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爭
2024-10-08 14:30:16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巴爾幹半島一如既往地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1908年10月,保加利亞擺脫了土耳其的宗主權,它的統治者冠自己以「沙皇」的稱號。由於義大利意圖吞併的黎波里塔尼亞(也稱的黎波里),土耳其與義大利開戰。剛剛結束與義大利的戰爭(1912年10月18日簽訂《洛桑條約》),土耳其又要與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和保加利亞組成的巴爾幹同盟開戰,最終土耳其大敗並在1913年5月30日簽訂了《倫敦條約》。後來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和希臘結盟與保加利亞對抗,羅馬尼亞也參與干預,各方最後在1913年8月10日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結束了戰爭。
面對這樣的局勢,德國和奧地利感到既不安又不悅。土耳其的戰敗和衰落讓二十五年的外交成果付諸東流。義大利吞併的黎波里使三國同盟關係嚴重緊張,奧地利和義大利關係告危:巴爾幹聯盟以及塞爾維亞和希臘的擴張幾乎肯定會阻礙奧地利謀取薩洛尼卡,而斯拉夫民族主義者的理想令奧匈帝國的內部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從1913年的大規模軍備預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國面對新形勢變化的態度。除了大規模擴軍之外,帝國還為軍隊提供了6000萬英鎊的軍事裝備。關於奧地利的態度,我們現在可以從義大利公布的檔案中看到,奧地利在1913年夏天邀請義大利參與對塞爾維亞的進攻,意在剝奪塞爾維亞兩次戰爭勝利的果實,並讓其完全依賴奧地利,但義大利果斷拒絕了這一邀請。
三國同盟實際上在1913年就不復存在了。1914年6月26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7月23日奧地利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為避免戰爭和讓奧俄之間達成臨時協定,英國展開了一周的斡旋,但沒有得到德國的支持,也未見成果。在8月1日和8月4日,德國分別對俄國和法國宣戰,而義大利則宣布中立。義大利聖朱利亞諾侯爵正式宣布德意志和奧地利宣戰的舉動「與三國同盟純粹的防禦性質相衝突」,拒絕承認德國的宣戰理由,相當於用實際行動瓦解了它們的同盟關係,不過直到1915年5月3日三國同盟才正式宣告終結。作為1839年《倫敦條約》的簽署國,德國必須像法國一樣認同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中立地位,但德國不僅沒有這樣做,還公然違背條約義務入侵比利時,所以英國也不得不參與這場戰爭。
馮·比洛親王在1912年總結了他對德意志帝國的研究:「自1870年以來,我們尚未解決的問題遠比已經解決的問題多。」帝國政府在1914年的行動是對德國政策、原則和方法的最佳詮釋,但它絲毫沒有減少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未來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