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古代打仗真有「天助我也」嗎?

古代打仗真有「天助我也」嗎?

2024-10-08 17:00:59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都對小說中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兩則故事印象深刻。在很多時候,對於一個優秀將領而言,一項非常重要的硬指標便是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在古代,僅靠自然現象預測天氣,根本不可能達到像小說中的諸葛亮那樣「神鬼莫測」的水平。

  在難以預測的情況下,天氣對於戰爭的影響,有時候就像是一把比拼運氣的「俄羅斯輪盤賭」。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火燒赤壁」,就是曹軍遭遇了「即時風」,即突然的東風,於是孫劉聯軍抓住機會,對曹軍發動火攻,從而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當然,孫劉聯軍一方能夠抓住機會,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熟悉當地天氣,知道在這一時節,風向本身就並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就算臉塗得再白,也只能當一把「非酋」了。

  除了赤壁之戰,憑藉天氣扭轉戰局的例子也不少,比如靖難之役中,後來的永樂帝朱棣率領的燕軍與當時明軍之間的白溝河之戰。

  白溝河之戰可以說是朱棣軍事生涯中最為驚險的戰鬥之一。整場戰鬥總共持續了兩天,第一天是明軍中熟悉朱棣作戰風格的將領平安設下伏兵後,各路明軍對燕軍進行的一場包圍戰。雖然最後燕軍突出重圍,但是損失慘重。到了第二天再戰,明軍依靠兵力優勢,再一次展開合圍攻勢,明將瞿能、平安繞至燕軍後方,攻擊後軍,朱棣雖然嘗試對「戰神」李景隆率領的明軍中軍進行正面攻擊以期瓦解其攻勢,但是卻以失敗告終。

  不過,得益於李景隆的多疑和燕軍少量援軍的趕到,燕軍沒有在明軍包圍的壓力下崩潰。但是在明軍的合圍部隊的強烈攻勢下,燕軍在整個白溝河戰場依然陷入了一片混亂。就在命懸一線之際,朱棣卻突然得到了「天氣之神」的眷顧。猛烈的狂風颳倒了李景隆的帥旗。這個小小的意外,在已經混亂的戰場上給明軍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中軍對戰事情況不明,誤以為主帥出事,加之李景隆缺乏約束士兵的能力,明軍中軍出現了混亂。

  藉此機會,朱棣果斷出擊,率領騎兵包抄到明軍中軍後方放火,最終導致了明軍中軍的徹底崩潰。失去了中軍的掩護,兩翼的合圍部隊也很快被燕軍消滅。就這樣,憑藉有利的天氣,燕軍在白溝河之戰得以反敗為勝。

  所謂「有風必有雨」,相對颳風,下雨還是有一定的預兆可尋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將領們都有機會去規避下雨對己方產生的不利影響。然而,萬事都沒有絕對,在明末孫傳庭與闖王李自成之間展開的襄城之戰中,大雨就給孫傳庭和明朝國運來了個透心涼。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孫傳庭在崇禎帝的再三催促下,最終不得不領兵出潼關,與李自成率領的闖軍決戰。此時雙方在兵力上並無差距,而在裝備和訓練程度上,明軍可能還稍占優勢。但是九月明軍至汝州,在進逼襄城時,卻非常不幸地遭遇了七天七夜的大雨。這場大雨不僅導致道路泥濘,後勤糧草無法跟進,而且使得火藥受潮,影響其使用,這對於當時已處於冷熱兵器交替時代的明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除此之外,對於一支已經行軍了長達四個月的龐大軍隊來說,這樣的天氣對士氣的打擊非常大。

  孫傳庭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暫且退兵。但是在部隊士氣低落又有外敵環伺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決定卻也非常冒險。由於安排不當,孫傳庭的撤兵計劃造成了明軍後軍的混亂,等待已久的闖軍趁機主動出擊,成功重創明軍。

  襄城之戰,明軍損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資,這對於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場失敗,除了因為孫傳庭個人既在情報搜集方面沒能及時發現闖軍動向,又在撤退的安排上過於倉促之外,天氣也是造成這場災難的直接因素。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本身問題頗多的明軍,就算沒有這場暴雨,最終能否擊敗闖軍,其實也是個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