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代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 公民軍制:自備兵器上戰場的羅馬人
2024-10-08 17:02:27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希臘人之後,羅馬人憑藉其強大的軍團馳騁歐洲,建立起不朽的偉業。可對於在背後支撐起羅馬軍團的公民軍制,關注的人並不太多。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嘗試著揭曉羅馬公民軍制的奧秘。
01
一個國家的軍制往往與其社會制度是緊密相關的。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就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
公元前509年,羅馬人驅逐了國王,建立起羅馬共和國,王政時代就此結束。但羅馬的內部矛盾沒有因此得到解決,即便號稱「共和」,大權卻依然是由貴族把持,下層平民生活困苦、受貴族壓迫和盤剝的情況也沒有絲毫改變。
公元前495年,羅馬遭遇伏爾西人入侵,急需兵員,可平日裡飽經剝削的羅馬平民又怎會願意出力?他們毅然發起撤離運動,從羅馬遷往「聖山」,拒絕服役。可以說,這些平民實際上是在以「兵役」為籌碼,向國家索求正當的權益。他們先後三次進行抗爭活動,羅馬的貴族階層不得不做出妥協,推出《十二銅表法》,讓出部分利益,徵兵這才得以繼續。
羅馬平民產生怨憤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按照古羅馬法律規定,符合財產要求的17~46歲公民均有服役的義務,而在公元前2世紀之前,服役公民的武器裝備尚需要由他們自己配備。這已經屬於終極「吃霸王餐」了,可羅馬的平民還要遭到貴族的長期剝削。為了進一步食其肉啖其骨,貴族甚至在借債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借債奴」這種奇特的奴役關係。平民們在層層剝削下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財產,又怎麼肯為國家出力呢?直到抗爭運動以後,平民的境遇得到改善,羅馬的公民兵制度才得以維持。
02
因為要求自備武器裝備,羅馬的軍隊會依照財產水平劃分作戰序列。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在羅馬的軍事體系中,常規的作戰序列一般是重步兵占63%,輕裝步兵占26%,騎兵占10%,工程兵占1%。和古希臘時代的軍隊一樣,羅馬人的軍隊依然以重步兵為主要構成,而騎兵部隊,哪怕在尤利烏斯·愷撒去世之時,也僅擁有1萬人,由體格強壯的高盧人(凱爾特人)以及日耳曼人組成。擔當騎兵的是羅馬最有錢的那一小部分人,他們需要自備馬匹;家裡條件還不錯的就擔任重步兵,自備鎧甲和長矛;最窮的沒有裝備,自然只能做輕裝步兵。為了保證戰鬥效果,擁有資歷的老兵與新兵會被編入不同的百人隊,以便在作戰之時通過戰術相互配合。
卡米盧斯執政期間,廢除了根據財產來分配士兵戰鬥序列的做法,羅馬軍團開始根據士兵受訓練的程度以及年齡配置戰鬥序列,步兵軍團由此劃分出青年兵、壯年兵與後備兵,三列式軍團模式就此出現。
所謂三列式軍團,便是分3列排布士兵:第一列是青年兵,配備標槍、短矛、短劍和1面長盾;第二列為壯年兵,一般配有1支長長的哈斯特刺矛以及1柄短劍,還裝備頭盔和胸甲,更富裕一些的則會另外配備1對脛甲;第三列為後備兵,他們都是些經驗豐富的老兵。由於鎧甲需要自備,除了少量富裕家庭外,其餘士兵的鎧甲並不齊全,但頭盔以及胸甲往往是必備的。武器基本由國家統一配發,但仍需士兵自己掏錢。
相對來說,三列式軍團的隊列整齊,即便在作戰過程中也要求保持整齊。依據這種戰法,隊列截面呈鋸齒狀排布,每一個作戰單元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空隙,不同的戰鬥序列可以通過這些空隙交替上陣,而空隙之間形成的縱深也可以較好地割裂敵人的陣形。一旦敵人進入了陣中,就會遭到來自前列的青年兵與來自後列的壯年兵的夾擊。
然而保持了陣形,三列式軍團必然就欠缺靈活性。因此,羅馬通常在三列式軍團外配置著一支機動部隊,由1200名左右的輕裝步兵以及300名騎兵組成,若敵人襲擊羅馬軍團的側翼,就該輪到它上場了。這些輕裝步兵通常配備幾支標槍、1柄短劍及1面直徑大概0.9米的圓形盾牌,他們並不負責近身戰鬥,也沒有厚實的鎧甲,而是在戰鬥開始後與散兵一起穿梭於方陣之間,憑藉較高的機動性投射標槍或開弓射箭,攻擊了就跑,之後再由重裝兵團負責近身作戰任務。給他們配備圓形盾牌而不是盔甲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小圓盾已經足夠應付來自敵軍的遠程攻擊了。
與古代中國不同,羅馬騎兵的數量稀少,因此其作用就被相對弱化,往往布置在重裝軍團的側翼或尾翼,主要任務在於牽制敵方的騎兵。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在《編年史》第13卷第40章中記載:「輜重被配置在隊列內部,保衛後方的是1000名騎兵,而給這些騎兵的命令是:在受到敵人迫近的進攻時便加以反擊,但敵人如後退,則不要追擊。安排在兩翼的是徒步的弓手和其餘的騎兵,左翼沿著一排小山的山麓一直伸展開去,這樣,如果敵人強行突入,則他們既可以從正面迎擊,又可以把他們包圍起來。」
但若是遇到敵方大規模騎兵侵擾,僅占總數10%的羅馬騎兵就難以抵抗了。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布匿戰爭之時,迦太基人就依仗平原地形,靠戰象以及高機動性的輕騎兵襲擊羅馬軍團的側翼與尾部,一度獲得優勢。羅馬軍團的重步兵所向披靡,只是憑人力無法抵禦戰象的衝擊,而騎兵的數量又比迦太基軍隊少得多,機動性嚴重缺失,這才幾乎變成了活靶子。
因此隨著時間發展,羅馬軍團開始在各地雇用大量騎兵,以保證軍團中騎兵的絕對數量。彌補了騎兵缺失這一致命弱點後,羅馬軍團的攻勢更加猛烈,最終征服了義大利半島。
在共和國時代的早、中期,羅馬軍隊憑藉其制度牢牢攏住了公民的心,讓他們能夠為軍隊付出努力。羅馬在與迦太基的戰鬥中一度損失慘重,卻又能在短時間內再度湊出一支強軍,憑藉的正是其政治制度帶來的歸屬感。在戰法之上,獨特的三列式軍團更具戰鬥力,當面對希臘方陣那種臃腫的隊列時,能夠迅速將敵人進行分割,就算略有不足,也在之後通過大規模雇用騎兵進行了彌補,這些都為羅馬稱霸歐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當羅馬的統治逐漸擴大到整個義大利半島,新被納入羅馬控制之下的國民很難形成對羅馬的歸屬感,因此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羅馬就在軍中推動僱傭制度,而武器裝備也改由國家供應。原來實行公民兵制度的時候,人們雖也要服兵役受訓練,但大多時間主要還是從事生產,如今儘管開銷增加了不少,實行僱傭制度卻也推動了軍隊的職業化,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僱傭軍隊與羅馬政權逐漸腐朽,但英勇的羅馬軍團的傳奇卻流傳下來,一直被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