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Chapter 6 從生活開始,和孩子一起規劃 讓孩子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Chapter 6 從生活開始,和孩子一起規劃 讓孩子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2024-10-13 04:14:13 作者: 馬利琴

  德國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一個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騎自行車,之後將每段時間裡騎踏的次數記錄下來。結果發現,在上午9~10點時,騎踏次數最多;其次是下午7~8點。這就說明,人體的身體活動是有一定規律的。生活也如音樂般充滿節奏,時快時慢,時輕時重,時急時緩,如果孩子的生活從小就有一定的規律,並保持正常的節奏,未來多半都能健康成長。

  小偉從小就是個可愛的娃娃,粉嫩的小臉上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誰看都覺得可愛。可是相處時間長了,就會發現他表現得一點都不可愛。

  每天早上,小偉起床後總是拖拖拉拉的,經常要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進教室,不然一定遲到;上課時,也是常常睡眼惺忪、神情呆滯,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兒;課桌上總是堆積如山,抽屜里也亂作一團,經常找不到要用的東西。同學都要等他整理好書包,才能一起放學……為什么小偉會是這樣的孩子呢?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原來,小偉的媽媽平時工作很忙,無法顧及兒子的生活,兒子不管做什麼事都憑自己喜好,作業總是拖到大半夜才寫,睡眠不足,早上起不來;再加上白天懶得運動,身體越長越胖,行動更加遲緩,整個人都迷迷糊糊的。只有後面有人追著、趕著,他才會認真做事。

  不要小看了生活中的小事,正是它們才組成了人生的巨大機器,細節問題越積越多,整個進度都要受到影響,整部機器也會如同廢鐵,理想再高遠也是枉然。因此,「各就各位」的生活準則非常重要。只有養成一定的規律,長期累積,才能取得不凡的個人成就。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全家人聚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孩子也希望加入,不願獨自睡覺。結果,早上爸爸媽媽急著上班,孩子卻賴在被窩裡不願起床,媽媽又催又叫,甚至連早飯都吃不上。有的孩子中午不喜歡睡覺,而是在外面又跑又跳,結果整個下午都沒精打采……

  這種混亂的日常生活秩序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危害最大。孩子處於成長期,只有按時吃飯,才能使消化系統正常運作,從食物中吸收充足的營養。學習和遊戲時,可以刺激相應的神經系統呈興奮狀,使孩子精力旺盛。而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足休息,體內的生長激素才能正常分泌,促進孩子身心成長;反之,如果這套系統被打亂,就很難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精力健康成長。

  總是以自己的生活規律來約束孩子,比如:有的媽媽覺得只憑一日三餐不會讓孩子長得更高,經常給他們「加餐」,讓孩子吃些零食,或者為了滿足他們的「饞嘴」,經常給他們買零食吃,這些「好心」反而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導致他們不好好吃飯,進而影響身體發育。再比如:有的孩子晚上精力充沛,媽媽就覺得孩子「覺少」,允許孩子跟自己一起熬夜看電視,結果導致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影響身體發育。

  從小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媽媽,我們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營造一個井井有條的生活圈。

  ▲同孩子一起制訂規範指導日常生活

  要想讓孩子的生活更有規律,首先就要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份生活規範,規定好孩子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然後督促孩子執行。如此,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也會規律很多。

  為了規範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媽媽給家裡制定了日常行為規劃:

  1.早上不能睡懶覺,除非有特殊情況,正常情況下起床時間不能晚於早上7點,周末可以睡到8點;

  2.起床後,及時整理床鋪;

  3.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自己的衣物自己洗;

  4.吃完東西,有了垃圾,要扔進垃圾筐,不能隨手亂丟;

  5.飯後,及時洗碗擦桌,不能將碗筷放在水池子裡不管;

  6.家裡來了客人,要主動出來招待,不能躲在屋裡不出來;

  7.看電視、聽音樂,不能打擾他人;

  8.午休時間,不要大聲喧譁;

  ……

  制定家庭日常生活制度,不僅可以保證家務事不被打亂,還能藉此機會教育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案例中的規劃,將每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疏密有致,引導孩子合理安排學習、休息、勞動、娛樂等活動。不僅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銜接也要連貫。比如,固定起床、睡覺、吃飯、寫作業的時間,還要讓孩子必須按制度行事。

  制度訂立後,可以先試行一段時間,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制度在施行過程中也要靈活應變,同時媽媽也要認真督促孩子執行,如果孩子偷懶了,要及時提醒,務必讓孩子形成習慣。

  1.給孩子立規矩,信號要明確。給孩子立規矩時,要將做錯的後果直接告訴孩子。

  2.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從生下來就給我找麻煩」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將自己和壞孩子聯繫起來,讓孩子喪失信心。

  3.給孩子樹立規矩,要簡單易懂。孩子的理解能力都不太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規矩複雜難懂,非但不能讓他遵守,反而會將他搞糊塗;要把道理跟孩子講清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擺出強權嘴臉。實在複雜或者講不明白的,要溫和地告訴孩子:「這是這裡的規定」或者「這是咱家規矩」「所有人都要遵守」。

  4.立下的規矩,都要遵守。比如,在任何地方都不許隨地吐痰。不能今天這個樣,明天那個樣。否則,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

  ▲幫助孩子培養秩序意識

  如今,不遵守秩序的孩子有很多,他們玩遊戲,不喜歡排隊;到餐廳就餐,喜歡大吵大鬧;看電影,吵吵嚷嚷;上課,經常遲到……沒有秩序意識也是孩子不規律生活的一大表現。因此,如果想讓孩子過上有規律的生活,就要逐漸培養他們的秩序意識。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小周和曉曉在麥當勞里玩滑滑梯。

  一個叔叔抱著一個大約2歲的小男孩走過來,坐在滑滑梯旁邊,叔叔說:「小姐姐,讓弟弟玩滑滑梯好不好?」說了幾遍,曉曉和小周都沒搭理。

  這時候,媽媽走到小周面前問:「小弟弟想玩滑滑梯了,是不是讓他玩一下啊?」小周斬釘截鐵地說:「不行。」

  媽媽又問:「為什麼?」小周理直氣壯:「因為他沒有排隊。」多麼充足的理由。

  媽媽故意(說給那位叔叔聽)大聲地說:「因為弟弟沒排隊啊,那如果弟弟來排隊,你會讓給他嗎?」小周說:「會。」

  叔叔聽了他們的對話,立刻抱著孩子走開並不好意思地說:「我們排隊,我們排隊。」過了一會兒,小周果然主動把滑滑梯讓給了那個小男孩。

  瑪利亞·蒙台梭利說:「兒童需要秩序就如動物離不開陸地,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秩序會產生自然的快樂。」這種秩序感需要成人維護,一旦秩序遭到破壞,孩子就會感到非常痛苦。

  我們可以單獨給孩子準備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引導他整理玩具、書本、學習用品等。當孩子對秩序產生認識,就會適應規律的生活了。不過,在執行時,媽媽要嚴格但不應嚴厲。一旦孩子能夠堅持下來,習慣就會根深蒂固,就會為孩子今後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1.給孩子創造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包括:(1)規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合理、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督促他們遵照執行;(2)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家裡的各種物品要擺放整齊,使用完畢後要物歸原處,還要引導孩子自己動手收拾玩具;(3)和睦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長幼有序,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追求秩序的美好心態。

  2.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中,要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秩序感。例如,孩子進門後,要督促他主動換鞋,並將鞋子擺放整齊;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形成規則意識,比如:玩滑梯時,讓孩子自覺排隊、有先有後、不推不擠。

  3.注意公共場所孩子秩序感的培養。公共場所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覺遵守,比如:乘坐公車,要先下後上、文明禮讓;遊覽公園,不要攀折花木、踐踏草坪;觀看電影,不能亂扔果核、大聲喧譁等。每到一處,媽媽都要以身作則,同時還要向孩子講解相關的規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