隊撤離,就意味著軍團基地很可能會遭到西路里斯人的報復,屆時羅馬對當地的控制權將立刻土崩瓦解。
羅馬的援軍不來,已成為起義軍首領的布狄卡卻集結了一支超過8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掃蕩惠靈頓大道。這支起義軍與蘇埃托尼烏斯迎面撞上,一場決定不列顛自由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雙方決戰的地點至今是謎,只知道在這條大道中部的某個隘口處。羅馬人占據了地利,背向隘口列陣,但只有區區1萬人。布狄卡知道羅馬第9軍團遭到了猛烈打擊,第2軍團目前按兵不動,便擺開陣勢,想憑藉優勢兵力吃掉這一支孤軍。
蘇埃托尼烏斯的布陣一反傳統,為了儘可能彌補人數劣勢、拉長陣線長度,他沒有構建傳統的3條陣線,而是將步兵一字排開,步兵陣線的中間是重步兵,他們的兩側是輕重輔助步兵,步兵陣線的兩翼陳列著全部騎兵。布狄卡則依照傳統,在重步兵陣線的前方布置輕步兵,並混合戰車,全軍的兩側布置著所有騎兵。
隨著雙方列陣完畢,指揮官們不約而同地發出進攻的信號,兩軍聽令開始緩慢推進。待敵軍進入標槍的射程,羅馬士兵們瞅準時機投擲標槍,之後拔出短劍,以密集楔形陣沖了出去,兩側的重裝輔助步兵和所有騎兵也有樣學樣發動衝擊。不列顛人不甘示弱,戰車與騎兵呼嘯而出,甩開步兵徑直奔向羅馬人的陣線。羅馬軍團的密集陣列成功阻擋了戰車的攻勢,雙方騎兵之間陷入纏鬥,而那些面對羅馬輔助步兵的戰車則成功地衝進陣列。但是戰車轉向不便,羅馬輔助軍又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起義軍戰車的衝擊未能決定性地將羅馬輔助軍衝垮,更沒有給其造成沉重的傷亡。身穿盔甲的羅馬弓箭手們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迅速重組、發起反擊,很快,呼嘯的箭矢就將戰車一一消滅了。
勝利的天平此刻依舊搖擺不定。很快,起義軍輕步兵們就跟了上來,與羅馬弓箭手展開對射,但他們無力阻擋軍團的推進,最終還是被擊穿了陣線。起義軍重步兵們又在稍後趕來,成功利用數量優勢包圍了軍團步兵,擊垮了弓箭手等輕裝輔助部隊,將整支羅馬軍隊分割成了3大塊包圍起來,準備各個擊破。
勝負開始漸出分曉。羅馬軍團士兵們失去了友軍和統帥的消息,但並沒有因此放棄抵抗,而是依舊保持高昂的鬥志與敵人殊死搏鬥。好勇鬥狠卻缺乏組織的起義軍沒有羅馬人的優質裝備和過硬的搏鬥技巧,更沒有精細的戰術配合與鐵一般的紀律,隨著時間的推移,起義軍士兵的體力漸漸不支,傷亡逐漸擴大,軍心開始動搖。羅馬軍團依舊在熟練地砍殺著這些不專業的士兵,於是起義大軍瞬間土崩瓦解。羅馬人乘勝追擊,擊破起義軍的車營,將裡面的人不分老幼婦孺屠殺殆盡,並追擊潰兵到樹林中,斬殺、俘獲大量敵人。
塔西佗誇張地說,不列顛人陣亡達8萬人之多,而羅馬人僅僅付出400人的代價。布狄卡在戰場中逃出生天,卻沒能逃過香消玉殞的命運,很快,紅髮女王死亡的消息傳遍了不列顛,一說是病死,一說是服毒自殺。真相究竟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列顛獨立自由的希望已隨著她的葬禮被埋入地下。此戰之後,不列顛人再無能組織起來的反抗力量,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治延續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