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感動才能融化「冰山」

2024-10-08 13:55:39 作者: 曉平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絕對產生過疲憊感。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冥頑不靈、屢教不改時,內心會感到淒涼和迷茫,會思考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好?其實,孩子就像是一座冰山,唯有我們熾熱的心才能融化他們。所以,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先感動孩子。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故事的開頭,孟母帶著孟子住在離墳墓不遠的地方,孟子就和周邊的小夥伴們模仿大人們哭喪、跪拜,孟母發現孟子無心學習後,就把家搬到了市集。到了市集後,孟子又和周邊的小夥伴們玩起了模仿大人做生意、宰殺牲口的遊戲。孟母見孟子依然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又將家遷到了學堂附近,這才讓孟子認真學習起來。其實,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後續,就是「子不學,斷機杼」,也正是因為這個後續故事,才令孟子真正地愛上學習。

  孟子在進入學堂後,確實學習得很認真,但是也很貪玩。有一次,同學喊他出去玩,孟子沒經受得住誘惑,便逃課去玩了。在接連數次的逃課後,終究被孟母發現了。孟母非常氣憤,但她沒有大罵孟子,而是當著孟子的面將快要織好的布一股腦兒全剪碎了。

  孟子想要攔住孟母剪布,因為他深知這塊布是孟母花了很長時間去織的,並且快要織好了,剪碎太可惜。但孟母卻告訴孟子,學習就像織布一樣,需要持之以恆,而他逃學的行為就像是一把剪刀,正在剪碎他織的布。這時孟子意識到母親用剪布的方式來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此後,他收斂了玩的心思,一心一意地撲在了學習上。

  從孟子的故事上來看,孟子能收斂玩耍的心思,一心一意地去學習,歸根究底還是源於感動,是孟母用行動給他上了一堂震撼他心靈的課。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孩子心靈的深處。」可見,好的教育不是戰鬥,而是要感動孩子,打動孩子的心。

  瀟瀟今年9歲,是一個成績特別好的小男孩。在他人看來,瀟瀟非常優秀,但瀟瀟的媽媽卻不那麼認為,因為她的兒子身上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花錢,每當瀟瀟朝她要錢時,都令她苦不堪言,因為她是單身媽媽,家庭並不富裕。

  

  譬如這一天,瀟瀟吃好早飯後,他又問媽媽要零花錢。媽媽想也沒想地拒絕了,因為前幾天她剛給過他。媽媽的拒絕令瀟瀟非常不高興,他嘟著嘴坐在椅子上。媽媽收拾好後,準備送瀟瀟去學校,見他一動不動,便催促他拿書包,並提醒他快要遲到了。

  但是,瀟瀟就是坐在椅子上不動。媽媽見狀,立馬明白了瀟瀟是為自己不給他零花錢在鬧彆扭。媽媽皺著眉頭詢問瀟瀟要零花錢幹什麼用?瀟瀟說他要請好朋友喝奶茶。

  媽媽告訴瀟瀟,不請也沒有關係。但瀟瀟卻不同意,他對媽媽說,如果自己不請的話,他的好朋友就會跟自己絕交。媽媽耐著性子告訴瀟瀟,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用金錢和物質來維繫的。但瀟瀟就是不聽,甚至捂著耳朵和媽媽耍賴,他對媽媽說如果今天不給他零花錢,他就不去學校,也不好好學習。

  這一次,媽媽和瀟瀟僵持了很久,最後瀟瀟沒有去學校。直到下午給了錢,才背起書包去了學校。

  媽媽非常明白,自己的妥協只會令孩子更加的肆無忌憚,可是她實在想不出改正孩子愛花錢的辦法。就這樣,她憂心忡忡地去了單位,一個同事見她心不在焉,便詢問了她緣由。最後,這位同事給她提了一個建議,她告訴她,想要孩子不亂花錢,就要讓孩子知道掙錢的不易,從心靈上打動孩子。

  回到家後,瀟瀟媽媽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她對瀟瀟說,只要陪她工作,就給他多少零花錢。對此,瀟瀟興致勃勃地答應了。

  瀟瀟媽媽晚上有加班的習慣,在此後加班的時候,她會將瀟瀟叫到自己身邊,讓他陪著她加班。當瀟瀟困得眼皮打架,催促她睡覺時,她卻搖頭拒絕了,她告訴瀟瀟工作沒有完成,如果工作沒完成的話,不僅掙不到錢,甚至還可能被開除。在接連數天的熬夜後,瀟瀟終於承受不住了,他寧願不要零花錢,也想睡覺。與此同時,他也深刻地明白了賺錢的不易和媽媽的辛苦。

  此後,瀟瀟再也不亂花錢了,也鮮少再問媽媽要零花錢。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在教育問題上,只有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相重合或交織時,孩子才會受教,如果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呈現出永不交織的平行線,那麼孩子很難受我們所教。

  如何令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重合或交織呢?很簡單,就是教育孩子時建立在感動孩子的基礎上。那麼,怎樣才能感動孩子呢?

  我們要懂得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想要感動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方法,一個是觀察他們的行為,一個是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的心聲是發自肺腑的,它能表露出孩子的需求。當我們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仔細讀懂他們的心聲後,那麼對孩子採取的教育法,所說出來的話,都能感動到孩子,起到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效果。

  我們要用心去愛護孩子。所有的感動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孩子願意聽父母說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內心是知道父母愛自己的。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要不吝嗇地向孩子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意。怎麼表達呢?就是用心地去愛護孩子的身心,具體來說,就是關愛孩子的身體健康,關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所謂的關愛孩子的身體健康,就是要對孩子噓寒問暖,令孩子不受傷害,而精神需求的方面有很多,譬如陪伴孩子成長,和孩子外出旅行、參與孩子喜歡的活動,等等,也要用心去讚美孩子的優點,在精神上給予孩子鼓勵,等等。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愛,他才會靜下心來聽父母的教誨,並感動於父母的教誨。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用心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在父母心裡,不管是我們用戰鬥的方式教育孩子,還是用春風化雨的方式教育孩子,都是希望孩子能糾正錯誤,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採用的戰鬥式教育方式並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這是因為戰鬥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不能感動孩子。

  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需要用心,教育孩子更需要用心。只有心到了,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才能被打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