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哈佛心理課(修訂本)> 放一放,等靈感出現

放一放,等靈感出現

2024-10-13 04:11:06 作者: 李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一個難題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從何入手,這時候我們可以放下面前的問題,當我們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有時會突然迸發出一種靈感,這樣,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就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古代詩詞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這在心理學中也被稱為「醞釀效應」。

  哈佛心理學研究者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里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裡組合,人們之所以能夠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消除了個體前期的緊張心理,忘記了前面導致僵局的、不正確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聊聊天、散散心,或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也許答案真的會「得來全不費功夫」。

  有一位心理學家西爾維拉,她做了一個實驗驗證了這種效應。

  西爾維拉給一些接受試驗的人提出項鍊問題,其指導語如下:「你面前有4個小鏈子,每個鏈子有3個環。打開一個環要花2分鐘的時間,封合一個環要花3分鐘的時間。開始時所有的環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務是要把這12個環全部連接成一個大鏈子,但花費的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我們也可以自己嘗試著解決這個問題。在實驗中,三組被試者都是用半小時來解決問題,第一組在半小時中只有55%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二組在半個小時的中間插入半小時做其他事情,然後繼續接受測試,結果有64%的人解決了問題;第三組在半小時中間插入4個小時做其他事情,最後竟然有85%的人解決了問題。

  在此項實驗中,主試者要求被試人員說出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發現第二、三組被試者再回頭來解決項鍊問題時,還是像第一組那樣從頭做起,並不是按照已經完成的解法去做。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醞釀效應打破了解決問題不恰當思路的定勢,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生。

  從表現形式和思維的本質特徵來看,醞釀效應具有非邏輯性和自發性兩個特徵。

  首先,它既不表現為演繹的推理形式,又不表現為歸納邏輯和其他的規律性。它是不受邏輯規律約束的,它往往超越邏輯程序而直接做出結論。如哈佛人艾菲特在證明一個學術定理時,做了無數次實驗,參考了大量資料,這個問題折磨了他兩年之久。後來他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突然跳出一個奇妙的想法,這想法使他獲得成功。他回顧說:「像閃電一樣,謎一下解開了。我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原先的知識和使我成功的東西居然巧妙地聯結了起來。也許,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吧,真是運用得太完美了。」

  其次,醞釀效應是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活動,通常是在對問題苦思冥想之後,在出其不意的時候突然發生,它是一種思維運動的突然飛躍,同時又具有自發性,體現突發、突變和突破的特點。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以,哈佛心理學教授曾經告訴自己的學生,當對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時,收集了充分的資料,在進行深入探索以找到答案的過程中,不要一條道跑到黑,而應把對該問題的思考從心中拋開,轉而想別的事情,等待有價值的想法自然醞釀成熟並產生出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拋開對問題的思索後,也就擺脫了長期的心理緊張,但我們收集到的數據是不會機械地儲存在大腦里的,它在不斷地進行著加工和重組,進而產生了新的想法。

  這是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我們平時所說的「靈感迸發」或者「恍然大悟」,就是經過這樣一個醞釀階段之後突然出現的智慧火花。成功便蘊含在這種看似偶然的必然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