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藹說話,親子交流才融洽
2024-10-08 13:38:14
作者: 曉丹
生活中,很多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不願與家長溝通交流。往往家長一開口說話,孩子就表現出強烈的反感,甚至還沒說上幾句話,就會大吵起來……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家長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問題的所在,難道孩子就真的不願聽家長說話嗎?
當然不是。孩子並不是不願聽父母說話,而是不願意接受他們說話的方式。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只要一開口不是強制命令就是態度強勢、蠻橫,而孩子無論說什麼他們不是否定就是嘲笑,以至於到最後,戰爭升級演變成爭吵。長此以往,孩子便身心俱疲,內心封閉不願再與家長溝通、交流,而家長也開始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而尊重的基礎之上,而家長與孩子交流時總喜歡用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命令孩子,一味地質疑、否定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平等的交流再加上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家長的指令孩子自然是很反感聽不進去的。
誠然,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好的前提也要講究溝通技巧與方法,這樣才能讓對方樂於接受。只有用一種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彼此間是平等的,他們才願意虛心接受,並聆聽你的教誨和你和諧溝通。
15歲的嘉妮在房間裡做作業,媽媽從客廳路過,看到嘉妮半邊身子趴在書桌上寫作業。
「嘉妮,都跟你說過好多次了,怎麼就不聽呢?不要趴著寫作業,這樣對脊椎不好,容易影響身體的發育!」聽到媽媽的呵斥,嘉妮趕緊下意識地挺直了腰板。可是堅持了沒幾分鐘,又不自覺地趴下去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叫吃飯,見到嘉妮還是老樣子,又開始了訓誡:「你怎麼不知好歹呢?再這樣趴著,時間長了就彎腰駝背了,那以後走路多難看呀!」
「好了,我知道了,你都說了N遍了。」
「知道了,那你幹嗎還不改,我這說來說去不也是為了你好嗎?以後變成近視眼、走路駝背,有你後悔的!」媽媽有些生氣了。
「近視了就戴眼鏡唄!」嘉妮小聲地嘀咕道。
「你這孩子怎麼不受教呢?一點都不體諒媽媽的良苦用心,真是白養你了!」
「又不是我要你養我的,你當初可以不生我的!」嘉妮也開始生氣了,衝著媽媽怒吼道。
「你真是沒良心,枉費我十月懷胎那麼辛苦……」憤怒的媽媽一氣之下,打了嘉妮一記響亮的耳光。
於是,一場親子間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故事中,媽媽想通過告誡的方式來糾正嘉妮不良坐姿的習慣,但由於沒有注意溝通方式和技巧,導致善言變成了惡語,最終引發了親子大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不在少數,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與習慣,但往往說話的方式卻讓孩子難以接受,結果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溝通變爭吵,最後雙方不歡而散,關係也越來越生疏。事實上,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如果能試著轉變下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用和藹取代強硬,用寬容代替苛責,那麼孩子便能欣然接受了。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嬰幼兒了,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家長只有拋棄高高在上的強硬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孩子才願意聆聽你的教誨。
和藹可親的溝通方式,比一味地強制下達命令更能讓人接受,而且在這種良好的溝通環境中,也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促進彼此間情感的溝通與交流。
那麼,家長應該採取怎樣和藹的方式與孩子良好的溝通,從而建立和諧融洽的親子溝通氛圍呢?相信下面的技巧能夠幫助到你:
1.拋棄一貫的命令式交流
當家長以命令的方式和口吻來讓孩子執行某項決定時,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做出與家長的要求背道而馳的事情來。很多時候,孩子反抗家長的決定並不是因為對事情本身不接受,他們只是不喜歡家長命令般的說教方式,畢竟孩子內心也是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與關注的,此時,父母若能夠拋棄一貫命令式的語氣,採取和藹可親的態度,並給予孩子一些實際的經驗和中肯的建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能夠實際地參與、切身體會,在生活中獲得自我的歷練與學習,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誨。
2.避免情緒化
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人們難免會犯錯,孩子若犯了錯,家長沒必要一個勁地批評孩子,用自身的壞情緒去否定孩子。試想下,如果家長在給孩子提建議時,採取的是質疑、嘲笑、挖苦等懷疑的態度與否定的語氣,那麼這樣的建議孩子自然是不樂意遵從與接受的。
所以,家長在幫助孩子提建議時,一定要避免情緒化給孩子帶來錯誤的認知,而應採用溫和有禮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議,這樣才有助於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樂於虛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