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把自己活成一支隊伍> 待人如己: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

待人如己: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

2024-10-08 13:36:01 作者: 麗莎

  相傳,有個人一輩子都在積德行善,做了很多好事,在壽命將盡之時,上帝出現在了他面前,說他有足夠的資格上天堂,現在就請跟著自己一起去天堂。沒想到,這個人向上帝提出了一個請求。原來,這個人希望去參觀一下天堂與地獄,以便做出比較,從而最終選擇自己的歸宿。

  上帝首先帶著他來到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看到地獄的景象,他大吃一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他看到了地獄裡這樣的一幕:只見所有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色美味佳肴,包括肉類、水果、蔬菜等。

  但很快他就發現,這裡竟然沒有一張笑臉。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都悶悶不樂,無精打采,且瘦得只剩皮包骨。原來,每個人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右臂上都捆著一把刀,刀叉都有一米多長的把手,使人們不能用它來幫助自己進食。所以,即使面前的餐桌上每一樣食物都有,且就在手邊,但每個人也還是吃不到,只能一直在挨餓。

  接著,上帝帶他來到了天堂。沒想到,他在天堂里看到的景象居然跟地獄裡看到的完全一樣:同樣的食物、刀、叉和那一米多長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每個人滿面春風,神采飛揚。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會如此不同?為什麼地獄裡的人都在挨餓且可憐兮兮的,而天堂里的人卻酒足飯飽而且很快樂呢。

  

  當他走近去後,馬上就找到了答案。原來,地獄裡的每個人都是試圖自己餵自己吃東西,可是一刀一叉,以及一米多長的把手是根本不可能允許他們把食物送到自己嘴裡的。而在天堂里,每個人都主動地餵對面的人吃東西,同時也津津有味地吃著對面的人給自己餵過來的食物。主動餵別人食物,結果自己也能吃到豐盛的佳肴;主動去幫助別人,結果也是在幫助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經常可以遇到「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故事最後都會啟示我們,利他就是利己,甚至通過利他,自己會收穫更多的利。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待人如己」的意識與思維習慣。待人如己,就是「利他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這句話意思的「濃縮」。

  有很多真實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何謂「待人如己」,例如這個故事。據說,經常在沙漠裡行走的人都知道,在沙漠裡很容易就會遇上風暴。為了在風暴過後不迷失方向,人們往往會自發地在自己行走的途中插上一截木頭,並約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拔一拔那截木頭,以免風暴把木條吹掉了,回來時找不到路線。

  有一天,南斯和拉爾森結伴經過沙漠。走到半途時,他們遇到了風暴,被吹得東倒西歪。但是,南斯仍然要拔一拔那截木頭。拉爾森勸他不要浪費時間,但他卻說:「我拔一拔,後面的人就能認得清路!」風暴過後,倆人驚奇地發現,小木頭正在為他們指明一條道路,而這條路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地走出沙漠。

  南斯在風暴之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無論風暴再大,也堅持拔一拔沿途的木頭。結果他在間接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拯救了自己。如果他真的如拉爾森所說的那樣去做,為了節約時間,快一點離開,而不拔一拔那些木頭,後果會怎麼樣呢?也許他們倆還是能走出沙漠,但後面的人卻都會命斷沙漠。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倆再也走不出這個沙漠了。

  可見,助人就是助己,利他就是利己。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反之,刻薄對待他人就是刻薄對待自己,損害他人利益就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為了得到更多的助力,換來更多的人脈資源,我們一定要懂得「助人就是助己,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積極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很多時候,也許你在幫助別人時,從來沒有想過回報,然而當你總是在幫助別人時,你的回報將不請自來。

  曾有媒體報導說,上海有個叫伊金明的人,從上大學二年級開始,就當起了「義務獵頭」。從大二到大四的三年間,他聯繫過幾十家企業,為400多名大學生介紹過工作,而這一切服務都是免費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伊金明解釋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希望在大學期間廣交朋友,同時鍛鍊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第二個是,為畢業後自己創業打下堅實的人脈資源的基礎。

  為此,在進入大學二年級後,他就開始熱衷於幫助同學們介紹兼職了。那時候的他發現,很多同學想打工卻找不到兼職,而企業要招兼職也總是招不到人。於是,他開始嘗試在雙方之間做溝通,搭橋樑。通過一番努力,伊金明終於成功地幫助一家企業與幾個想兼職的學生達成了兼職協議。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到大學四年級時,他已經幫助幾十家企業與幾百名學生合作成功。

  從大學二年級到四年級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大概為上海各大學的400多名學生介紹過兼職。為了給同學們介紹兼職,他有時候一天的手機話費就要花掉50元。對此,他倒是很看得開:「企業與同學我兩頭都不收錢,還好我平時也在幫企業做一些項目,就用這個來貼補話費的損失了。」

  到了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他更是每周的一大半時間都會花在為同學們介紹兼職這件事情上,兼職的項目主要有派送、促銷、文秘、展會等,服務對象從市區高校到郊區大學城,從專科生到研究生甚至留學生。

  儘管他從不拿「好處費」,但實際上收穫也不少。用他的話來總結他的收穫就是:「比如在企業和兼職大學生之間做溝通工作,就是一個很大的鍛鍊。而這讓我學會了很多人際溝通的技巧。」

  除此之外,他也在為自己日後的創業做著越來越充分的準備。「我畢業後想自己開一家會展公司,幫企業策劃會展宣傳,並從校園裡招聘兼職大學生,因為這些人脈資源都是現成的。」伊金明說。果然,那些他幫助介紹過工作的同學都紛紛表示,如果伊金明開公司需要招人,自己一定會第一個去報名。

  如今,伊金明的會展公司已經創辦起來了,且經營得紅紅火火。為什麼他的創業會比很多人順利呢?因為有一批企業和人才願意主動地幫助他。而這些企業和人才,都是他大學期間當「義務獵頭」時結識下來的,是他一輩子都可以藉助的人脈資源。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為別人著想,別人就會為你著想;你重視別人的利益,別人就會重視你的利益。如果你也想在未來做出一番大事業,就請從現在開始,積累各種以後一定會用到的資源。這些資源里,最關鍵的就是人脈資源。人脈資源怎麼樣才能最有效地積累起來?靠的就是「待人如己,思利及人」!

  鄭板橋說過:「為人處,即是為己處。」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你經常為別人著想嗎?如果是的,那麼你未來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因為你會有越來越多的助力與可以供你利用的資源;如果不是,那麼請你現在就開始改變自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