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母堅定的愛讓孩子更有力量 第1招 「低分貝教育」有助於和孩子溝通
2024-10-08 14:53:50
作者: 陳瓊
陋習點評
現在很多家長似乎都崇尚「搖滾教學法」,就是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喜歡提高聲音、改變聲調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然後用不斷增加分貝的方法增強所謂的教育力度。
實際上,這是一種很主觀地追求震撼教育效果的方法,也和很多家長的說話方式和習慣有關係,也就形成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教育孩子的場景:高聲地呵斥,連珠炮彈般地訓導……以孩子大哭為高潮,以哭聲減弱為結束。有些年輕的父母每逢此時,就覺得自己完成了一項教學任務。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有效果嗎?效果肯定有,卻不是家長們想要的那種效果。大吼大叫式的教育,其本質上和罵街沒什麼兩樣,對孩子本身並無實質的觸發作用,充其量讓他們感到恐懼而已,而這種恐懼無外乎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極大地挫傷他們的自尊心,一旦再次犯了錯誤就會渾身發抖,生怕父母「引吭高歌式」地教育自己;另一個就是訓練出面對多大噪音都能坦然處之的強大心理素質。無論哪一種,都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教法隨想
教育子女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靈魂工程」,它將全面考察父母的綜合素質,所以一個有志於將孩子塑造成人才的家長,不應該採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那樣的結果只能塑造出粗糙的人性和粗陋的心靈。因此,作為家長,要在教育孩子時變成一個環保衛士,用低分貝去傳達你的批評和指導性建議,以低污染的標準避免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讓孩子在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成長。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溫和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哪怕是對待一個野性難馴的「臭小子」,也不提倡用聲音壓制對方,或用氣勢去逼倒對方。其實說到底,所謂的低分貝、低污染,就是讓暴怒的父母首先抑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心中所有的焦慮迅速緩解,然後用心平氣和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然,有的家長會覺得「路見不平一聲吼」在關鍵時刻對孩子是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的,如果採用低分貝教育法恐怕力度太弱效果太差。我們當然不排除生活中會出現一些緊急情況,但那畢竟不占多數,而且作為父母要想一想為什麼你會覺得「很緊急」,是因為你在氣頭上,你認為這個時候不教育孩子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或者培養出一種不健全的人格。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絕大多數場合併不需要立竿見影地讓孩子心服口服,因為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項慢功夫,沒有一定的耐性自然就出不了巧活兒。所謂的一聲怒吼,頂多能起到一時間讓孩子受到警示的作用,那根本不能稱之為教育,只能算作「臨時性規勸」。
事例解讀
一天,明明拿起了書架上的一個花瓶擺弄起來,剛剛進屋目睹這一場景的媽媽立即大聲喊道:「把花瓶放下,別給弄碎了!」沒想到正是這一聲怒吼,嚇了明明一跳,失手將花瓶打碎在地。面對這一地碎片,媽媽更是怒不可遏,劈頭蓋臉地對孩子展開了連珠炮式地呵斥。
本來,媽媽發出吼聲的原因是為了讓明明小心對待花瓶,結果卻加速了這個花瓶的毀滅。然而真正被毀滅的並非是花瓶,還有遭受了媽媽「怒吼+呵斥=眼淚嘩嘩」的明明。
可以想像,被媽媽接連訓斥的明明,當然會對這一次失手打壞花瓶記憶猶新,但是我們假設這樣一種場景:某天,當媽媽讓明明幫她擦拭一個花瓶的時候,或者讓他移動一個花瓶的時候,明明很可能會因為上一次的事故而對這一類易碎品心有餘悸,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你不是不讓我碰嗎?那我就不碰!反正打碎了我還是要挨罵的!
事實上,如果媽媽在看到明明拿起花瓶之後,走過去從孩子手中輕輕接過來或者柔聲告訴孩子輕拿輕放的話,孩子自然會懂得家長是在讓自己注意愛惜家中的物品。而且,當媽媽用溫和的方式向明明講道理時,孩子也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傾聽,最終接受。
作為一個家長始終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當我們對孩子發出怒吼的時候,孩子因為處於弱勢只能做出服從或者反抗兩種反應。如果孩子不情願地服從了,家長很可能會繼續採用這種方式,結果孩子將來極有可能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人。還有一種反應是,孩子表面雖然服從了,但是內心卻形成了抗拒感,隨著時間的積累,終將在某一時刻突然爆發,而一旦爆發,吼叫的教育方法將隨之失效,而這時你再用心平氣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已經接受不了了。
家長變身為環保衛士的意義,就是為了能夠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低碳教育方法,在這個方法的作用下,父母和孩子的衝突將會最大限度地得到淡化,彼此之間的溝通也會更容易,你所要表達的意思就能真正地讓孩子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