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十步殺一人:詩仙李白的另一身份

十步殺一人:詩仙李白的另一身份

2024-10-08 17:01:05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金庸有一本武俠小說,名為《俠客行》,其書名來源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這首詩中,最著名的句子便是那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而據後人解讀,這句詩其實是太白自道。

  幾乎所有關於李白的記載都能得出一個結論:李白是個劍俠。如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和魏顥《李翰林集序》記載李白「少任俠」,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李白「少以俠自任」,《唐才子傳·李白》記載李白「喜縱橫,擊劍為任俠」。

  何謂任俠?《說文解字》上說:「俠,俜也。」「俜」即放任之意。任俠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任性使氣,性情中人。不瞻前顧後,不斤斤計較,都是放蕩豪肆的「爽利的人」。

  太史公在《遊俠列傳》中也給「遊俠」下了定義,大意是:遊俠都是重諾守信的人。為了幫助別人解決危困,常常捨生忘死,不顧自身安危,而且成了事也不跟別人表功賣好。另外,太史公按照地域影響力,將遊俠大致分為「封國之俠」和「閭巷之俠」。封國之俠如戰國四公子,一國諸侯,養士三千。「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閭巷之俠則如後世的「及時雨」宋公明,「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雖然屈居鄆城,但是名滿天下。

  李白年少時就是閭巷之俠,在江油地區小有名氣。杜佑在《通典》中寫道:「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輕易淫佚。土地肥沃,無凶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親賢勿居。」就是說,蜀地民風彪悍,非常排外。不幸的是,李白就是外地人。他五歲時,其父李客帶著他舉家從西域遷回內地。蜀人彪悍民風的顯著特徵,就是「怯於公戰而勇於私鬥」,如果鄉里之間發生矛盾需要解決,都不去麻煩當地法律部門,而是雙方私下解決。這種決勝負的方式叫「起霸虎」。起霸虎是「跋扈先起」的民間說法,又或者,這種方式本就叫「起霸虎」,「跋扈」一詞才是後來文人為了好聽選用的同音書面語。

  道上豪俠為了展現實力,在道上混個名號,往往互相邀斗,給對方下戰書,再找道上大佬作證,名為「敢斗」。敢斗雙方約好時間地點,由道上德高望重的前輩武士手持白楊木桿立在中間當裁判。敢斗雙方必須按照裁判的口令進攻或者後退,如果手中的兵器斬斷了白楊木,就得認輸。這麼做是為了防止雙方斗得興起傷了性命驚動官府,那樣就不好收場了。

  既然是遊俠,那麼一套合適的裝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大唐遊俠們除了一身精幹利落的胡服之外,標準的武器裝備是障刀和橫刀。橫刀一般長60~80厘米,刀身筆直,中正不阿,既有劍的王者之風,又有刀的霸者之氣,兼美觀與實戰於一體,成為俠客們的最愛。障刀則類似於匕首,長15~50厘米,攜帶輕便靈活,便於近身肉搏。「障」本意為遮擋在前的土堆,引申為隱蔽之物。

  

  橫刀本為普遍兵士常用佩刀,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等都配橫刀,而且按規定要隨時佩帶,尤其是在工作期間,橫刀一律不得遠身。唐玄宗時期,橫刀不僅是兵士標配,也是私人使用的主要防身武器。吐魯番出土的一份《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中詳細記載了橫刀的價格:上等鑌鐵橫刀兩千五百文,中等鑌鐵橫刀兩千文,下等鑌鐵橫刀一千八百文。一把上等鑌鐵橫刀相當於一個七品官員半個月工資,八品官員一個月工資。而一個九品官員一個月工資只夠買一把下等橫刀。

  當然,李白是不差錢的,他的障刀和橫刀都是上上之選。李白家還有一名丁零奴,曾經上過戰場,武藝絕倫,李白少年時期的武藝就是他教的。他隨身攜帶一把劍,既用以防身對敵,又用以祭祀天神。臨終前,丁零奴把這把劍送給了李白,保佑他平安喜樂,其俗猶如中土之送玉。

  有了武器和裝備,李白的武藝如何呢?從他的「自吹」來看,李白武藝應該不弱。在《與韓荊州書》中,李白說自己「身長不滿七尺」,但是「心雄萬夫」,意思是我雖然個子不高,但誰都不懼。用歌詞來說,那就是:「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

  顯然,李白並不是一個童真無知、不諳世事的文弱書生,而是一個自小在險惡江湖摸爬滾打的練家子,對江湖規則的運作可謂了如指掌。

  前文已述,李白作為外地人,受到了當地人的排擠和欺負。為了能在江油的俠客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曾帶著小弟吳指南跟當地人「起霸虎」。當時動手的人是吳指南,而且打贏了,但是二人在回家路上卻出了點狀況。那些打輸的閭巷豪俠很不服氣,帶領一幫人在半路將他們堵截。二人奮起反擊,殺出一條血路,結果鬧出了人命。李白的崇拜者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寫道:「(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本人於開元中所作《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一詩對此事也作了復證:「結髮未識事,所交皆豪雄。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

  這件疑案讓諸多專家爭論不休。《唐律》規定:「諸鬥毆殺人者,絞;以刃及故殺人者,斬;雖因斗,而用兵刃殺者,與故殺同。」李白既然沒有受到責罰,有人就因此認定,李白根本沒有殺過人,否則國法難容。但是,並非所有的殺人行為都會被判處死刑,若是因見義勇為、正當防衛、為民除害而殺人,就可例外。

  這事李白自己講得很清楚:「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就是說,李白二人殺人之後,案子遞到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給此案定了性:這是一件見義勇為的先進英雄事跡,應該肯定,值得表揚。可是李白很謙虛,也很低調,覺得這件事不足掛齒,然後帶著吳指南隱居起來,以避風頭。李白隱於「舂陵東」,即昌州舂陵郡,在今重慶永川境內。

  李白後來在《俠客行》中也對此作了詮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就是說,殺人之後,改名換姓以防仇家追殺。他和吳指南所殺的幾個閭巷豪俠在當地很有勢力,即便官府不追究,苦主也不會善罷甘休。因此,二人在李白父親李客的安排下,去了東都洛陽求學。自此,李白也開啟了他的另一個身份——詩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