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夢想讓孩子代勞只會傷了他
2024-10-13 04:13:29
作者: 馬利琴
相信,每個人在年幼時都曾心懷夢想,希望自己長大後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有些人沒有圓夢。待孩子出生後,這個夢想還縈繞在心中,於是自己實現不了,就讓孩子來,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須知,父母將未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只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負擔。孩子不是泥人,不能任你揉捏,順其自然才是孩子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及健康成長的關鍵。
A媽媽從小就喜歡鋼琴,當時家裡買不起鋼琴,但這個願望一直深藏在心裡。A媽媽懷孕後,憧憬著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鋼琴家。於是,A媽媽從胎教階段就讓孩子聽鋼琴曲。胎兒似乎也很喜歡,每聽到音樂就能安靜下來。3歲之前,女兒一直都很喜歡聽鋼琴曲,還時不時地敲打電子琴。到了4歲,A媽媽就給女兒報了鋼琴班,從此女孩就過起了苦練鋼琴的單調生活。開始的時候,女兒還很感興趣,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埋怨沒時間玩耍,開始發脾氣、鬧情緒。
B媽媽是農村人,沒上過大學,她總希望兒子將來能考上清華、北大,好揚眉吐氣一番。因此,B媽媽常常陪兒子學習到很晚,還總跟他說:「兒子,媽媽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上過大學,你一定要爭氣,考上清華、北大啊。」兒子聽媽媽的話,拼命地學習。小學時他總能拿第一名,但上了初中,他的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每次考試都跟第一名差幾分,總也拿不到第一,因此十分沮喪。媽媽安慰他,說再努力一下,下次肯定能考第一名。結果到了期末,兒子還是沒能如願以償。媽媽再次跟他說:「下次一定能考好。」而這次兒子卻竭力地怒吼道:「我恨你!」
媽媽習慣於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自私心理在作祟,更是一種強烈的控制欲在作怪。
現代生活競爭壓力巨大,很多人都想通過控制別人來找到安全感,很多人都想爭取控制權,使整個世界都由自己掌控。但世界是無法由自己掌控的,很多媽媽便在孩子身上施展「控制術」。她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他們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應該由自己來控制。於是,他們就將孩子當成又一個自己,讓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向「幫」自己實現夢想。可是,這種行為非常自私,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
媽媽們之所以會出現上面這種心理,多數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就是這樣想的,但無法看清,不敢面對。其實,只要勇敢地面對,承認自己自私,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強制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不僅會剝奪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還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重者還會導致孩子迷失自我,行事只會察言觀色,與媽媽相處也小心翼翼。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不是媽媽實現夢想的工具,他們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試想,當我們給孩子強加一個願望,孩子自己的願望卻實現不了,他們成為人父人母后難道就不會成了下一個你嗎?
▲讓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條條大路通羅馬,成才之路也不只有一條。孩子不是泥捏的人,順勢而為,孩子才能自由發展。強迫孩子學他不喜歡的東西,孩子開始厭學後,我們就不要再逼迫孩子,之後孩子很可能會重新學起來。可見,順勢而為,讓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才是正道。
著名的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從小就對天文知識和火箭很感興趣,他的志向就是能夠飛翔。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布勞恩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儘管很多實驗都沒有取得成功,但布勞恩卻嘗到了「飛行」的滋味。
1925年在德國維爾西茨小鎮上,13歲的布勞恩將6支特大的煙火綁在自己的滑板車上,點燃了導火線。煙火的爆炸聲頓起,滑板車發瘋似的飛了出去,少年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結果,巨大的爆炸聲引來了警察,布勞恩被帶到了警察局,受了一頓訓斥。
布勞恩大學畢業後,考取了飛機駕照。接著,他進入佩內明德大型火箭實驗基地擔任技術部主任,開始領導火箭的研製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勞恩到美國研製火箭。在他領導下研製出了丘比特火箭,將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土星」系列火箭則成為登月的核心。
布勞恩成為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終於實現了從小飛翔的志向。
不管是誰,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為夢想付出努力。通往夢想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障礙、挫折總會伴隨左右。而這個過程,也會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意志,能否實現自己的夢想區別就在於此。媽媽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成功者和天才都不是逼出來的
有些媽媽活了大半輩子,覺得毫無成就感,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實現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結果在這樣的期望下,誕生了一個個全能選手:會彈鋼琴、會跳舞、會唱歌、會踢足球,智力競賽第一名、班級優秀幹部、全校三好生……孩子成了同齡人中的異類,心裡只有對媽媽的怨恨。
當然,不排除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恰好可以達到這種「非人」的要求,但您能保證他不會留下「後遺症」嗎?表面看上去出類拔萃,可是也落下了強迫型人格的病根,說好聽了是完美主義者,事事力爭第一;說不好聽,就是重度強迫症患者。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巨大挫折,受不了媽媽的高強度的壓迫,很可能會一朝之間就崩潰,轉眼就變成了憂鬱症患者。
有一次,我到親戚家串門,一進門就聽到從屋裡傳出的小提琴聲,我猜測一定是侄女在練琴。
我推門進去,一臉羨慕地湊到侄女跟前,說:「曲子拉得不錯,你的小提琴水平又提高了!」可是,她居然一臉沮喪地說:「我根本不喜歡拉小提琴,都是我媽逼我的。她說她小時候就想當小提琴家,但家裡沒條件,只能將這個『重任』放到我身上。」
聽了孩子的話,我突然很同情侄女。
現實中,類似侄女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社會學家們將其稱之為「兒童戰利品」。媽媽看到自己沒有成為生活中的「成功者」,就對孩子提出了高標準,同時,自己卻沒法做到身教,最多只能言傳。孩子都很聰明,在他們眼裡,媽媽就是空頭理論家,而非實幹家。孩子把這種表里不一的表現看在眼裡,但迫於媽媽的威嚴,不敢說穿。
當然,希望孩子成為全才沒有錯,但用逼迫的態度就不應該了。天才不是逼出來的。逼迫孩子學習,確實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才能,但往往需要付出犧牲孩子心理健康的沉重代價。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就要從自身做起,自己的理想,要靠自己努力。媽媽們如果能以身作則,每天都在生活中做出表率,孩子也一定會模仿你,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跟我們一起前進。信任孩子,就要多給他們一些愛護、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發掘出潛藏的靈性和才智。一旦孩子確立起自信以及健康的心性,就一定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