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從傾聽孩子心聲開始
2024-10-08 13:38:08
作者: 曉丹
上了初中以後,小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經常在學校惹事,他的爸爸也經常被老師請去,這不,小凱又在學校打架了。回家後,爸爸並沒有訓斥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把孩子叫到身邊。
「我知道,老師肯定又把你請去了,我今天肯定少不了一頓打。」兒子先開了口。
「不,我不會打你,你都這麼大了,再說,我為什麼要打你呢?」爸爸反問道。
「我在學校打架,給你丟臉了呀。」
「我相信你不是無緣無故打架的,對方肯定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說的對嗎?」
「是的,我很生氣。」
「那你能告訴爸爸為什麼和人打起來嗎?」
「他們都知道你和媽媽離婚了,然後就在背地裡取笑我,今天,正好被我撞上了,我就讓他們道歉,可是,他們反倒說得更厲害了,我一氣之下就和他們打了起來。」兒子解釋道。
「都是爸爸的錯,爸爸錯怪你了,以後別的同學那些閒言閒語你不要聽,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好了,就沒人敢輕視你了,知道嗎?」
「我知道了,爸爸,謝謝你的理解。」
可以說,小凱的爸爸是個懂得理解與傾聽孩子心聲的好爸爸,孩子犯了錯,他並沒有選擇粗暴的責問、無情的懲罰,而是選擇了傾聽。傾聽之中,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寬容、耐心和激勵。試想,如果他在被老師請去學校以後就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皂白地將孩子打罵一頓,結果會是怎樣呢?結果可能是父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的叛逆行為也可能越來越明顯。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又有多少呢?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步伐的提速、競爭壓力的加大,作為家長,為了能給孩子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常常由於工作的忙碌,而忽視了與孩子多溝通,陪孩子一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朋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心,最願意交流的也是父母,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這種交流更為需要,因為這期間,孩子的自我意識加強,渴望脫離父母的束縛,如果缺少父母的理解,那麼,親子關係就會變緊張,甚至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可見,父母不願傾聽、理解孩子的最終結果可能是失去了「傾聽」的機會。常有家長這樣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麼想的,總是不肯好好聽我說話。對此,父母應該反問自己:作為家長,你有沒有聽過孩子說話?是否把大量的時間用來批評和教育孩子,卻忽略了傾聽。父母應該做的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同時,應該傾聽孩子的內心,讓彼此間的心靈更為親近。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傾聽到孩子的心聲,達到和孩子溝通的目的呢?
1.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生活中,很多孩子說:「每次我想跟爸媽談談心,剛開始還能好好說話,可是爸媽似乎都是以教訓的口氣跟我說話,我還沒說完,他們就開始以父母的身份來教育我了,我真受不了。」其實,這些家長就是不懂得如何傾聽,傾聽的前提就是要和孩子平等地對話,這才能達到雙向交流的作用,和孩子發生矛盾在所難免,但要等孩子把話說完,再提出解決的辦法,這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作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動與孩子交流,然後認真傾聽,只有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長,達到和家長以心換心、以長為友的程度。在這種條件下,孩子對家長完全消除隔閡、敞開心扉,培養的過程因此將成為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
2.摒棄成見,孩子的想法未必不正確
作為大人,很多時候認為孩子的想法是不對的,甚至是不符合常規的,抱著這樣的心態,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會把孩子的話擺在一個「幼稚可笑」的立場,孩子自然得不到理解。其實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一個豐富的心靈,我們要特別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
3.善用停、看、聽三部曲
當孩子產生一些不良情緒時,父母就要察覺出來,然後主動接觸孩子,運用停、看、聽三部曲來完成親子溝通這個樂章,「停」是暫時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視對方,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看」是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手勢和其他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的行為;「聽」是專心傾聽孩子說什麼、說話的語氣聲調,同時以簡短的語句反饋給孩子。
可能你的孩子做得不對,但作為家長,不要急於批評孩子,應該在傾聽之後,對孩子表達你的理解,在孩子接納你、信任你之後,你再以柔和堅定的態度和孩子商討解決之道,從而激勵孩子反省自己,幫助他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其實,每一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此,從現在起,每天哪怕是抽出2小時、1小時,甚至是30分鐘都好,做孩子的聽眾和朋友,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憂其所憂,樂其所樂,當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時,就會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訴說心靈的秘密。這樣,才有可能經常傾聽到孩子的心靈之音,你的孩子才會在你的愛中不斷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