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法國

2024-10-08 14:30:12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英國與法國在1904年簽署協定,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但德國在1905年明確對此提出異議。俄國因日俄戰爭而陷入癱瘓狀態,法國外交部長德爾卡塞也在德國的戰爭威脅下被迫辭職。在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摩洛哥問題被提上議程,會議達成了一項協議,確保所有大國得到平等的經濟權利,讓丹吉爾成為一個國際海港,並給予法國在摩洛哥維持秩序的權利。但是摩洛哥危機仍然極其嚴峻,從1906年起,法國和德國關係緊張,幾近破裂。1908年一場歐洲大戰似乎迫在眉睫,到了1911年局勢變得更為緊張,但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摩洛哥危機並沒有消除,只是被推遲了。法國和德國在1909年和1911年簽署的協議鞏固了法國對摩洛哥的統治,1912年法國宣布摩洛哥為其保護國,德國在1913年也接受了這個宣言。作為回報,法國在赤道非洲的法屬剛果割出一部分地區,併入德國的喀麥隆殖民地。

  巴爾幹局勢同樣緊張。1908年爆發了君士坦丁堡革命,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退位,青年土耳其人接掌大權。奧地利直接吞併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相當於在沒有得到簽署國同意的情況下廢除了《柏林條約》第25條規定。俄國不願接受這一既成事實,於是德國向俄國強調它將「全副武裝」支持其盟友,如果俄羅斯堅持拒絕接受這個事實,結果只能是戰爭。由於日俄戰爭影響未消,國內又陷入一片混亂,俄羅斯不得不選擇讓步。

  德國政府稱其在巴爾幹半島和摩洛哥問題上有效地維護了德國作為歐洲內外事務仲裁者的權力,但有關摩洛哥的協定在德國國內遭到了嚴厲批評,它們不符合前進黨的野心和綱領。如果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動搖三國協約並瓦解這個防禦同盟(它被誤以為是反德同盟),那我們只能說德國政府失敗了。這個「外交集團」經受住了巨大壓力的考驗,為了實現和平它可以暫時屈服,但它既沒有解體,也沒有崩潰。正好相反,因為各國堅信這個集團對於維護和平和維持現狀而言至關重要,所以它變得愈發強大和團結。1911年7月英國部長的宣言可能是避免阿加迪爾危機升級為戰爭的原因。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英國提出的裁軍建議總是被擱置一邊,但在1912年它真誠地希望能與德國達成諒解。雖然沒有公布詳細情況,但格雷爵士的權威聲明總結了英國的努力及其成果:「關於1912年英德為達成協議所做的談判……除非我們大英帝國做出絕對中立的承諾,同時德意志帝國及其同盟仍可自由參加歐洲戰爭,否則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寫給《泰晤士報》的信,1915年8月26日)但這樣的承諾會瓦解三國協約和外交集團,讓英國處於完全孤立的狀態,還能讓德國隨心所欲地向兩國同盟開戰。這樣的承諾無法確保歐洲和平,而且必將讓德國發動戰爭,奪取海上霸權並對抗兩國同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