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犒賞軍隊
2024-10-08 16:59:19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年味兒越來越淡的今天,對很多人來說,過年最值得期待的可能就是年終獎和各種過年福利了。不過,期待老闆能夠開明地為自己過年過節打賞東西的,自然不只是現在的人,對於古代的士兵和將領們來說,維持家計的餉銀之外的「年終獎」,也是非常重要的收入。當然這個「獎」還包括軍隊出征時的開拔費和凱旋時的犒賞,以及重要日子的賞賜。
有個成語叫「犒賞三軍」。所謂「三軍」就是代指整個軍隊。古代軍隊在出征之前及得勝歸來之後,國家都需要分別進行犒賞,《續通典》中記載:「唐李筌《太白陰經》曰:『古人出師,必犒牛酒。』」
可能會有人好奇,古代不是不能宰殺和食用耕牛嗎?其實,法律雖然規定不能輕易宰殺耕牛,但是這裡的「牛」算是打了個擦邊球。因為理論上,在古代軍隊出征之前犒賞的「牛酒」,並非直接給人食用的,而是用以祭祀的。只不過,在「餵飽」了神仙之後,這些牛肉最終的歸宿實際上還是將士們的肚子。因此,牛酒作為犒賞軍隊的食物,或者說是祭品,在本應禁止食用牛肉的唐宋時期,卻頗為常見。比如《舊唐書》記載:「即復見鎔,請出牛酒貨幣以犒軍。」在南宋時,牛酒甚至被當作了一種尋常的犒賞軍隊的食物賞賜。《宋九朝編年備要》中記載道:「守文得俸祿,皆市牛酒,以犒軍士。」
相對於程序化的戰前犒賞,絕大多數君主對於得勝歸來的將士,都會給予極為慷慨的犒賞。比如在《詩經·小雅·六月》中記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當然,只有將校級別的軍官能夠享受這種規格的犒賞。但普通的士兵得勝歸來後,朝廷對他們也少不了賞賜,這中間基本都會有布帛錢財,以及豐盛的酒食。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出徵得勝之後的賞賜,已經豐盛到可以維持士兵一段時間的家計。比如一個首級就可以獎賞5兩至30兩,甚至50兩白銀。對得勝軍隊的犒賞其實也是一種籠絡士兵以及軍官們的辦法,豐厚的獎勵會讓他們更樂意為自己的君主浴血廝殺,畢竟誰會不愛財呢?
不過仗也不會天天打,對於戍邊的將士們來說,他們駐紮在最危險的地方,直面外敵的威脅,因此,為了保持他們的士氣,對其進行定期犒賞便是必不可少的。明代的九邊由於是防禦蒙古的戰略重地,因此政府對九邊士兵的犒賞便格外頻繁,甚至達到了「十日一犒」的程度。對於萬人左右的軍隊,犒賞費用是全軍每次三百兩。除此之外,明廷還會為邊軍發放黃酒和豬肉各一斤,而且這些黃酒和豬肉還是已經在店鋪加熱處理完畢,可以直接食用的。
明人沈周對於邊軍有一段記載:「從軍莫從口外軍,身挾戰具八十斤。頭盔腦包重得之,頓項掩遮以五論。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高強度的作戰環境對士兵的士氣要求極高,這也難怪明廷會對九邊的將士如此慷慨。明廷正是通過不斷施以恩惠的方式,儘量讓士兵保持更高的戰鬥意志。
不過,這不等於說明代邊軍日子就真的很好過,因為很多時候還要考慮軍官的剝削,以及土地兼併等。明代中後期,紀青描寫邊軍困苦的《邊軍謠》中說:「邊軍苦,邊軍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幾斗倉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聊將斛賣辦科差,顆粒底曾入空釜。官逋私債還未足,又見散銀來糴谷。揭瓦償,今年瓦盡兼折屋。官司積穀為備荒,豈知剜肉先成瘡。近聞防守婺州賊,遍遣丁男行運糧。老弱伶仃已不保,底況對面拖刀槍。婉婉嬌兒未離母,街頭抱鬻供軍裝。閭閻哭聲日震地,天遠無路聞君王。君不見京師養兵三十萬,有手何曾捻弓箭。太倉有米百不愁,飽飯且趁構欄游。」所謂皇帝不差餓兵,當兵的吃不飽,就別指望人家在戰場上有什麼優異表現了。
到了清代,由於財政上更加注重對綠營、八旗的犒賞和日常餉銀等問題,因此清代士兵的日子明顯比明代要好過很多。尤其是在犒賞問題上,清代皇室時常會對士兵們直接進行犒賞,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明代那種嚴重的貪墨現象。在清代時常舉行的木蘭圍場圍獵中,皇帝還經常會向傑出的勇士贈送後來演變成清代賜服的「黃馬褂」。不過就和現代的很多企業一樣,紙面上的東西永遠要比實際的好看得多,最下層的士兵是否能夠因為朝廷的犒賞真正得到恩惠,在古代社會,基本取決於自己頂頭上司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