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公司要什麼,我就有什麼> 少問「如果」,多說「如何」

少問「如果」,多說「如何」

2024-10-08 15:05:16 作者: 三石

  在工作中,無論我們遇到了困難和問題,還是遭到了失敗和挫折,都儘可能不要把注意力放到「絕不可能」上,拋棄那些藉口與抱怨,專注於尋找方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擺脫困境。

  在職場裡,從來不講「絕不可能」,只追求「如何才能」;不管是什麼問題,都想辦法去解決;無論公司交給自己什麼樣的任務,都努力去執行,這樣的員工,最容易獲得公司的認可,最容易在職場裡脫穎而出。因為這樣的員工,最能夠給公司帶來價值。

  當我們把「絕不可能」改為「如何才能」,原來難以想像的奇蹟或許就會出現。在面對問題時,如果問題難度太大,很多人會對自己說,這個問題是「絕不可能」解決的,然後就放棄了嘗試和努力。然而也有一些人,當自己下定決心要達成某項目標後,無論遇到任何問題與困難,都會對自己說「如何才能」達成目標,尋找一切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一切的可能,最終讓目標達成。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19歲的大學生,家裡非常貧窮,連上學的學費都湊不夠,你能夠在堅決不做任何違法犯罪的事的前提下,完全憑藉自己的智慧,在一年時間內賺到100萬美元嗎?

  絕大多數人在聽到這樣的問題時,第一反應肯定都是:絕不可能!然而,這樣一件大多數人認為「絕不可能」做到的事,卻有人做到了。做到這件事的人叫孫正義,日本軟銀集團的創始人。身高只有1米53的孫正義,在19歲的時候制訂了自己未來五十年的人生規劃。這些規劃里有這樣一條,就是要在40歲之前至少賺到10億美元。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不到40歲就已經超額完成了這條規劃。

  我們在這裡主要看看他是如何在19歲那一年,利用自己的智慧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美元的。在19歲那年,孫正義和很多窮苦的學生一樣,也曾經因為父母無法負擔他的學費、生活費而發愁過。當時,他正在美國留學,為了解決學費、生活費的問題,他絞盡腦汁地尋找賺錢的方法。思前想後,他決定通過創造發明賺錢。然後,他逼迫自己不斷想各種點子。在這段時間內,他想出來的各種發明和點子,足足記錄了二百五十頁之多。

  最後,他選擇了其中一項他認為最能產生效益的產品:多國語言翻譯機。這時問題馬上來了,他並不是工程師,不知道怎麼組裝機子。不過這可難不倒他,他想辦法找到了很多小型電腦領域的一流著名教授,跟他們講自己的構想,向他們請教,尋求他們的幫忙。大多數教授都拒絕了他,但有一位叫摩薩的教授不但答應幫助他,還為他成立了一個設計小組。

  接下來他遇到的新問題是:他手上沒有錢。這同樣難不倒他。他先想辦法徵得教授們的同意,然後與他們簽訂合同。孫正義在合同里向教授們承諾,他一旦將這項技術賣出去了,就馬上付給他們研究的費用。

  這個產品最終成功地開發了出來。然後孫正義拿著它前去日本推銷。最終,夏普公司購買了這項專利,並委託孫正義繼續開發具有法語、西班牙語等七種語言翻譯功能的翻譯機。最後,這個項目讓孫正義在一年之內整整掙到了100萬美元。

  絕大多數人聽到了剛才筆者提的那個問題時,都會認為「絕不可能」,然而孫正義卻一直在「如何才能」的思路的指導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克服困難,最終成功地達成了目標。

  在生活里,你是否經常聽到類似於這樣的話:「如果我當初去做就好了」「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的話」「如果我當初沒有放棄就好了」「如果我那時候把那個難題解決了,現在也是主管了吧」「如果我五年前跟著他去創業,現在也是有錢人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如果」對於當下的你並沒有多少真正值得借鑑的價值,因為這並不是在對失誤、錯誤進行經驗總結,而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感慨和嘆息。待感慨完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一切照舊,什麼也沒有變。

  在職場中,我們也總能聽到諸如此類的「如果」:「如果老闆不支持我怎麼辦」「如果這次項目做不成功怎麼辦」「如果這次行動沒有任何結果,公司會怎麼看我」「如果我接下了這次任務,萬一失敗了,我會不會很沒面子啊」「如果我去向這個大客戶推銷,他拒絕了我,我是不是很丟臉啊」「如果下個月沒能拿到一個10萬元以上的大單,怎麼辦」……當然,這些「如果」也不是不好的擔心和顧慮,至少說明當事人能夠時刻把工作裝在心裡。然而,這些想法容易成為我們的一種心理負擔,讓我們縮手縮腳,不敢行動。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不讓這些消極的想法阻礙我們行動的積極性,破壞我們的執行力。例如,當你的腦子裡冒出了類似於「如果失敗,我該怎麼辦」「要是被拒絕了,我是不是很丟臉」之類的想法時,要及時「剎車」,把消極想法扼殺在萌芽狀態。當你能夠做到少問這樣的「如果」,多讓自己尋求「如何」更好地去把事情做成功時,你的意志力會變得很頑強,你的執行力會變得快速、高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