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不懂孩子內心的父母,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好父母會反思:一定總是孩子錯嗎?

好父母會反思:一定總是孩子錯嗎?

2024-10-08 13:56:22 作者: 曉平

  「你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為什麼這麼粗心?」

  「你為什麼和同學打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是不是在說謊?說謊不是好孩子。」

  

  ……

  當孩子做了令我們不滿或失望的事情時,不少父母會要求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大聲地責備,無情地打罵,強加給孩子一些評判……這時候,場景往往會演變為,膽子大的孩子大聲反擊。膽子小的孩子鼻涕眼淚橫流。無論哪一種,無疑都是無效的教育,也是情緒失控的教育。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我在學校門口看見一個媽媽在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這孩子怎麼總是惹是生非,太不聽話了……」

  「是他先動手的……」孩子辯解道。

  「人家為什麼打你不打別人?是不是你惹人家了?」媽媽繼續呵斥道。

  孩子低著頭,搓著紅領巾不說話。

  「知不知道錯了?知不知道?」媽媽余怒未消,依然指責著。

  小男孩的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看得心裡有些難受。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動手,是不對。但是大人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就對嗎?事出必有因,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有時候,我們自以為了解孩子某種行為的原因,從而不願意好好聽聽孩子怎麼說,甚至認定他們的動機就是壞的。在無法申辯的情況下遭受到判決,顯然這會使孩子陷入無助無力模式。

  試想,當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你做錯了事情時,你又會怎麼做呢?一般來說沒人會真的想做壞事,因為不想被人誤解、冤枉,我們肯定迫切地想要和對方解釋。解釋什麼呢?自然是解釋原因,把事情解釋清楚。當我們武斷地指責孩子做錯事時,又是否給予了孩子解釋的權利和機會呢?

  為什麼不嘗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一點不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不例外。為人父母,絕不能因為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認定孩子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就不聽他們的解釋。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會對父母的批評教育產生反感和排斥。

  雖然,孩子由於年齡小、心智不太成熟,對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方式。哪怕由於判斷能力差而做了錯事,父母要批評要責罵,也應該冷靜下來,先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動機、理由,等孩子說清了事情的原委後,再決定處罰方式也不遲。

  聽聽解釋,就事論事,這比情緒化的語言更接近孩子的心靈。

  這天,兒子一放學就躲進了書房,不出來吃飯也不說話。其間,我連續叫了他幾次,他都沒有任何反應,這時我不免責罵了他幾句:「你這孩子到底怎麼回事?媽媽叫你吃飯,你也沒有反應,真是太沒有禮貌了!」誰知,兒子竟然跑出來對著我大吼了一聲,然後悶著頭又返回了書房。

  有話必須好好說,不能大吼大叫,更不能打人。這是我們家的一條家規。兒子剛剛的舉動令我感到十分惱火,原想好好地教訓他一番,但是轉念一下,他平時還是比較聽話的,今天這麼沒有禮貌,脾氣這麼大,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或者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於是我輕輕地敲了敲房門,走進書房。

  「寶貝,你現在還好嗎?」我心平氣和地問道。

  「沒什麼。」兒子趴在桌子上,看得出很不開心。

  「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能和我說說嗎?」

  我的話音剛落,兒子的淚水奪眶而出,說起了自己的委屈:「今天班上一位男同學搶了我的足球,我讓他還給我,可是他不還,還故意將足球放在地上使勁地按。我擔心他把足球弄壞了,就動手去搶,結果不小心推倒了他。事後我向他道了歉,他卻說不會原諒我,以後也不和我一起玩了。」

  聽到兒子的這番話,我詢問道:「他搶了你的足球,不還給你,你感到生氣?」

  「嗯。」兒子哽咽著。

  「你不小心推倒了他,可道歉後不被原諒,又讓你很委屈,對不對?」

  「就是這樣。」兒子回答。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寬容度不一樣,我們不能苛求別人和自己一樣。」我耐著性子解釋道,「那位同學搶了你的足球,不肯歸還,還使勁地按,這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以後再遇到這種事情,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語氣平和地去商量,或者也可以找老師解決,不要動手,好不好?」

  「好的。」兒子點點頭。

  「媽媽一直強調,知道認錯就是好孩子,你知錯了,證明你做得很好。而且你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足球,你很勇敢。」我繼續勸導和安慰道。

  漸漸地,兒子的情緒平靜了下來,說道:「您的傾聽和安慰給了我自信,不僅讓我從委屈和失落中走了出來,還讓我有勇氣檢討自己。謝謝您能懂我!」

  當兒子不理不睬,大吼大叫的時候,我雖然為此感到生氣,卻沒有責怪他不懂事、不聽話,而是詢問他是不是有心事,是不是遇到了什麼煩惱。通過傾聽兒子的委屈,及時地給予安慰,我順利地走進了兒子的世界,取得了他的信任。試想,如果我對孩子嚴厲呵斥,又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不管對與錯,先聽聽解釋,再解決問題。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孩子有什麼喜怒哀樂都會第一時間與父母分享。不管孩子是真犯錯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千萬不要急著訓斥和責罵孩子,而是應該保持理智,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解釋,讓孩子表述一下自己做這件事的原因。孩子的世界並不難懂,只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細心。

  如果孩子確實做錯了,父母適當的教育批評也未嘗不可,但要儘量把孩子的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道歉,並加以改正,杜絕下次再犯。遵循「錯誤——學習——嘗試——糾正」這樣一個規律,在錯誤中獲得做事的正確方法,才是明智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

  若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冤枉的,並沒有做錯事情呢?那我們除了安慰和表揚孩子外,還要告訴孩子勇敢地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勇於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而且還能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對與錯,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是非觀,這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和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我看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結果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動機是怎樣的。孩子因為年齡小,能力弱,經常會有好心辦錯事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該責備孩子,大可以忽略事情的結果,或者強調正確的動機,告訴孩子:「雖然你摔壞了碗,但你是為了幫媽媽分擔家務,沒關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