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管理文化:職場之路大變身
2024-10-08 16:35:02
作者: 唐島漁夫
很多華為的客戶經理,從國內興沖沖支援海外的時候,都是帶著同樣的心理出來的——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國內市場上鍛鍊出來的十八般武藝,來到海外還不是手把里攥,手到擒來?
實際上,理想跟現實之間,還是稍微地差了那麼一丟丟。
在海外,搞定客戶關係的主力,必須依靠本地員工。當然,並不排除有很多的客戶可以說英文,但對於感情維繫這件事情,用母語顯然更好一些。談工作還好,一旦涉及輕鬆一些、生活一些的話題,很顯然大家都希望用母語來交流。人說外語時候的狀態是緊繃的,生怕在說外語的同時出現語法或者用詞錯誤。所以說,用說外語來跟客戶放鬆,根本就放鬆不了。
客戶放鬆不了,客戶經理的活兒也就沒法干。所以,就成了最大的悖論。
外派海外的華為客戶經理,反而成了最不容易搞定客戶的那群人。跟客戶有技術交流的、方案交流的,乃至在客戶機房裡面摸爬滾打的那些華為人,他們反而更加能夠跟客戶形成黏性。當然也有個別的客戶經理有和客戶打成一片的天賦,哪怕是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的海外。但如果將範圍縮小到歐美國家,中國人和白人之間的價值觀,確實還是有很大隔閡的。再進一步提出融入別人的生活或者娛樂圈子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於是,在國內呼風喚雨的客戶經理,在海外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作苦澀和尷尬。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國內的客戶經理在海外會發生蛻變。這種蛻變,未必是壞事。
對比國內,客戶經理在海外身先士卒搞定客戶的業務場景越來越少。於是,很多客戶經理開始修煉內功。比如,對公司內部流程和系統越來越熟悉,對項目運作和膠片匯報越來越熟悉。對於客戶線本身的業務而言,中方最後就搖身一變,成了溝通和監管人員。溝通,主要是指中方藉助語言優勢跟國內的協調溝通;監管,主要是指對本地客戶經理的監管,以及總部到代表處的最新政策落地的監控。
僅就這兩項功能而言,讓外國人理解中國人主導溝通的問題不大。其實不僅是中方客戶經理在起這個作用,中方產品經理、中方交付經理……所有的中方都在起到這個作用。華為畢竟是個中國人的公司,其文化內核也是東方式的。即便華為已經做到了普及率十分高的英文平台運作——日常的文件,只要有中文版,馬上就會有英文版;日常所用的各種辦公系統,基本也都有英文界面。
況且,在此基礎上,華為還提倡外國人進入管理團隊。一些口才比較好、比較能夠見機行事的印度職業經理人,早早就成了華為中基層管理團隊中的一員。而且對於個別國家的進入而言,華為還高薪聘請了大量的本地顧問,這些顧問有的有運營商高管背景,有的有政府背景,有的甚至有軍隊背景。當然,這些人的分布也是以歐美國家為主。這些外國「專家」「顧問」的存在,讓華為在海外市場開拓方面受益匪淺。
只不過,外國人本事再大,哪怕頭銜已經做到了華為的VP,依然不能承擔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負責跟國內總部的協調任務,還是要由中國人來完成。
語言和價值觀的差異只是一方面,還有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的差別。
我們前文說過,華為中國人基本上在過一種集體生活。你說這些人是跨國式的職業經理人,倒不如說是現代華為版本的新疆建設兵團。這些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從早晨到晚上,甚至是睡覺都在一起活動,周末一般情況下也是集體出行、集體打球、集體加班。所以,不論多大的事情,很可能就在大家的朝夕相處中一句話解決了。如果換成老外,光是這種溝通的成本、溝通的效率都很難保證。
這還更不用說,再敬業的外國人也不太可能像中國人一樣,吃完晚飯有事沒事往辦公室一坐,一待就待到半夜了。這樣的工作強度、工作習慣,絕大部分的外國人都不太適應。當然,我們也確實不能排除有個別的外國人也是十分敬業的。但老外的敬業一般都是跟工作本身有關,比如第二天有個招投標項目的交標,你讓一個外國人通宵達旦製作標書,這事沒問題,但是如果讓外國人沒有任何目的地就這麼在辦公室杵著,那肯定不現實。
所以,白天跟外國人一起見招拆招,到了晚上大門一關中國人「開黑燈會」,就成了華為海外代表處或者地區部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換個角度講,外國人的職位不管多高,他肯定不是接觸最核心管理政策和機密的那部分人,至少不是最快知道這些事情的人。哪怕一個部門的主管是外國人,中國人只是部門助理甚至是部門普通一兵,最後向這位外籍主管傳達公司最新政策的,往往還得是中國的這位下屬。所以,海外華為中國人晚上集中加班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了。
還是我們之前所總結過的,在華為,加班本身並不是因為業務已經多到了做不完的程度,而是代表著一種文化傳承。在海外,加班更是一種非常必要的溝通手段。
真的不要以為那些在辦公室埋頭苦熬的華為人手上有做不完的活,可能恰恰相反,很多海外的中國人並不插手客戶實際事務,因為這些事情往往都有外國人去張羅。那麼,中國人晚上幹什麼呢?明確方向,釐清思路,整理數據,製作膠片,隨時準備開會……如果這些事情已經做得差不多了呢?你還是不能隨便回宿舍嗨皮,依然要跟大家一樣待到很晚才回去。期間,你甚至可以上上外網,看看新聞,刷刷手機。當然,出於嚴格的信息安全考量,開外網瀏覽的權限,也在你的主管手上,而且你的所有瀏覽記錄,華為都有備案。
所以,在海外的中國人,最好是儘快熬成幹部。否則,你的處境可能會比較尷尬,尤其是部門主管是外國人的情況下。
有主管任命的外國人逍遙自在,你一個沒有任何名分的助理或者部門小兵,卻被領導當成晚上練攤兒的主要責任人。那種滋味,就是頂著啃白菜的名,幹著賣白粉的活兒;手裡掄著燒火棍,你卻要天天當成尚方寶劍使。
如此一來,你跟外國人的關係可能就會很難處理。因為,除了溝通這個功能之外,你還有個監管功能。
說到底,中國人的公司,怎麼可能放心給外國人做主管呢?而且外國人的文化和價值觀跟中國人大有不同。外國人往往只要拿到一點授權或者組織任命的TITLE(頭銜),就真的以為自己成了無所不能的「美國隊長」。他哪裡知道中國人之間的溝通哲學,又怎麼會理解公司的現有資源,到底適不適合他的雄心壯志呢?所有這一切的把關,還得靠中方。
所以,華為海外管理過程中的「中外兩張皮」現象,是十分明顯的。這不僅是華為遇到的問題,同樣是所有中國公司到海外需要研究的課題。
因為畢竟從根子上講,自大航海時代到今天已經五百年了,這五百年中,西方一直是這個世界話語權的掌控者。今天的世界通用語英語就不說了,還有幾乎所有行業的行業標準,哪怕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標準,其實都是西方人早早就制定好了的。這些標準的制定,往上數可能能夠追溯到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再往上追溯,甚至能夠追溯到大航海時代之前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中國人作為後來者,未來一定是西方這套體系的顛覆者,而且今天所有中國公司、中國品牌海外發力的這個階段,也正是我們未來顛覆西方體系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在這個過程期間,中國人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中外管理兩張皮的問題,就是今天遇到的困難之一。看清了這一點,可能我們的心裡會更加容易接受這種事情的存在。
但是即便中國人容易接受,外國人往往還是接受不了。比如在海外,同樣會有華為三板斧中的樣板點參觀。
海外的樣板點參觀,就更加五花八門了。我們可以帶客戶去杜拜,也可以帶客戶去巴黎,當然還可以去「浪漫的土耳其」。但是,考察樣板點這件事情本身,必須有中方來進行尺度的拿捏,包括一些明規則潛規則,必須有中方來操盤。
如此一來,往往外籍客戶經理好不容易張羅的客戶活動,最後還是要有中方客戶經理的參與,甚至很多中方客戶經理還要跟著一起出差。有些話,真的是沒法給外籍客戶經理明說的,而且即便明說,他可能也不懂。這樣一來,往往一次客戶樣板點參觀行動,就成了外籍客戶經理看著客戶,中方客戶經理看著外籍客戶經理。說好聽點,中方輔助;說不好聽點,有監視之嫌。
這樣的事情只是窺豹一斑,現實場景中,中外之間的溝通上的隔閡、管理上的誤會是非常多的,而且最後矛盾的焦點,往往就到了中外客戶經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