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要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
2024-10-08 13:49:19
作者: 陳文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做事的方式總是和大人有所差別。比如吃飯時,大人常常會把好吃的、喜歡吃的留在最後,而孩子卻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先吃自己喜歡吃的菜,把不喜歡的留在最後。
其實,在學習上,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是喜歡先玩夠了,才會想到學習。孩子遇到喜歡的科目時,總是很認真地聽、很認真地學,而遇到不喜歡的科目卻提不起興趣,做作業時也是先做喜歡的科目,久而久之,不喜歡的科目自然成績就差很多。當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不喜歡學習某些科目時,父母總是習慣逼迫他們學。殊不知,一味地督促與指責,只會讓孩子原本焦慮的心理變成叛逆,在厭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如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幫父母做家務等。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不妨適當地利用「同步心理」讓孩子去做原本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脫離群體更可怕,比如孩子常常以「我的同學就有,為什麼我沒有」來央求父母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受「同步心理」的影響。父母可以適當利用孩子這種害怕脫離群體的不安心理激勵孩子,利用孩子的心理弱點促使孩子主動學習。下面的案例中,李嚴媽媽的做法就值得各位父母借鑑。
李嚴從小就是一個讓父母和老師頭疼的孩子,不愛學習,不做作業,無論父母怎麼逼迫,都起不到任何效果。最近父母愈演愈烈的逼迫行為,讓李嚴越發厭學,面對父母無休止的嘮叨和逼迫,李嚴大聲說道:「我就是不做作業,不想學習!」然後使勁地關上了自己的房門。面對孩子的厭學和反抗,李嚴的媽媽既生氣又無奈。
一天,李嚴的媽媽與同事聊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聽到同事的方法後,心中也有了辦法。當天晚上,李嚴媽媽回家看到李嚴在看電視,忍住沒有逼他去做作業,只是問兒子想吃什麼,然後就去做飯了。吃飯時,李嚴心情很不錯,還多吃了一碗飯,可能是因為媽媽沒有逼他學習、做作業。
飯後,媽媽跟李嚴說:「嚴嚴,今天我跟王阿姨、林阿姨商量著準備這個暑假出去旅遊。」李嚴聽後眼睛放著光:「我也要去!」
「我們是打算帶你們三個孩子一起去的。不過王阿姨和林阿姨都是要求他們的孩子在玩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學習,所以我們會在旅遊時準備一些關於學習知識方面的小遊戲,媽媽擔心你沒做好準備,到時候輸了,媽媽會沒有面子的。」
李嚴想要開口說,可又不知道說什麼,媽媽又繼續說:「我們幾個媽媽還準備了禮物呢,到時候誰表現得最棒,就送給誰。」聽到禮物,李嚴立刻開口道:「媽媽,你放心吧,我一定會得到禮物的。」於是,從那天以後,李嚴開始主動學習,放學回家後,也不再先看電視,而是主動做作業,到了期末,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信很多父母都和之前的李嚴媽媽一樣,因為孩子的厭學而無奈、苦惱。「我女兒什麼都好,就是對學習提不起精神」「這都快中考了,我家孩子還是天天只想著玩,從不自己主動複習功課」「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我請家教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錢,可是不見任何成效,孩子反而越來越不好好學習」……
在生活中,像李嚴一樣無心向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父母想盡各種辦法逼著孩子學習,打罵責罰、請家教、報補習班,等等,以為可以讓孩子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提高學習成績。殊不知,父母越逼迫孩子學習,反而越讓孩子想要逃離學習。父母講的道理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的打罵也無濟於事。
因此,當孩子不主動學習時,父母千萬不要逼迫他們,更不要一味地打罵指責他們,否則不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得不償失。那麼,父母要怎麼樣讓孩子的學習變得主動,由「要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呢?
1.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和鼓勵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壓力大,當學習成績下降或者很難提高時,孩子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他們會很沮喪,因此不能集中精力學習,久而久之,就不想學習,甚至厭學。此時,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儘量疏導孩子內心的困惑和沮喪。然後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肯定,讓孩子能獲得自我認同感,從而建立信心。有了自信後,孩子自然就不會再那麼害怕學習了。
2.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的本質,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很多孩子在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已經搞不清楚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並不是為了得到好的成績和分數給父母看、給老師看,而是為了他們自己而學。父母應該讓孩子重新認識學習過程中自己想要的,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3.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
例如,案例中的李嚴媽媽,以旅遊、禮物的方式激勵李嚴學習。當孩子有了強烈的目的意識、有了努力的目標後,自然也就會幹勁十足,會主動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