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用幽默消弭怨氣的藝術
2024-10-08 14:00:22
作者: 徐幫學
一般來說,真正精於談話藝術的人,是那些善於引導話題,同時又善於使無意義的談話變得風趣幽默的人,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中往往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還在擔任旅長時,有一次在四川順慶駐防,與一支友軍發生衝突。這支友軍非常驕橫,長官穿黑花緞馬褂、藍花緞袍子,在街上轉轉悠悠,如同當地的富家公子一般。
有一天,馮玉祥的衛士向他報告說:「我們的士兵在街上購買東西時碰到友軍,他們看我們穿得破舊,罵我們是孫子兵。」
馮玉祥查看了一下自己穿的灰布襖,便說:「由他們罵去,沒什麼可氣的。這正是他們墮落腐化與恬不知恥的體現。」
為了避免發生暴亂,馮玉祥立馬集合全體官兵進行訓話:「剛才有人告訴我,說與我們駐守一地的友軍的士兵罵我們是『孫子兵』,聽說大家都非常懊惱,可是我倒覺得他們罵得沒錯。按照歷史的關係說,他的旅長曾經當過二十鎮的協統,我本人就是二十鎮裡出來的,你們又都屬於我的學生,算起來你們不恰好矮兩輩兒嗎?他們說你們為孫子兵,這也沒錯不是嗎?再拿衣服來說,綢子的兒子是緞子,緞子的兒子是布,如今他們穿綢子,我們穿粗布,因此他們稱我們是孫子兵,不也恰當嗎?不過話雖然是這麼說,如果有朝一日上戰場,那時就能看出誰是爺爺,誰是真的孫子來了!」
幾句話將官兵們說得大笑起來,再也不生悶氣了。
在這裡,馮玉祥用的就是得體、恰當的語言,因為下屬們很為自己的受辱而不平,他們不但需要解悶還要發泄怨氣,而馮將軍的幽默語言在此便起到了一石二鳥的功效。
說服他人,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軍隊就是打仗的,馮玉祥抓住了這一實質,把手下人說得心服口服。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或意外變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迅速適應,並快速說出合乎新情況的得體的話。特別是當時的情勢要求我們拿主意時,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志和願望就變得很重要。
一個人能否面對發生的情況,用得體恰當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表述觀點反映著他的機智和聰明,一旦碰到意外的變故,要表現出高度的冷靜和強烈的自信,甚至伴以適當的微笑。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冷靜中產生急智,發揮自己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應變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困境,化險為夷,化拙為巧,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情緒過分激動或緊張,只會抑制自己的思維活動,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應變的語言最好能詼諧幽默一些,因為這樣的語言能使侷促、尷尬的場面變得輕鬆、緩和,避免正面衝突,也能使自己和對方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甚至可以消除對方的敵對情緒,達到「笑語一句泯怨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