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命令」轉化為平心靜氣的勸導
2024-10-08 14:38:52
作者: 范曉軍
「不准胡亂按電梯按鈕!」
「不許在遊樂場裡亂跑。」
「不可以將食物吃一半剩一半!」
……
淘氣是孩子的天性。然而,許多父母似乎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以至於看到孩子淘氣、犯錯誤時,就忍不住用「不准」「不許」「不可以」等之類含有命令性的詞彙教導孩子。可是,當我們用命令式的語氣教導孩子後,孩子有好好聽話嗎?
一部分孩子當時聽話了,但沒過多久就會再犯,而另一部分孩子根本就不聽話,除非是非常自律且成熟懂事的孩子才會將父母命令式的教導記在心裡。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忘性大,玩心重,又有多少能做到成熟懂事呢!父母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無視我們那些命令式的教導?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天性喜愛自由,父母命令式的教導就像是一根捆綁住他們身體的藤蔓,想要獲得自由,唯有掙開藤蔓。所以,孩子會用與父母對著幹、無視、再犯等叛逆行為來從父母這兒獲得自由。只有撫平孩子的反叛,孩子才會真正將父母的話聽到心裡。而撫平孩子反叛心理的關鍵方法就是將我們命令式的教導轉化為平心靜氣的勸導。
李鹿是一名作家,這一天,她約了出版社的編輯到家中商談出版事宜。
元寶是李鹿的兒子,只有五歲,正是調皮搗蛋、愛搞破壞的年紀。所以,在李鹿與編輯談話的時候,元寶不停地在屋子裡亂竄。他從玩具堆里找到一個小鼓,對著小鼓就是一頓猛拍。
「砰砰砰」的鼓聲立馬打斷了李鹿與編輯的談話。李鹿想也沒想,對著元寶命令道:「不准再拍小鼓,非常吵!」
元寶見媽媽臉色很嚴肅,就放下了手中的小鼓,跑到墊子上安靜地玩起了自己的變形金剛。可能是孩子的忘性比較大,沒過一會兒,元寶就忘記了媽媽的呵斥,他又從玩具堆里找到了一個小皮球,在地上拍了起來。
皮球與地板相碰撞,發出了巨大的砰砰聲。毫無意外,這一次李鹿與編輯的談話又被打斷了。李鹿皺著眉頭,再次命令元寶:「不許在家裡拍皮球,我對你說過很多次了。」
媽媽的命令讓元寶一愣,他放下皮球,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可是,沒等一會兒,他又找到了他的新玩具,是一架小飛機。元寶忘記不開心,他手裡拿著小飛機不停地在屋子裡跑來跑去,想像小飛機在天空飛翔的樣子。然而,他來回跑不僅發出了噪聲,還晃得李鹿無法專心與編輯交談。
就在李鹿再要訓斥元寶時,編輯開口阻止了,她笑著說:「你這樣命令孩子不許幹這、不許干那是行不通的,你應該告訴孩子原因,然後再平心靜氣地勸導一番。」說完,在李鹿不解的目光中,編輯又對元寶說,「元寶,阿姨和媽媽要談很重要的事,原本我們可以很快談完,然後陪你一起玩,可是你總是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打斷我們,讓我們談到現在都沒有談好。所以,為了我們能快點陪你玩,你可以安安靜靜地坐在小墊子上看一會兒書嗎?」
元寶聽後,想了一會兒,放下手裡的小飛機,跑到墊子上看書了。一直到李鹿她們談完,他都沒再發出一點聲響。通過這件事,李鹿也明白了,教導孩子不能一味地去命令,有時候平心靜氣地去勸導似乎更加有效果。
從事例中不難看出,父母命令式的教導不僅沒能讓孩子聽話,還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一定影響。可見,用命令式的語氣教導孩子沒有絲毫好處。作為合格的父母,就該將那些帶有命令式的話語設為禁語,嘗試著用平心靜氣的語氣去勸導孩子,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要怎麼平心靜氣地去勸導孩子呢?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既然是平心靜氣,那麼態度自然是溫和的,自己的思想也要一片清明。如果態度嚴肅、激烈,思想焦躁混沌,那這樣不是勸導孩子,而是成了訓斥、批評孩子。其次,勸導時要有條理性。這裡的條理是:你不能這麼做,你這麼做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做得好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等等。用平心靜氣的態度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勸導孩子,孩子一定會聽從。
至於轉移孩子注意力,通常用在孩子固執己見的時候。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倔強固執,哪怕父母再怎麼勸導,孩子都聽不進去。這時候,相信很多父母會被孩子的不聽話、無視激起怒火,繼而訓斥孩子,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會令孩子順從,而且令他們更加叛逆。在好好勸導行不通時,只能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悄悄轉移孩子的負面情緒,等負面情緒消散後,再對孩子好好勸導一番即可。
在所有教育孩子的手段中,命令式的教育方法是最簡單粗暴,也是效果最差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用命令式教育法根本教育不出一個優秀孩子。只有平心靜氣去勸導孩子,孩子才能改變思維,將父母的教導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