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為何俠客都是「仗劍天涯」而不仗刀

為何俠客都是「仗劍天涯」而不仗刀

2024-10-08 16:58:41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中國古代,劍是正義的精神代表。自古君子佩劍,在仙俠小說中,主角往往都是佩劍行走江湖,刀卻沒有這種地位。那麼,究竟為什麼劍會比刀高一等呢?

  簡單地說,劍比刀貴,這是其根本原因。劍之所以貴是因為兩面開刃,沒有電動工具的情況下,全靠研磨師手工調整,劍脊要直要對稱,這個研磨費就要比刀高很多,刀就算鎬線不對稱也無所謂,小徒弟都能磨得來,劍要是劍脊不正不直,那就難看了。所以劍的價格就要比刀高不少。

  劍一直都是相對昂貴的武器。在青銅時代,青銅脆,做不出適合大力劈砍的刀,所以當時用的都是以刺擊為主的劍,就這還做不長,但是青銅劍也是當時最昂貴的武器之一了。別以為青銅時代士兵都用劍,其實普通士兵只能拿矛、戈一類兵器,能用劍的一般都是貴族士兵,而劍的長度也跟其身份掛鉤。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各自攻殺,劍對於身份象徵的等級制度沒有那麼嚴格了,更多的是作為戰爭武器,但也不是誰都能佩劍的。《說文》記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劍,無事不得帶劍」,這個「有事」指的是戰事,一般平民平時根本沒資格佩劍。

  到了漢代,進入鐵器時代,造價更低的環首刀就開始取代劍成為軍隊制式武器,而劍則延續其身份象徵的物品地位。《後漢書·輿服志》記載「自天子以至百官,無不佩劍」,「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曹功曹,無不佩劍」,在漢代,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畢竟身份地位其實也跟錢掛鉤,你連把劍都買不起,還談什麼身份?

  劍在漢代慢慢就變成與君子身份掛鉤的高級物品,《漢書·雋不疑傳》記載,雋不疑去拜訪暴勝之,穿一身禮服,掛一把裝飾華麗的劍,結果被僕人攔住,要求解劍才能進門。雋不疑表示,我是有身份的人,你們這些僕從沒資格讓我解劍,叫你們主人出來親自接見我,所謂容貌尊嚴,不就是說衣服配飾都很講究嗎?暴勝之不敢拿大,趕緊親自出來迎客。所以老話說,「槍乃百兵之王,劍乃百兵之君」,這個「君」是「君子」的意思,不是「君王」的意思。劍在過去是和君子掛鉤的。

  後面的朝代對於劍的等級劃分也更詳細,《隋書·禮儀志》中按官品的高低,有各種不同的佩劍規定:「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

  所以,古代佩劍,那是一個身份地位的象徵,真不是隨便誰就能腰上掛把劍行走江湖的。能掛把劍出門的,怎麼也得是士子、讀書人。《西廂記》里張生都說:「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其實中國古代還是尚武的,佩劍也是文人展示自己尚武精神的一種方式。古代講究文武雙全,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箭和趕馬車這種戰鬥技能也是當時的士人需要學習的。《詩經·衛風·芄蘭》云:「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這個「韘」就是扳指,用來射箭鉤弦用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小孩成人了就可以佩戴韘,以示可以射箭打仗了。只是弓箭訓練難度相對較高,佩韘慢慢就脫離射箭成為單純的裝飾。漢代玉韘就已經變成平的,沒法拿來鉤弦射箭,變成純裝飾了。

  佩劍一方面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是有實際使用需求的,因為它畢竟還是把武器。古代治安可遠沒有現在這麼好,出了城那就是法外之地,更不用說除了強人還有野獸,出遠門,身上帶把武器防身也是剛需。所以別以為文人身上的佩劍都是樣子貨。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詩仙李白,《新唐書·文藝傳》說他「喜縱橫術,擊劍任俠,輕財好施」,魏顥《李翰林集序》甚至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中國的文人,對於劍是有很深的情懷的。劍是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他們快意恩仇的武器。

  所以,演義小說中,用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三國演義》中劉備用劍,但是戰鬥力也就那麼回事。《水滸傳》里高手沒有用劍的,喪門神鮑旭用闊劍,也不過是個小配角,還給用斧子的李逵當副手。畢竟上陣搏殺時劍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是到了武俠小說中,劍就成了俠客標配的武器了。這主要還是因為武俠小說本就是文人寫來娛人娛己的東西而已。俠客形象主要是為了滿足文人自身對於快意恩仇的幻想,那麼必然就要講究代入感。而劍是文人身份的象徵,所以劍俠的形象就滿足了文人的代入感。越是傳統的文人,寫出來的武俠小說對劍就越是推崇。這也導致人們更習慣說「仗劍天涯」,因為覺得比刀更浪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