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故事,勝過100次講道理
2024-10-08 13:54:09
作者: 曉平
與孩子好好講道理,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溫和的,是春風細雨的。在溫和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也會變得溫和。但令很多父母頭疼的是,有些道理明明講了很多遍,孩子依然會犯。
其中原因,無外乎這樣幾點:
首先是孩子沒能理解。所謂的道理,其實就是事情的是非曲直。而講道理,就是通過邏輯論述讓人明白。很多時候,父母在講道理時,邏輯、語言都是以成年人的思維去說的,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並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水平,這就導致有時候聽不懂,繼而聽不進去。
其次是聽不進去。研究表明,小於7歲的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即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建立在形象立體之上,到了7~12歲這個年齡段時,具體形象思維才往抽象思維發展。而我們對孩子講的道理,大多數是抽象的,一旦孩子的思維中形成不了事物的具體形象,自然就聽不進說教和那些道理了。
最後就是記不住。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孩子的記憶力比金魚好,但是一段時間後,也會忘記。所以,父母當時講得道理,他能夠記住,但一段時間後,就會忘掉,會重複犯錯也就說得通了。
其實,仔細想一想,孩子聽不進、記不住的最終原因,其實還是你的道理沒有講到孩子的心裡。如果你講道理講到了他的心裡,他必然會印象深刻,記憶猶新的。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腦海里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是不是每一件都觸及你的內心深處呢?所以,我們在和孩子講道理時,也要說進孩子的心裡去。
對此,父母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記住你所說的道理,因為故事可以令孩子產生興趣和共鳴。講一個好的故事,勝過對孩子講100次道理。
思思今年5歲,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不過,思思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一不高興,就喜歡往樓下扔東西。
前兩天,思思想要一件公主裙,媽媽沒有買給她,一氣之下,回到家後就將自己的一個小玩具往樓下扔。玩具砸中了一位老爺爺。好在,思思家住的樓層並不高,老爺爺的額頭僅僅破了些皮。但是,這足以令思思的媽媽氣憤,並引起重視。如果孩子往樓下扔的是大物件,那麼砸到人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但令思思媽媽無奈的是,她每次給孩子講道理,孩子都聽的認真,也向她保證下次不會再扔東西,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會繼續往下扔,這讓她頭疼不已。她就搞不懂,大道理她說了那麼多遍,孩子為什麼就沒放在心上呢?
思思的媽媽有一位做教育的朋友,在聽說了她的煩惱後,笑著告訴她,思思之所以屢教不改,是因為那些道理沒有說進她的心裡。她建議思思的媽媽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向思思講道理。
思思媽媽左思右想,終於編出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公主。她很漂亮,也很聰明,就是有一點不好,發脾氣的時候總喜歡往城堡下扔東西。有一年聖誕節,廚師做的食物不合愛麗絲的胃口,愛麗絲就大發脾氣,她將桌子上的食物和餐盤通通扔出了城堡。不巧的是,她砸到了正要給她送聖誕禮物的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特別生氣,他覺得愛麗絲的脾氣壞透了,往城堡下扔東西的行為也特別糟糕。於是聖誕老人決定,以後都不給愛麗絲送聖誕禮物了。直到愛麗絲改掉往樓下扔東西的習慣,他才會給她送聖誕禮物。
思思聽完媽媽的故事後,她對比自己的行為,發現和故事中的愛麗絲公主的行為很像,便自然而然地將自己代入了故事當中。她問媽媽,她往樓下扔東西,是不是也會收不到聖誕老人的禮物。思思媽媽回答她當然收不到,因為她會將聖誕老人砸傷。
就這樣,思思認識到往樓下扔東西是不好的行為,漸漸地,她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對孩子來說,父母說的大道理顯然是缺少吸引力的,孩子不感興趣,又怎麼會放在心上呢?但故事不同,因為故事對孩子來說,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會讓孩子深陷故事的同時,也會思考故事裡的道理,如此看來,是不是比說100遍大道理還有用呢?
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講故事,講的故事可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可以是自己編的,只需要記住一點,故事中要有你教導孩子的道理。舉幾個例子,譬如你的孩子很自私,在分東西的時候總習慣要最大最好的那個,那麼不妨和孩子說一說《孔融讓梨》的故事;你的孩子有說謊話的習慣,那麼可以說一說《匹諾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