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閱兵
2024-10-08 16:59:16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唐朝,閱兵被稱作講武。唐代的閱兵講武一般是在每年的仲冬之月,正好是農閒之時,在都城之外舉行閱兵典禮。
講武需要提前十一天由有司上奏申請,皇帝同意後,兵部便接受詔令準備閱兵,命令各軍將帥挑選精銳部隊參加,並且準備講武場地。場地一般長寬一千二百步,四方各有入場通道。又建步兵和騎兵的軍營,總共為六軍,左右廂各分三軍,以北為首。左右軍之間相隔三百步,立標柱五根,標柱之間相隔五十步,作為兩軍行進停止的界線。另外在北廂開闢一塊場地,面向南方。講武前三日,尚舍奉御在北廂場地安置帷宮。
講武前一日,閱兵將帥和士兵集中在帷宮訓練,樹旗幟作為軍門,分別呈所在方位的顏色。在場地中央和四角,都豎立五彩牙旗並部署旗鼓甲仗。大將披甲騎馬,教習士兵演練。各軍士兵年少者在前,年長者在後,隊列掉頭則呈相反序列。身高者拿弓箭,矮者拿戈矛,有力者拿旌旗,勇敢者拿鉦、鼓、刀、盾為前行,隨後是槊兵,手持弓箭者在最後。士兵看旌旗和金鼓號令而行動,在講武之前,要先熟悉旌旗、金鼓的調度。偃旗而跪,舉旗則起,擊鼓則進,鳴金則止。
閱兵之日,在天明之前十刻,全軍戒嚴。前五刻,全體士兵披甲,步軍列成直陣等待,大將立於旗鼓之下。六軍各有鼓十二面,鉦一個,大軍號四個。距天明七刻,敲鼓第一次戒嚴,侍中啟奏開宮殿門以及城門;五刻第二次戒嚴,侍中舉笏板啟奏「請宮中戒嚴」。隨後,參加講武的文武百官先到達,均穿公服,有司負責準備小駕儀仗;二刻,第三次戒嚴,侍衛官們各自督導本隊和鈒戟依次進入,陳列在殿廷。
隨後,皇帝乘坐革輅車來到閱兵場地,兵部尚書披甲騎馬在旁,車駕由侍衛引導從北門進入,到達兩軍的北方停車,面朝南向。黃門侍郎請皇帝下車,然後進入帷宮,兵部尚書停在東面,面向西。騎士站在皇帝駐地四周,侍衛之臣左右站在帷宮之前,以北為首。九品以上官員分東、西向站在侍衛之臣十步處。各州派來的使者和蕃客提前集中在北門外,來自東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道東,西方和北方的站在道西。皇帝將要到達時,奉禮官說:「再拜。」在場所有人都要下拜兩次。皇帝進入帷宮後,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引蕃客,來自東方和南方的站在帷宮東北,西方和北方的站在西北,觀看者站在皇帝駐地騎士儀仗外的四周,隨後,閱兵正式開始。
首先吹大軍號三遍,中軍將各用鼙鼓傳遞號令,左右兩軍都擊鼓。敲三遍鼓後,有司偃旗,所有步兵跪下。果毅將軍以上的將領各自集中在本軍中軍,左軍中軍大將站在旗鼓之東,面向西。右軍中軍大將相反。兩軍大將誓師:「今行講武,以教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各軍將站在大將的南邊,兩翼都向北,聽大將誓師。三軍各以長史二人,振鐸傳遞誓詞,各果毅將軍分別把誓詞告訴本部,全軍擊鼓高呼宣誓,有司舉旗,各軍起身行進。到了第一處標柱後,前排敲鉦,全軍停步。再敲三遍鼓,有司偃旗,全軍跪下。又擊鼓,有司舉旗,全軍起身,急速齊步跑到第二處標柱後,就停下,開始陣法變換。
東軍敲一遍鼓,舉青旗列成直陣;西軍也敲鼓,舉白旗排成方陣應對。第二輪西軍敲鼓,舉赤旗排成尖陣,東軍則舉黑旗排成曲陣應對。第三輪東軍擊鼓,舉黃旗排成圓陣;西軍則舉青旗排成直陣應對。第四輪西軍擊鼓舉白旗為方陣,東軍以赤旗為尖陣。第五輪東軍擊鼓以黑旗為曲陣,西軍舉黃旗為圓陣。兩軍各以青黑黃白赤五色旗展示五種陣形。凡是布陣,先舉旗為客軍,後舉旗為主軍。每一輪變換陣形,兩軍各自派出五十名刀盾手出陣對戰,前兩次挑戰,雙方輪流做出勇敢和怯懦的狀態,第三次挑戰做出勢均力敵的狀態,第四、五次挑戰要做出勝敗之勢。每次變換陣勢時,先敲鼓的一方要先變為直陣再變換其他陣法。五輪陣勢變換結束後,兩軍都列成直陣。擊鼓三次,偃旗,全體步兵跪下,高呼;擊鼓起身,左右軍齊步奔跑到中間標柱處,相對擊鼓,然後撤回,每退到一處標柱前,都要聽鼓聲而下跪起身,然後恢復陣形。
此時,步兵演練結束,侍中跪下啟奏「請觀騎軍」,承制說「可」,兩軍騎兵則出陣,除了不需要下跪外,流程與之前步兵的相同。每陣各出八名騎士挑戰。五陣結束之後,有關人員大力敲鼓,兩邊騎兵向前,到中央標柱處勒住戰馬相對而停,進行馬上兵器交戰演練。凡是用兵器交戰,之前都需要嚴格的訓練,不得用兵刃傷到對方。演練結束後,騎士整隊排列。侍中啟奏說:「侍中臣某言,禮畢,請還。」閱兵即正式結束。皇帝在千牛衛將軍的陪同下乘車離開,戒嚴解除,將士各自整隊而回。
唐朝前中期對於講武活動的進行是相當重視的,《唐律疏議》卷十六《擅興律》規定:「諸大集校閱而違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帥犯者,加二等。即差發從行而違期者,各減一等。」可見是用嚴格的法令來保證講武的順利進行。
據《冊府元龜》和《唐會要》記載,唐代大規模的講武活動共有十二次,其中高祖三次,太宗兩次,高宗三次,玄宗一次,肅宗兩次,代宗一次。上文的場地規模只是紙面上的規定,實際的場地會大得多。規模最大的一次講武當屬唐玄宗在先天二年(713年)驪山之下舉行的講武,動用兵力二十萬,甲冑金光照耀天地,唐玄宗親自身穿戎裝,手持大槍,立於陣前,聲威震天。長安百姓和士人爭相觀看,以至於周邊的道路都被完全堵塞。
如此龐大的規模,自然也容易出問題,兵部尚書郭元振就因軍容不整而被唐玄宗下令斬首,多虧宰相劉幽求和張說求情才保住性命。而運氣不好的給事中唐紹和右金吾將軍李邈則被直接斬首。嚴重的處罰導致部分士兵失去了秩序,只有薛訥和解琬軍陣容嚴整,不受影響,即使是唐玄宗派去召集二人的輕騎,也在軍營門前不得進入,頗有當初周亞夫細柳營的風範,唐玄宗因此嘉獎了薛訥。薛訥治軍嚴整,也在之後的武街之戰中大破吐蕃。
唐朝最後幾次講武出現在肅宗朝和代宗朝。諸軍在講武之後便要出發與安史叛軍決戰,因此,講武更多是為了激勵諸軍的士氣,激發「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在之後的中晚唐,國內藩鎮林立,朝廷財政困難。動盪的局勢和困難的財政使得講武活動難以繼續,雖然偶有中興,但大規模的閱兵行為再也未能出現,前中期彰顯唐朝國力強盛的講武活動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