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記憶法
2024-10-12 20:43:17
作者: 明道
【記憶故事】
張熙平時經常會去參加一些行業間的聚會,不過他有一個苦惱,那就是因為見的人比較多,所以很多人的名字和外貌他都對不上號,這就導致他在參加聚會時經常會叫錯人家的名字,大多數被他叫錯名字的人都不會太在意這件事,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可有的人卻挺在意的,覺得張熙不尊重自己,連名字都會弄錯。所以,叫錯名字這事對他的工作產生了一點小影響。
因此,張熙決定改變這種情況,於是他就到處找人請教。後來有一個同事給他介紹了特徵記憶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的特徵與其名字聯繫在一起,見到一個人時先從其身上尋找出他比較突出的、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記住了這個特徵後,再把名字和這個特徵對上號,那樣名字和外貌自然也就容易記住了。
張熙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後就開始運用到實踐中,在一次行業聚會上,他遇到了兩個比較重要的人,一個叫柳岱林,一個叫范祥祥。他為了記住這兩個人的名字,開始觀察他們有沒有什麼特徵,結果他發現柳岱林鬍子特別濃密,他就在心裡把他的名字記成了鬍子柳,而范祥祥說話稍微有些口吃,於是就把他記成口吃范。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真的很實用,兩個月後他和這兩個人再次見面時,仍然能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而且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叫錯過別人的名字。
【記憶寶典】
簡單來說,特徵記憶法就是我們在記憶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記憶對象的最重要的特徵或是個性找出來,將它們作為識記、回憶和辨認的線索,通過記住這些顯著特徵,進而記住所要記憶的對象。其實這個方法是很容易理解的,生活中那些特徵明顯的事物總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也容易讓人們記住,比如我們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美女的腿特別長,那她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當我們參加聚會時最先記住的肯定是那些在年齡、相貌、地位等方面最為突出的人,這些人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們很有可能會當場記下他們的名字。而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與人交流時,為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會想辦法讓自己在某方面的特徵變得突出一些,比如服裝穿得比較新潮,或是在個性、言行上故意表現得與眾不同,等等。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我們說記住主要特徵有利於鞏固記憶,這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抓住事物特徵有利於提升我們的記憶力。大腦皮層有兩個基本的神經過程,也就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而這兩個過程都是由一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客觀事物之間相似的地方帶給人的刺激也是相似的,所以很容易產生混淆,所留下的記憶痕跡也會越來越淡;而事物之間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它們的個性會對大腦產生較強的刺激,從而讓大腦形成一個興奮灶,最終留下鮮明的記憶表象。
所以,如果我們一方面能夠注意弄清楚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又能努力發掘事物各自身上所存在的個性特徵,那就可以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
下面我們要說的是,要想抓住事物的特徵,離不開觀察、辨別和發掘三個步驟:
1.觀察
記憶的基礎是觀察,只有進行細緻的觀察,才能夠記得牢固、紮實。對於那些沒有經過仔細觀察的記憶活動,我們事後只能回想起一個粗略的大概,詳細內容則沒辦法回想起來。通常情況下,我們對事物的觀察順序應該是從整體到局部,而且在整個觀察過程中都要注意尋找事物的顯著特徵,事物的特徵確認之後,我們就能把它牢牢記住了。
2.辨別
現實生活中,很多需要記憶的對象其實都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混淆,只有做到認真辨別,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找出所要識記對象的特徵,才能更好地記住它們。在具體進行記憶時,有些記憶對象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而有些則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仔細尋找,才能夠將其辨別出來。不過,經過認真辨別後所抓住的特徵,會被記得更加牢固,很難被忘記。
3.發掘
有些記憶對象表面上是沒有什麼特徵的,這時我們就可以人為地賦予其一個特徵。比如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需要完全依靠機械式的記憶才能記住,如字母、年代、地名、元素符號等。這些內容貌似很簡單,可實際上卻是非常難記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人為地賦予這些內容某種特徵,雖說這些特徵大多與事物的本質並沒有內在的必然性聯繫,只是記憶它們的人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賦予它的一些特徵,不過這些特徵與記憶內容之間有著某種聯繫,我們利用這些聯繫的提示,就可以幫助自己回想起所要記憶的內容了。
最後,我們來學習一些具體的特徵記憶方法:
1.濃縮特徵法。簡單來說,就是將所要記憶的材料的特徵濃縮成簡短的內容,如大綱,甚至可以濃縮成一個字進行記憶。這樣記起來既省時,又能記得牢固。
比如我們在記憶北非和西亞地區的石油資源的相關特點,即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時,就可以記成「大、淺、多、好」四個字。
在記憶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特點時,可以這樣記:秦末的農民起義是倉促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有準備、有組織的起義,唐末時的黃巢起義軍喜歡流動作戰。
2.數字特徵記憶法。認真分析所要記憶的數字,從中概括出一些特徵。
(1)記憶歷史年代時,可以根據其本身的特徵來記,請看下面的例子:
減法。如周平王東遷是公元前770年,而7減7正好等於0,這樣就好記了。
乘法。如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可以記憶為4乘以4等於16。
連續。如蒙古滅掉金朝的那一年是公元1234年,1234是四個連續的自然數,這樣記的話就比較容易記住。再比如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其中789也是3個連續的自然數。
加法。比如李時珍在公元1578年時寫成了本草綱目,就可以將其記成7加上8等於15。
疊加法。比如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建立時間分別是公元220年、221年、222年,這樣一來只要記住了魏國是公元220年建立,那麼再採用疊加法,加一年是蜀國的建立時間,再加一年就是吳國的建立時間。同樣,《辛丑條約》是在1901年簽訂的,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1941年時發生了皖南事變,這幾個時間點之間每疊加10年,就是下一個重要的時間。
歷史年代的疊加法
(2)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記憶一些數據,比如電話號碼,這些數據可以利用一定的特徵轉化為一個算式。比如有一次愛因斯坦問一個朋友的電話號碼,朋友告訴他自己的電話號碼是24361,不太好記。愛因斯坦聽了卻說,這有什麼不好記的,兩打(一打是12個,兩打就是24)加上19的平方(361)就可以了。
(3)地理上所涉及的一些知識有時候會有一些數字上的巧合,也可以從中總結出一定的規律。
在講到東非國家時,可以這樣總結:兩達(盧安達、烏干達)、兩布(蒲隆地、吉布地)、三亞(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這樣一來東非的9個國家就記住了7個,剩下塞席爾和索馬利亞也就好記多了。再比如,在學習南亞地理時也可以總結出三個「三」,即三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雨林)、三大河流(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印度河)、三種地形(南部德干高原,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北部山地)。
此外,地理方面所涉及的一些知識還與我們所熟悉的一些事物巧合。比如地球的表面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這就可以與五一勞動節聯繫在一起進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