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澶淵之盟:宋朝為何成了「送朝」

澶淵之盟:宋朝為何成了「送朝」

2024-10-08 16:58:23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歷來,「澶淵之盟」被稱為大宋的「城下之盟」,宋朝也因此被蔑稱為「送朝」。但仔細回溯當年那場戰役,我們卻有許多不同的發現。

  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打破宋遼之間的和約,擅自發動北伐戰爭以來,宋遼雙方的軍事衝突愈演愈烈,遼景宗甚至兩度率軍南下親征。儘管雙方在全面戰爭之中互有勝負,但在兩次北伐失敗的過程中,大宋逐漸轉變其戰略傾向,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國防建設之上。

  

  而遼卻始終未放棄其進攻的態度,不過遼軍在縱深戰術上也並非那麼擅長。遼軍過於依賴和盲信其野戰技巧,太平興國四年,遼軍主將韓匡嗣便因此遭遇慘敗,遼景宗也責罪他「爾違眾謀,深入敵境」。

  這種情況並非獨例,而且在宋軍這邊也是存在的。宋太祖兩次征伐北漢失敗、宋太宗兩次北伐遼朝失敗,都與此有關。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趁遼新君年幼,三路出兵北伐燕雲,史稱「雍熙北伐」,但這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大宋進而全面轉向戰略防禦。端拱二年(989年),何承矩向宋太宗提出,可以在河北沿邊地區改造河道、挖掘河塘蓄水,以抵禦遼軍,大體思路是由順安以西引易水導流向東,形成東西長三百餘里、南北寬數十里的河塘地帶。

  河塘既可蓄水屯田,又可以構成水網抵禦遼軍騎兵的衝擊,還可以滿足宋軍的後勤補給。遼軍主將韓匡嗣在徐河的敗績,正是由於大規模的河塘造成了騎兵進軍困難,使遼軍縱深攻勢的難度與風險增加。在富弼出使大遼之時,遼曾強烈要求宋停止修築河塘水網防禦體系,可見也意識到了其威脅。

  在經歷一系列戰役大勝之後,遼軍不僅摸清了大宋的防禦情況,也獲得了充足的信心。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蕭太后與遼聖宗舉全國兵力南下親征。此時大宋的西北邊境尚不安穩,党項部族仍威脅著西北邊境的安全,而宋真宗又性格懦弱,宋軍在一再慘敗之下亦是士氣漸失。當年八月,契丹騎兵在深、祁等州出沒,並且「小不利即引去,徜徉無斗意」,這讓宋朝產生警覺,認為這可能是遼軍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前兆。當時寇準諫言:「願朝廷練帥領,簡驍銳,分據要害地以備之。」

  毫無疑問,這一諫言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不久以後,邊報果然稱「契丹謀入寇」,大宋隨即命令邊軍做好戰備,並且調令一批兵馬前往河北、河東地區備戰,主要包括定州、鎮州、澶州、滄州、代州、沂州等要地,此外還有大批軍糧調往前線。而前線諸將受命以防守為主,放棄主動進攻。按照命令,「自契丹入寇,河朔皆城守」,宋軍在防禦戰中獲得了不錯的戰績。

  閏九月二十二日,遼軍入寇,分兵攻打高陽關方向的威虜軍、順安軍及定州東北部的北平寨、保州等地,但其主要目標並非高陽關,而是河北門戶——定州。在定州方向,主力部隊由遼聖宗及蕭太后率領,以蕭撻凜作為主將進攻。定州北部有一條唐河,北及石門鎮,連接著沙河、滋水、滹沱河等河北重要水脈,是北部河塘防禦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宋將王超戍守於唐河岸邊,以逸待勞迅速擊敗遼軍,使遼軍被迫轉移陣地。由於定州防禦堅固,遼軍試圖向深州、祁州的東部進發。

  由於遼軍改變了前進方向,宋軍於是調動西北駐軍前往河北換防,而讓定州駐軍南下駐守貝州,並在大名府駐紮兵力;在定州的駐軍隨時可以南下,於河北縱深處的邢州至洺州之間布置一道防線。

  在戰役的前一階段,宋軍放棄追擊,而更加注重防守,並且不斷加深縱深的防禦體系,調遣其他駐軍構建縱深防禦。採取這種靈活機動的戰役手法,表明宋軍防禦體系已經開始向彈性防禦邁出了一大步;他們甚至避免與遼軍過早進行會戰,而是不斷誘敵深入。寇準當時說:「萬一敵柵於鎮、定之郊,定州兵不可來,邢之北漸被侵掠,須分三路精兵,就差將帥會合,及令魏能等迤邐東下,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深入。」顯然,寇準已經意識到縱深的加強會對遼軍產生致命的威脅。

  而宋軍的戰略還不止於此,寇準最終說服宋真宗親自前往澶州鼓舞士氣。由此來看,在遼軍自定州進入宋境以後,要面對宋軍至少兩道防線,即邢州—洺州—澶州防線和貝州—大名府—澶州防線,加之北方的定州隨時可能防止遼軍撤回,宋軍的縱深陣地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口袋陣,將深入的遼軍緊緊包圍。而遼軍在河東方向的突破亦未能建功,數萬兵馬被大宋岢嵐軍等部擊敗,不得已退回境內。不僅如此,宋軍還試圖繼續誘敵深入,「詔諸將整兵為備,仍令(河東)岢嵐、威虜軍、(河北)保州、北平寨部署等深入賊境,腹背縱擊以分其勢」。

  一切戰役準備基本完畢,遼軍深入宋朝腹地,此時定州王超受命率兵前往澶州,為最終的會戰做好準備。十月,在保州、莫州、岢嵐軍、威虜軍、北平寨、易州等諸戰場,宋軍都取得了不小的戰果;遼軍主動攻打高陽關及瀛洲等地卻未能成功。這幾場戰役中,遼軍死傷超過十萬之數,但「其眾猶二十萬」。

  宋真宗則緩慢趕赴前線。對於遼軍而言,宋真宗是一個巨大的誘餌,若能吃下,則可以一口氣挫敗宋軍的士氣,獲得此前從未有過的巨大成果。正是因為這個誘餌,遼軍一路向宋軍的口袋之中奔去,並於十一月末抵達澶州,「直犯大陣,圍合三面」。但此時王超卻未能及時趕到澶州,這讓宋真宗有苦難言。

  但此時更為意外的是,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射死於陣前,這對遼軍士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宋遼雙方亦決定議和。

  整體來看,此時遼軍坐擁二十萬強兵陳列於澶州之前。對於宋軍來說,由於構建戰略縱深,許多兵馬未能及時趕到澶州對遼軍進行合圍,大宋君臣面臨著極大的戰爭風險。對於大遼而言,由於深入大宋腹地,受到了伏擊,損失慘重,而北部河塘水網也形成了最可怕的陷阱,遼軍的後勤補給以及撤退後路受到嚴重威脅。雙方都面臨著極大的戰爭風險,而這種風險是雙方都不願意承擔的,這也促使了雙方議和的最終達成:宋軍繼續占有關南之地,作為代價,要向大遼輸送「歲幣」。澶淵之役是北宋防禦體系轉變的最顯著的案例之一,宋遼雙方最終依賴均勢達成和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