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說一次就夠了

2024-10-08 13:56:14 作者: 曉平

  如今,不少父母不再使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講道理,孩子你應該這樣做,孩子你應該那樣做。一旦孩子不順從自己的心意,便不停地強調、說教,千叮嚀萬囑咐。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或許父母會認為,叮嚀和囑咐是對孩子的愛和用心良苦。可事實上,一句話總是不停地嘮叨,同一件事反覆拿出來說,這種用嘮叨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愛,往往換來的不是孩子的理解和改變,而是孩子強烈的反感和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道理也很難講通。

  有一年春節期間,我走訪親戚時親眼見證了這樣一段場景。

  一群大人坐在一起閒聊時,這位媽媽不時地數落著在一旁看電視的女兒,「你的成績只是處於中上游,可不能老想著看電視」「作業做了嗎?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一定要先寫作業,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怎麼還坐在那裡不動,如果你學習有這個勁頭,成績肯定差不了」……而女兒呢,好似沒有聽見一樣,淡定地在媽媽的指責聲中看著節目,媽媽的苦口婆心沒有一丁點效果。

  再後來,這位女兒小聲地嘀咕道:「我總不能24小時都學習吧,真不知道這樣沒完沒了的嘮叨有什麼意義……」為了避免繼續聽到媽媽沒完沒了地嘮叨,她無奈地離開客廳,回到自己房間看書學習。可是,這時候她早已經被媽媽的嘮叨弄得煩躁不已,哪裡還有心思學習?只是看著書本發呆而已。

  午飯期間,這位媽媽依舊忙著嘮叨孩子,「你怎麼老吃肉?不油膩嗎?吃點蔬菜」「不准喝飲料,等下喝點湯。」「不要拿手吃蝦,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女孩就像沒聽見一樣,繼續我行我素,接著就是筷子打孩子手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聲。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嘮叨,是絕大部分父母的共同特點,這一特點也恰恰是絕大部分孩子最厭煩的一點。父母嘮叨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聽進去,有所思考,有所行動。卻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你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提問,點讚最多的一個回答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聽聽孩子們是怎麼說的:

  「我爸媽整天就知道嘮嘮叨叨,雖然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可是我已經長大了,該懂的道理已經懂了,父母說得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會感到厭煩……」

  「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聲,我就有一種發瘋的感覺,恨不得在耳朵里塞上小紙團……」

  ……

  父母的一片好心,怎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理逐漸成熟,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能夠給自己適當的建議,而不是沒完沒了地嘮叨,因為嘮叨明顯是不相信自己的一種表現。更何況,父母的嘮叨往往是指責多,誇獎少;抱怨多,安慰少,也難怪孩子們會對此心生不滿,甚至是厭煩。

  嘮叨,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大的溝通障礙!當你說100遍孩子也不聽不改時,就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嘮叨,遠沒有給孩子合理的建議對孩子幫助大。我們知道,案例中的媽媽只是擔心孩子因為看電視耽誤了學習,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弱,很容易因為看電視而忽略了學習。這個時候,其實媽媽可以事先和孩子達成協議:看半個小時電視之後必須學習;或是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時間計劃表,安排好看電視和學習的時間。那麼,等孩子的學習時間到了,媽媽只需要說一句「學習的時間到了,你必須按照協議或是時間計劃表做事」,就可以達成說教目的。

  不要對孩子嘮叨個沒完,很多事情其實只要父母稍微提醒一下,或是囑咐一次,大部分孩子都是可以明白的。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們可以明白地告訴孩子,「你聽好了,這話只說一遍」,在對孩子說的時候一定要突出重點,挑選有分量的話,也可以重點解釋一下其中的要點。

  例如,當一個習慣馬虎的孩子,在出門忘記帶鉛筆盒的時候,父母不應該不停地埋怨孩子「忘性大」「丟三落四」,而是應該在出門的時候提醒孩子檢查書包,看是否有遺漏的東西。相信這樣的提醒和建議,往往比在孩子耳邊嘮叨他馬虎更有效,更有利於幫助他改正這一不良習慣。

  不要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比如:「為什麼你總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房間?」這種帶有指責和批評意味的話語,會讓孩子傷心、沮喪,有挫敗感,從而自動屏蔽父母的話。你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教導,比如:「你的房間最好收拾一下。」這種不帶負面情緒的話語,會讓孩子更樂於聽,自然也能省去無數地嘮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囑咐也好,批評也好,抑或是提醒,應該做到點到即止。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做什麼事,應當先設身處地為孩子考慮一下,然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這樣的父母往往是寬厚、溫和、從容的,也定會成為孩子最喜歡的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