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記憶法

2024-10-12 20:43:08 作者: 明道

  【記憶故事】

  

  楊天贊是某能源企業的總經理,今天他們公司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以及公眾通報公司上市的事。在發布會上,他並沒有按照慣例向在場的記者發表講話,而是選擇先讓記者進行提問,然後自己就記者的提問做出統一的回答,其實他這樣做一來是不想讓自己在講話時被記者打斷,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講話被打斷,那再繼續往下講時就會變得不順暢。二來這樣做也可以節省時間並且更有針對性,要不然如果自己講的內容沒法回答有些記者心中的疑問,那自己還得再費時間一個一個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而讓記者們提完問題自己再講話,也就免了這層麻煩了。

  記者在提問題時他都是一邊聽一邊記在一張紙上,在記錄的時候他還在思考著怎樣回答。等到記者把想問的問題都問完了,他也根據這些問題相互之間的聯繫設計好了講話的順序,在大腦中對這些要講的東西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接下來,他在講話時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整體框架對記者們所提出的問題做出了回答,更神奇的是他在提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時還會將目光轉向提出該問題的記者,這讓在場的記者們都感到非常滿意和欽佩。實際上,他採用的這種記憶方法就是鳥瞰記憶法。

  【記憶寶典】

  簡單來說,鳥瞰記憶法就是讓我們對所記憶的材料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的方法。我們在記憶詩詞、課文時,效果最好的記憶方法就是這種方法,因為一首詩、詞或是一篇課文都會表達某個特定的主體思想,或者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整體的印象,所以整篇一起記憶的效果自然要比分割成一句一句那樣記憶好。因為文章或是詩詞進行分割後,我們的腦海中就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本來只需要記憶一個對象,現在卻需要記憶很多個對象,記憶的難度自然就增加了不少。

  現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學校時背誦課文、詩詞的情況,如果我們是一段一段背誦的話,肯定是背會了第一段,再去背第二段,等我們好不容易把最後一段背下來,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把第一段忘得差不多了。而且當我們需要將整篇課文都背誦出來時,會發現自己很難將兩個段落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背完了一段後不知道下一段是什麼。

  對該現象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只要單純地分段背誦時,整篇文章的主體線索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在背誦文章時把握了段落內的聯繫,但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聯繫卻是這種記憶方法所無法把握的。

  所以,要想讓記憶效果變得更好,我們在記憶材料時就必須把整體和部分相結合。如果我們所要記憶的材料的篇幅不是很長,那麼整體記憶的效果是最好的,很多實驗都證明採用整體記憶方法要比部分記憶節省20%的時間。

  不過如果材料篇幅很長,內容過多,那就不適合運用整體記憶方法了。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化整為零,比如連續學習4個小時的效果不如每學習50分鐘休息10分鐘的效果好。心理學家阿爾瑪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兩組智商相當的學生一起閱讀一份經濟學方面的資料,甲組一天讀5遍,乙組每天讀1遍,一連讀5天。剛讀完時這兩組人的測試成績都差不多,但是兩周之後的複查顯示,乙組的成績要比甲組好很多,乙組記住了材料的1/3,而甲組卻只記住了1/10。這是因為乙組的學生在記憶時完全有時間對所學的材料進行複習,而甲組並沒有鞏固記憶的時間。此外,分散學習還可以避免因為長時間學習而造成的注意力減退,興趣下降等問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記憶篇幅很長的材料時,我們最好是先從整體的角度對文章進行理解,然後再分段記憶。不過,所分出的段落也要儘量保持完整,並且還要和上下文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樣的記憶效果要比整體記憶的效果更好。

  我們這裡所說的分段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分得太短、太散,而且每個段落記憶的時間也不能太長。所以整體和部分記憶都是相對的,我們在記憶時要根據需要記憶的對象的具體情況做出選擇,而且不管採取怎樣的記憶方法,都要記住這樣一條規律:開頭部分最容易記,結尾部分次之,中間部分則最難記憶。

  記住了這樣的規律後,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儘量減少或是避免遺忘現象的發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