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多溝通,引導孩子確定職業目標
2024-10-13 04:15:05
作者: 馬利琴
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就要確定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和方向。
沙漠中,沒有方向,只能在原地打轉;生活中,沒有目標,只能過著重複、碌碌無為的生活。在沙漠中找到方向,就找到了生機;在生活中找到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同樣,對孩子來說,要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媽媽要對孩子做出正確引導,幫孩子尋找、確立人生目標。
20世紀50年代,有位女游泳運動員,決定挑戰橫渡英吉利海峽。為了實現這一願望,她每天都辛苦地練習,每天都在為歷史性的一刻做準備。
這一天終於到來,在眾多媒體記者的注視下,她滿懷信心,一躍入海,向著英國方向進發。旅程開始的時候,天氣非常好,萬里無雲。她感覺非常不錯,堅定地向目標挺進。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在海面上游的距離越來越長,四周只有茫茫的大海。當她就快接近英國海岸時,忽然起了濃霧,越來越濃,漸漸地,她什麼都看不到了。
她茫然地環顧四周,辨不清方向。她心裡默默地感慨,海岸離自己這麼遠,何時才能上岸?她越游越心虛,體力也漸漸減少,最後只能宣布放棄。
很快,她就被跟在後面的救生艇救上船。救生艇飛速地向海岸奔去,沒過一會兒,便到達了岸邊。這時,她才知道,自己放棄的地方離海岸只有一百多米,她差一點就成功了,很多人都為她感到可惜。
事後,她遺憾地對媒體說:「看到這個結果,我很難過。如果當時知道只剩下一百多米,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一定會堅持到底,實現目標。」
對於我們來說,目標就是航行時的航向與明燈,沒有它們指引,就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
沒有規劃的人生,就是零散的拼圖;有了規劃,才叫藍圖;沒有目標的人生,那是流浪,有了目標才具備生存的動力。人生苦短,多忙不重要,重要的是忙什麼。精心設計人生,未來才會更美好;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青春才會美麗,人生才會璀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問自己:「生活是為了什麼?」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給自己確立人生目標。
當然,想要讓孩子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實事求是,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基本點,樹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不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無法勝任的事。過高的目標,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長期的打擊和茫然,會讓孩子看不到前途,實現個人理想也就無從談起。
此外,為了保證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還要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重視孩子的長遠發展,就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長遠,在引導孩子的同時,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時,在引導孩子時,還要採取正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溝通不順,甚至強制執行,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在恰當的時間跟孩子做溝通
媽媽們在與孩子溝通前,最好將時間選擇在孩子希望與人溝通時,比如: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興高采烈時,就可以鼓勵他們分享出來;孩子遭遇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關心、安撫他們;孩子做錯事時,不要苛責孩子……此外,還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偏離人生目標,很多媽媽都會出現失望、惱怒等情緒,言行過激,但事後又會感到後悔。因此,要想提高跟孩子的溝通效果,媽媽一定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選擇好溝通時間。
孩子感冒咳嗽,不肯吃藥,奶奶看著著急,說:「難受成這樣了,還不快把藥吃了?」孩子不吃便走開了。
奶奶拿著藥追上去,說:「你吃不吃?再不吃,我就灌你!」看著面容猙獰的奶奶,孩子有點害怕。但是,看著奶奶手裡的藥,依然沒有打算吃。
媽媽回來了,聽了老人的「控訴」,溫和淡定地對孩子說:「寶貝,媽媽想跟你一起討論下吃藥這件事兒,我保證不生氣,你願意跟我談談嗎?」孩子同意了。
媽媽問:「對於吃藥這件事,你是怎麼想的?能告訴媽媽嗎?」
孩子說:「藥太苦,我不想吃。」
媽媽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嗯,確實很苦。媽媽能理解你的感受。不過,我的感受和你有些不一樣,你想聽聽嗎?」
孩子點點頭。
媽媽繼續說:「你不想吃藥時,媽媽感覺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想找個咱們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要不,我們一起玩個頭腦風暴遊戲,看看有什麼解決辦法?」
聽到玩遊戲,孩子興奮地答應了。
媽媽找來本子和筆,寫下頭腦風暴的過程。
媽媽問:「奶奶餵你藥,你不想吃,一般都會怎麼做?」
孩子:「畫畫。」
媽媽在紙上寫了兩個字:畫畫。
孩子:「還可以煮鍋生氣湯。」
媽媽:「不過,還可以在鍋里加點糖。」
孩子:「還能加點蜂蜜,這樣就不苦了。」
媽媽:「其實,換種方式也能不苦。比如,吃完藥後,吃顆冰糖。」
孩子:「吃塊巧克力也行。」
媽媽:「看,我們一共想到了幾個辦法,現在選出一個咱倆都能接受的。」
孩子:「煮生氣湯。」
媽媽:「吃冰糖。我們的想法不一樣。」
孩子想了想,說:「我選擇吃巧克力。然後,在『吃巧克力』上打了個鉤,在『煮生氣湯』上打了個叉。」
媽媽:「這一周都要吃藥,先用這個辦法試試,一周以後再來看看。」
孩子:「為什麼是一周?」
媽媽:「要吃一周藥啊。我去拿巧克力。」
孩子高興地點點頭,很快就將藥喝完了。
在溝通過程中,媽媽承認了孩子有不同意見的合理性。但是,她發起了另外一個溝通的重要方式:協商。通過商量,參與規則制定,將孩子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事情解決起來就容易了。如果按照孩子奶奶的做法,到最後可能就真的只能灌藥了;孩子也可能會極不情願地在奶奶的「恐嚇」下喝下了藥,但是自尊心、自我價值感都會受到傷害。
媽媽的做法雖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但更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成長,不僅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將面對問題時的解決思路漸漸內化到孩子的腦海中。
▲認真傾聽,善於傾聽
傾聽是增進溝通、促進理解、走近孩子的好方法。想關愛孩子,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語,理解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
真正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語,是平等地對待孩子的一種表現。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媽媽總認為孩子的話無關緊要,總是任意剝奪孩子表達意願的權力,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那就很容易在親子之間造成誤解,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
放學後,媽媽去學校接小虎回家。一路上,小虎一直跟媽媽講自己的事:他和誰鬧彆扭了;誰買了一個新MP3,他也想要一個;語文老師又批評他了……媽媽邊走路,邊毫無反應地聽著。
突然,小虎的聲音弱了下來,他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忘了,老師讓我們買新一期的《讀寫算》。」
媽媽一聽,不耐煩地說:「怎麼不早說,現在已經過了書店啦。」媽媽不情願地往回走。
兒子看到這個情景,賭氣說:「你走吧,我自己去買。」
媽媽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小虎也生氣地回道:「你聽過我說的話嗎?一點都不關心我,我真可憐。」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就會更加渴望來自外界,特別是父母的認可。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平時就應該多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覺得媽媽是理解他的。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就會想到跟媽媽溝通。
很多時候,即使媽媽提出的意見再好,孩子也不見得會接受,因為他們不需要「領導」來下達任務,需要的是「顧問」。媽媽們要細心聆聽,然後幫他們做出選擇,不要插手干預他們想要自己決定的事情。即使孩子確實將一件事情搞砸了,也不要直接干預、批評。媽媽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檢討這件事,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要知道,孩子們常常能想出更讓人拍案叫絕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