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巴爾幹半島
2024-10-08 14:30:05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1890年至1904年間的德國外交政策背後有許多動機和不可告人的目的,但也有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首先,這些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奧匈帝國,因為「德意志帝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保持與奧地利的同盟關係」。義大利最近披露的情況表明,早在1900年,德奧意三國同盟就給德國帶來了困擾。當時由於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存在利益分歧,德國不得不出面在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進行仲裁。但當年德國首先與奧地利結盟,這就意味著德國要支持奧地利的目標,更準確地說是要支持匈牙利的目標。正因為這個原因,德國捲入了巴爾幹半島問題,還不得不面對俄國和奧地利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德國將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計劃視作自己的計劃。
其次,出於商業和政治原因,德國加大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控制範圍和力度。土耳其為經濟滲透和經濟開發提供了絕佳的機遇,經過君士坦丁堡可以一直向東方擴張。如果說奧地利的「天然國界」可以擴張到薩洛尼卡,那麼德國的天然國界就可以擴張到波斯灣附近巴格達、巴斯拉和科威特,沿著這條路線可以控制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谷和盆地,而且不受海上力量的制約。因此德國必須讓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通過它維持巴爾幹國家的秩序和阻止俄羅斯入侵以及援助奧地利。假以時日,這個東方帝國將使德國與英國、俄國和美國等世界強國處於平等的地位。
歐洲各國的大臣們一直努力在近東問題上達成共識,他們在土耳其人一貫的頑強抵抗中察覺到了一股新的勢力。他們通過深入的外交調查發現了比青年土耳其人(也稱為「赤色蘇丹」)更精明的頭腦和更強硬的手腕——確定這是德國在土耳其背後攪弄風雲。於是歐洲大臣們決定對德國施壓,這樣,德國就會對土耳其施壓,土耳其人的態度也會變得更加強硬。面對德國的壓力,奧斯曼帝國沒有同意任何條件,德國也感到無能為力,因為奧斯曼帝國油鹽不進。不過還有一個簡單又巧妙的辦法,那就是申請考古勘探。雖然德國不能直接說因為施里曼發掘出特洛伊遺址,所以要在巴斯拉和巴格達之間修建鐵路(畢竟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太過牽強了),但歐洲人對考古工作仍然十分敬畏,因為三千年前已經崩潰的帝國留下來的陶器,總能與今天建立的某個帝國建立科學的聯繫。跟著考古教授來的是商業旅行者、商人、製圖員、金融財團成員和傳教士,如果他們遭到謀殺,德國必將派出戰艦來為他們報仇,然後吞併這片沾染了德國人鮮血的土地。
英國在波斯灣尋找牡蠣殼的時候,萊茵河畔的埃森人已經用他們的巧手製造出了相似的殼。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訪問了摩洛哥和巴勒斯坦,讓中東的3億穆斯林知道,雖然他們不是自己的臣民,但自己隨時能為他們提供保護。在普魯士歷史上,霍亨索倫家族一直都會發表這種關於宗教寬容的豪言壯語。到了1904年,三國同盟終於迎來了一位新的盟友——奧斯曼帝國。在俾斯麥眼裡,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領土的完整,還不如一個波美拉尼亞擲彈兵的骨頭重,但柏林的總參謀卻認為它們抵得上三個軍團以及成千上萬的亞美尼亞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