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能靠神機妙算克敵制勝嗎?
2024-10-08 17:01:02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三國演義》在描寫諸葛亮打仗時,畫風大多是這樣:諸葛亮戰前給各位將軍分發錦囊,命令諸將到某處打開第一個錦囊、某處打開第二個錦囊。蜀軍依計行事取得大勝,眾將嘆曰:丞相真乃神人也……我們先不考慮諸葛亮到底是不是神人,先研究下古代指揮作戰,真的有像諸葛亮錦囊妙計的那種決定勝負的秘籍嗎?如果真的存在,是否真的好用呢?
從軍事學角度上說,所謂的「錦囊妙計」,其實就是各種作戰預案,這個在古代確實存在。比如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西征張魯之時,曾派人送函到合肥,並叮囑說「賊至乃發」,後來孫權率軍進攻合肥,於是合肥守將張遼等人打開曹操之函,發現函上寫著:「孫權至,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眾將依命令行事,果真大敗孫權。
隨著參謀體系的愈發健全,作戰預案在戰場上出現得也越來越多。那麼,這種「錦囊妙計」,或者說作戰預案,真的如《三國演義》里那麼神奇嗎?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首先,用「錦囊計」精確控制每一步作戰行動是不可能的。
指揮作戰要儘可能及時、充分、精準地掌握前線信息。古代戰場獲取情報主要依靠斥候,也就是偵察兵,而偵察兵的速度十分有限,一旦戰場距離拉得比較開,偵察兵就很難在第一時間送回情報。
以公元538年的東西魏河橋之戰為例,西魏丞相宇文泰率主力與東魏主力進行決戰,雙方戰陣沿邙山和黃河一線擺開,東西相距有一二十里。西魏諸陣之間斥候來往不便,信息報送出現了延時。西魏軍左、中、右三軍無法掌握友軍的戰況,以至於當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左軍主將竟因誤以為中軍已敗而下令撤退,由此導致西魏全軍總崩潰。主帥親自置身一線尚且不能準確掌握情況,更不要說主帥遠離前線時的情形了。
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突厥之戰,名將李靖一邊輕兵疾進,一邊沿路擒捉突厥斥候,大軍到達陰山時,「遇其(突厥)斥候千餘帳,皆俘以隨軍」。這一舉措使得頡利可汗完全喪失對前線的控制,以至於李靖大軍進至可汗牙帳十五里後,才驚覺敵至。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斥候絕對無法提供準確情報。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身為皇帝,指揮打仗時卻喜歡直插到底,動輒預製方略遙控指揮,命令諸將嚴格依計行事,有些命令甚至具體到每一處城池如何進攻。數次元嘉北伐,將帥們對宋文帝的「錦囊妙計」都苦不堪言,但又不敢不依令行事。宋軍與魏軍作戰屢屢失敗,宋文帝的瞎指揮難辭其咎。所以,明智的統帥一般不會對一線作戰做太多干涉,而是會在制定大方向後,授權前線將領臨機指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這一經驗的體現。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錦囊計,大多用於出奇制勝。實戰中,出奇制勝的招數未必那麼神奇。如果敵我雙方在戰役層面勝負之數已定,戰術層面再多的奇思妙想,也不足以變不利為有利。
比如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在滅齊之戰時也玩過一出「錦囊計」。在北周軍奪取北齊重鎮晉州後,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武帝考慮到諸軍疲累,詔令主力退回關中暫作休整,讓大將梁士彥留守晉州。臨退前,周武帝以計授之,說北齊肯定會以重兵反攻晉州,到時梁士彥一定要據城堅守,以消耗北齊軍的有生力量。後來北齊果如武帝所料,以十餘萬大軍圍攻晉州城。然而周武帝預料的消耗敵軍有生力量的局面沒有出現,反而是梁士彥幾乎頂不住北齊進攻,差點兒丟了晉州。危急關頭,周武帝不得不放棄既定的「妙計」,急調主力馳援才勉強穩住局面。周武帝之所以差點兒兵敗,就是因為錯誤地估計了戰場形勢,對既定的戰術措施期望過高。
其實,所謂「錦囊計」只可能出現在戰略戰役層面。以我們開篇提到的合肥之戰中的曹操之函為例。細觀合肥之戰的形勢,曹操與張遼諸將在戰前已取得戰役層面的共識,即憑城堅守、先機制敵。從張遼、李典、樂進等人拆函後的反應來看,曹操的命令並沒有超出他們的預期。曹操之所以遠隔萬里地送來這麼一個無關痛癢的「錦囊」,主要目的不過是敉平諸位守將的矛盾,並再次強化統帥和前線將帥之間的戰役共識。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太尉劉裕遣兵平蜀時,也曾向前線大將發過一個密函。由於五年前晉軍進攻蜀地遭遇了失敗,故而東晉高層圍繞進兵路線有過爭論。可選路線有三:第一條路線是從墊江沿內水北進,這條路線路途最近,但也正是五年前晉軍被蜀軍擊敗時所選的路線;第二條路線是從安樂沿中水北進,這條路線距離適中;第三條路線則是從犍為沿外水北進,這條路線最為迂遠。劉裕事先議定,主力迂迴外水,疑兵各出內水和中水以作牽制。但他又知道消息透露出去後蜀軍會提前戒備,於是故布疑陣,發給征蜀統帥朱齡石一個密函,內藏實際的進軍路線,函邊題書「至白帝乃開」。蜀軍無法判斷晉軍如何進軍,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防守,只好重點戒備內水方向。朱齡石到達白帝城拆書一看,原來劉裕仍然命令從外水進攻,諸軍如法進兵,最終取得勝利。從本質上看,劉裕的「錦囊」不過是個煙幕彈而已,其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與戰略戰役層面的正確預判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錦囊妙計」,事實上都發揮了未戰而先算勝敗的作用。但是在古代條件下,這種預判只能是粗略的、方向性的、戰役層面的,並不涉及具體作戰行動的安排,才起到了正面作用。至於《三國演義》中那種事無巨細的「錦囊計」,其實已經超越了當時的技術能力,屬於虛構情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