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校都有哪些課程
2024-10-08 16:59:22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為了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古代學校從一開始就擔負起為軍隊輸送人才的重任。同時,隨著冷兵器不斷演變,其特性也會在這種教育中體現出來,學校軍事體育活動的特點包括:軍事體育內容不斷豐富,訓練手段不斷科學,訓練方法不斷規範。這樣,從學校的整個軍事體育教育發展來看,軍事教育的質量是不斷提高的。
唐朝時,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其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體等。由於武舉制的建立,學校教育的內容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為了適應武舉選拔,學校必然加強學生考試項目的培養。這些項目中,大部分直接與兵器的使用有關,其他沒有直接關係的,間接上也為兵器的使用提供了條件,如翹關、負重就是對力量的測試,力量的大小與使用兵器威力的大小是緊密聯繫的。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到了宋朝,除了民間繼續興起學習武藝、強身健體的活動外,最重要的是武舉制度的擴大。仁宗時,「武學」曾一度停辦,但到宋神宗時,在王安石變法的推動下,重建了武學。武學是一種專門的軍事學校。《宋史·選舉三》載:「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樞密請建武學於武成王廟……生員以百人為額,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使臣未參班與門蔭,草澤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馬應格,聽入學,習諸家兵法。」這是中央一級的武學。
學生不論出身和階級,均可應考武學,合格者進入學校學習三年。武學生的學習內容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學習諸家兵法,教授歷代用兵成敗;技術部分主要是馬射、步射和武技等。宋時武舉、武學除軍事理論外,主要著重於騎馬、射箭、馬戰、弓力和器械方面的訓練,以及提高這些技能的相應身體素質練習。這些軍事體育項目是武學中的主要內容。武學的建立,使軍事體育進入學校領域並有了專門機構。
明王朝建立後,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抓教育,形成了一個文化教育網絡。為了培養軍事武藝人才,明朝設置了中央武學,還在儒學中專門開設武藝課程,設專人進行教習。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曾詔天下府州縣皆立武學。詔書說,元朝「學校雖設,名存實亡,今天下郡縣並建學校,延師儒,招生徒,講道論德以復先王之舊,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
當時,為了貫徹朝廷為軍事部隊選拔人才以加強統治的旨令,武學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明會要》記載:「遇朔望,習射擊隊於射圃。樹鵲置位,初三十步,累加至九十步,每藕二人,各挾四矢,以次相繼。長官主射。射畢,中的飲三爵,中采二爵。」這些措施創造了武生、儒生既學文又習武的條件,為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提供了良機,促進了學校軍事體育的進一步發展。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武舉制度,同時把維護本階級利益的中堅力量按八旗制發展起來。當時,武藝教學成為軍事體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清史稿·選舉志》上說:「清有學校,向沿明制。」當時設有國學、官學、府學、州學、縣學。清朝統治階級尤其注重對滿族子弟的文武習練,他們三令五申,甚至以法定之。而在當時,官學中均配有專門的騎射教官教授技能。
這些做法,從客觀上對普及騎射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學校中實行「文武兼備」教育,這對延續軍事體育、增強士兵體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難看出,為了更好地為軍隊培養人才,隨著冷兵器的演變,學校中的軍事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升,但是到了清朝,這種訓練已經達到極限,冷兵器最終還是不敵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