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嘮叨,避免對孩子過度說教
2024-10-08 13:38:11
作者: 曉丹
相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最害怕的就是唐僧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的嘮叨了。而現實中有很多家長也是這樣:
「別看電視了,還不趕緊去做作業。」
「有時間不知道主動去複習功課嗎?就知道玩兒。」
「你看看你,怎麼還不動呢,快呀,趕緊的!」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媽媽特別喜歡對孩子嘮叨。某社會機構從千餘名青少年心理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90%以上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太嘮叨」。
何謂嘮叨?就是指一個人反反覆覆地說著同一件事情。試想一下,當有人整天在你耳邊重複地念叨同樣的話,你是否還會跟個沒事兒人一樣,處變不驚?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孩子在這種過度說教的情況下,心情自然煩躁,怎麼可能乖乖聽話而不反抗呢?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可以這樣理解: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通俗地說,就是家長對孩子越嘮叨,所說的話就越沒有意義。
那麼,家長一般對孩子都會嘮叨些什麼呢?無非就是日常中的一些瑣碎小事,比如催著孩子做作業;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數落孩子考試成績等,這些充滿負能量的說教,對孩子來說,根本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還會適得其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有很多家長覺得,對孩子嘮叨是在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之情。但家長卻沒有考慮過孩子能不能聽進去、需不需要這種「嘮叨」,只是一味地自說自話。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嘮叨聽起來就很煩人,更會感覺家長缺乏對自己應有的尊重,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對家長的嘮叨自然也就充耳不聞、置之不理了。
一味地嘮叨,只會削弱語言的力量,哪怕你說得再多,孩子也未必能吸收與消化。溝通也是講究技巧與方法的,尤其是親子間的溝通交流,有著「血濃於水」不可分割的親情存在,有時候無聲勝有聲。所以家長適當地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間,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曾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上帝賜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目的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聰明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變「說」為「聽」,用心去聆聽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指手畫腳,這樣才能獲取孩子的信任。反之,如果家長過度嘮叨,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負面情緒下,內心自然壓抑,久而久之,也會給生活和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避免對青春期的孩子嘮叨,同時,又能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呢?
1.嘮叨遠不如給孩子合理的建議對於孩子的幫助更大
雨桐是一個讀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一天,她回到家之後,想看會兒電視再寫作業,而媽媽也同意了。可剛過十分鐘,媽媽的叨嘮便已經如潮水般湧來。「你的成績只是中上游,這快考試了,可不能老想著看電視啊!」「你可要努力,爭取這次考試拿個好成績!」「電視是最影響學習的,你每天不能總想著看電視!」「別看了,去,趕緊學習!」「怎麼還坐在那裡不動,如果你學習有這個勁頭,成績肯定差不了」……
雨桐為了避免聽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只好趕緊關了電視,坐在了書桌前。可是,這時候,雨桐早已經被媽媽的嘮叨弄得煩躁不已,哪裡還有心思學習,坐在書桌前只是看著書本發呆而已。
或許雨桐媽媽會認為,這千叮嚀、萬囑咐,才是對孩子的愛和用心良苦。可事實上,這種用嘮叨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愛,往往換來的不是孩子的理解和改變,而是孩子強烈的反感和不滿。
父母的嘮叨,遠沒有給孩子合理的建議對孩子的幫助更大。雨桐媽媽擔心孩子因為看電視耽誤了學習,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弱,很容易因為看電視而忽略了學習。但是她卻選擇了錯誤的方法,那就是沒完沒了的嘮叨。這種方法本就不是最奏效的辦法,不會對孩子產生任何影響。而且時間長了,這個媽媽會把嘮叨當成是一種習慣,孩子則對嘮叨產生抗體,甚至會在媽媽嘮叨的時候變得精神麻木。
相反,如果,這個媽媽事先就和孩子達成協議,看半個小時電視之後必須學習;或是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時間計劃,安排好看電視和學習的時間。那麼,等孩子學習的時候到了,她只需要說一句:「學習的時間到了,你必須按照協議或是時間計劃做事」,就可以了。
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囑咐也好,批評也好,抑或是提醒,應該做到點到即止,說一遍就夠了。講的多了,沒完沒了地嘮叨,不僅不會讓自己說的話有力量,還可能會適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感。
2.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信任,放手讓他處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他們不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孩子了,也不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乖寶寶了。可是父母行為習慣的改變並沒有追得上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仍然像對待七八歲小孩子那樣管教孩子,因為他們總認為孩子還沒有長大,什麼都不懂,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所以很多事情都離不開自己的教導(其實更多的是嘮叨),那麼這種情況下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正確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讓他們試著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只在必要時適當給予指導,而絕不是無休止地指責和嘮叨。
一位正值花季年齡的女孩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有一個男生,學習非常好,長得也很帥,有很多女孩都喜歡他,我也不例外,每當我看到別的女孩和他說話我就會很嫉妒。」
媽媽一聽這話,意識到問題似乎有些嚴重,但她並沒有嘮叨或指責孩子,而是不動聲色地說:「哦,孩子,你長大了,媽媽真為你高興啊,媽媽和你一樣大的時候也曾經像你這樣,但是媽媽用理智戰勝了自我,所以媽媽後來考上了名牌大學。」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臉頰一下子紅了,然後頓了頓說:「媽媽,我明白該怎麼做了,請你放心。」
就這樣,看似比較嚴重的一件事情,在媽媽的輕描淡寫中化解了,這位媽媽鬆了一口氣。
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的事,也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孩子也不例外。作為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一定不能大張旗鼓地蠻橫阻止或訓斥,也不要無休止地嘮叨,講一些大道理,否則只能使事態更加惡化。
無論如何請家長記住,要想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必須跨過嘮叨這個「溝通障礙」。千萬次的嘮叨,不如一次建議對孩子的幫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