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招 讓孩子生活在融洽的家庭氛圍中
2024-10-08 14:53:54
作者: 陳瓊
陋習點評
隨著中國離婚率的逐年遞增,現在和睦的家庭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年輕夫妻之間的爭吵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一個有著下一代的家庭,父母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無疑將會給孩子營造一個消極的成長環境。
我們總是強調要製造和保持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雖然這個概念聽起來比較空泛,然而只要進入到一個家庭中,我們都會感受到它的存在。所謂的家庭氛圍,可能是家人之間彼此的微笑、彼此的說話方式,作為一個外人都能夠感受得到,更不要提一個長期身處其中的孩子了。有些父母,根本不懂得培養良好的家庭氛圍,只要有矛盾就直接擺在桌面上,輕則口角相加,重則摔盆子砸碗甚至還有拳打腳踢,完全不在乎這個家裡還有一個旁觀者的存在。
如果把孩子看成是一棵幼苗的話,那麼我們所說的家庭氛圍就是幼苗賴以生存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夠讓幼苗茁壯成長,而貧瘠的土壤只能讓幼苗長成畸形。
教法隨想
家庭氣氛的製造者,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所以凡是有責任感的父母,都要在家庭成員產生矛盾的時候變成一個和平主義者,不以任何冷暴力或者硬暴力的方法解決衝突,而是坐在談判桌上壓抑住胸中的怒火,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當一個和平主義者出現在家庭中時,家庭的緊張氣氛就會煙消雲散,孩子也不會產生壓抑感和無助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鬆感和安全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氛圍作為一種精神環境要超越於物質條件,它能最直接地作用在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上。一個溫暖而和諧的家,是任何孩子都捨不得離開的,會從小形成一種強烈的家庭感。反之,一個整日上演著武俠劇和恐怖片的家裡,肯定會讓孩子產生逃離的念頭,看看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犯和那些社會小混混,他們十有八九都是不願回家的,原因自然是家裡缺少溫暖,因此他們才會在其他人的身上尋找溫暖。
家庭氛圍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方面,還表現在他們的人格、情感和道德修養方面。因此,和睦的家庭是培養一個孩子能否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同步成長的「軟體基礎」,家長只有在變成和平主義者之後,才能有意識地去鈍化矛盾,真正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事例解讀
莊莊的爸爸是一個標準的事業型男人,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睡覺早的莊莊幾乎都看不到爸爸的影子,而媽媽更是很少有機會和丈夫交流。更糟糕的是,莊莊的爸爸十次回家有九次都是渾身酒氣進屋的,讓媽媽十分生氣,因此兩口子經常在夜半三更發生爭吵,每次吵架幾乎都能將睡夢中的莊莊嚇醒。蜷縮在被窩裡的莊莊,即使想上廁所也憋著,因為他感覺一鑽出被窩就進入了那個充滿火藥味的「戰場」。
然而,父母吵架給莊莊造成的影響絕不是即時性的而是延續性的:每次在家庭大戰爆發之後,莊莊在第二天上學的時候都難以集中注意力,無論是聽課還是寫作業都像丟了魂兒似的。倒霉的是,莊莊在回家之後,還會遭到媽媽無端地斥責,因此他變得謹小慎微,連最合理的要求都不敢提出來。
夫妻有矛盾,最終受負面影響的只能是孩子。所以,當一對父母挽起袖子準備一決雌雄的時候,最好先想一想:自己除了因作為妻子/丈夫的利益受到損害而需要「抗爭」之外,是不是還扮演著爸爸/媽媽的角色呢?要知道,夫妻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是家長的角色卻是不變的。
正是因為要顧及家庭氛圍對孩子的種種負面影響,作為家長就要採用積極溝通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彼此寬容和諒解,不要動不動就訴諸各種形式的暴力,因為這麼做的結果要麼讓孩子成為一個向暴力妥協的懦夫;要麼讓孩子成為一個崇尚暴力的武夫。日子久了,他們對家庭將會產生無限的排斥感,家長的威信也將蕩然無存。
當然,除了主動化解家庭矛盾之外,家長還應當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社交氛圍,不要沒事就找些親朋好友來家裡大呼小叫地搞什麼聚會,甚至打麻將打到深更半夜,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社交生活可以有,但前提是要維護正常的家庭氣氛。一個合格的父母,必然要先解決了內部矛盾,才能解決外部矛盾,而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就是最重要的任務。
只有全心全意地為孩子創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一顆幼小的心靈才能日漸飽滿,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終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