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之河

2024-10-06 05:17:50 作者: 岳南

  關於夏代之前的歷史,不僅社會生活的一般狀況極其模糊,連時間、地點、人物及世系等諸要素也是雲遮霧罩,難窺真顏。司馬遷收羅各家異聞傳說,把那些遠古的事跡加以梳理編排,統統歸入《五帝本紀》,權當《史記》的卷首開篇,接下來就是對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歷史的描述。

  按照《史記》的說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他的前面是舜和堯兩位帝,據說他們都是古帝的後代。據歷史留下的文獻資料看,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居地在西方;舜號有虞氏,生於諸馮,卒於鳴條,從地理位置看應屬於東方。禹的父親鯀,居地在崇,崇即嵩,應為河南嵩山一帶。禹原住在陽城,後都陽翟,這兩個地方後世學者大都認為應在河南偏西地區。如果從傳說中的五帝及堯、舜、禹對後世留下的影響來看,禹的影響最大。同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災——洪水一樣,據說在帝堯之時,也遇到了波浪滔天的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治理洪水,讓百姓安寧,開始的時候帝堯讓鯀來治理,結果9年而無功,洪水照樣泛濫成災。到了舜為帝時,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理,禹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改堵的方法為疏導、疏通之術,在外奔波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勞身焦思,終於使洪水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於是天下太平,禹也就成為後世備受人們崇拜和讚頌的一位神人。

  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當時與禹同時治水的還有一位叫伯益的非凡人物,傳說伯益最早發明了鑿井之術,有了井,人們便可以離開經常泛濫的河流,到不受洪水所害的地方居住和生產,人身安全和農業的發展都有了保障。差不多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車的發明是古代社會生活中一項革命性成果,這個成果無疑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按一般的說法,黃帝以下諸帝時,部落聯盟逐漸擴大,戰爭也變得頻繁起來。到堯、舜、禹時期,存在著以黃帝族為主,以炎帝族、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到了禹做大酋長時,對苗族的戰爭獲得了較大的勝利,使當時勢力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苗族和黎族被迫退到長江流域,黃、炎族開始占有了黃河中游兩岸的中原地區。從流傳下來的史料知道,神農時用石頭做兵器,黃帝「以玉為兵」,到了禹的時候則用銅做兵器。如此迅猛發展的生產力,奠定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明的基礎。

  在流傳下來的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堯、舜、禹的帝位傳承是採取「禪讓」的制度。當堯在帝位的時候,諮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舉虞舜作繼承人。舜受到各種考驗後,攝位行政。堯死,舜得以正式即位,而即位後的舜像先帝堯一樣,也照舊諮詢眾人,選禹為繼承人。舜死,禹繼位。繼位後的禹仍按過去的制度,將皋陶(偃姓,夷族)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皋陶未來得及即位便撒手人寰,眾人又推舉皋陶的兒子,曾發明鑿井術的伯益為繼承人。當禹死後,應該繼為帝的伯益未能即位,禹的兒子啟篡位自稱為帝。從這次政變開始,原來的「禪讓」制度被廢棄,「公天下」從此變為「家天下」,這個歷史性的重大轉折,影響了以後幾千年中國的政治制度。

  啟滅有扈

  

  《史記·夏本紀》載:啟即位後,「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自啟篡位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不斷積累增多,啟之後的政治集團和所屬部落漸漸強盛於眾小邦之上,而隨著各種制度的日趨完善和鞏固,原來的部落聯盟漸漸向國家過渡,因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形成了。

  由於啟的篡位稱帝,使原有的「禪讓」制度變為「世襲」制度。從歷史記載看,夏代從禹開始至最後一個帝桀終結,共為17世,總年數為471年或431年,其世系表為:

  夏王朝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國家建立和文明產生發展的根基,後世人們對這一時期曾傾注了極大的仰慕之情。如最早起源、活動於西方的周族人,當他們奪得並占領中原之後,便稱自己的國土為「時夏」,稱自己的民族為「諸夏」。後來在「夏」字前加「華」字,這便是「華夏民族」名稱的來源。這個名稱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為中國人所稱謂並令中國人為之自豪。

  就在夏王朝建立並走向鼎盛的時候,在東方一個稱為商的小國也在崛起。據司馬遷《史記》載,商的始祖名叫契,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這位簡狄在沐浴時遇到一隻玄鳥下了一個蛋,簡狄把蛋拾起來吃了下去,並因此懷孕,之後生下了契。

  堯舜時,契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司徒之職,其封地在一個叫商的地方,因而稱商族。

  玄鳥貽喜(屈原《離騷·天問》插圖,明·蕭雲從作)

  原文: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詒,女何喜?

  注釋:嚳,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簡狄,上古有娀國(今山西運城一帶)的美女,帝嚳的次妃,生商朝的始祖契。《淮南子·地形訓》高誘註:「簡翟、建疵,姊妹二人,在瑤台,帝嚳之妃也。天使玄鳥降卵,簡翟吞之,以生契,是為玄王,殷之祖。」

  蕭雲從自註:「簡狄侍帝嚳於台上,有燕墮卵,吞而生契。」

  補註:蕭雲從,字尺木,當塗人。自幼博極群書,工篆隸,曾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鄉試副榜貢生,明亡後不仕於清,並參加復社,與冒襄、吳應箕等領袖人物多有往來。後為避兵亂,流落他鄉數年,感時憂國,窮愁潦倒。困厄中傾心屈原《離騷》,對屈子精神有錐心刺骨的深切體會。在自述中,蕭氏說道:「余老畫師也,無能為矣。退而學《詩》,孰精《文選》。怪吾家昭明,黜陟《九歌》。取《離騷》讀之,感古人之悲鬱憤懣,不覺潸然泣下。」(《畫九歌圖自跋》)因視前人如宋之李公麟等輩所作插圖「未能賅極情狀」,乃發奮作《離騷圖》。

  蕭氏《離騷圖》初刻於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由徽派名工湯復刻,後有散佚。「乾隆癸巳,四庫館搜各省遺書,高宗見雲從《九歌圖》,異之,稱其能。」(《蕪湖縣誌》)「皇上幾余披覽,以其用意雖勤,而脫略不免,特命內廷諸臣,參考釐訂,各為補繪……於是體物摹神,粲然大備。」(見紀昀《四庫本〈離騷全圖〉提要》)本書引用的蕭雲從《離騷圖》為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四種》版本。

  契死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其子相土繼承其位,相土是一位武功烈烈的國王,而且他還發明了馬車,其勢力曾一度達到「海外」。當商族邁入文明的門檻時,出現了一位重要商王叫王亥,相傳,王亥發明了牛車,大大提高了車的功用,給人們的生產運輸以及交通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據記載,王亥曾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後來當他到了一個叫作有易的部落時,曾受到盛情款待。但後來由於他淫於有易之女,而被嫉憤的有易人所殺。再後來,王亥的弟弟王恆率人戰敗了有易族人,奪回了牛車,並占有了有易族的土地和財物。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商在滅夏之前已是個興旺發達的小國,隨著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業貿易的發展,國勢漸漸強盛,因而造成了以商代夏的趨勢。

  擊床(屈原《離騷·天問》插圖,明·蕭雲從作)

  原文: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注釋:有扈,即史書中的有易部族。牧豎,指王亥。擊床先出,指王亥與有易氏的女人行淫,有易之人夜入而襲擊其床,亥被殺,女則先自逸出。

  蕭雲從自註:「有啟時,有扈氏本牧豎,何逢而得侯?及啟攻之,親殺於床。夫以賤豎竊神器,天人共憤。剝床者,寓言不安也。」

  湯王像(引自《帝鑒圖說》,明·張居正撰)

  自王亥之後又過了好幾代,商國又出了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名叫湯。因為這位湯王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廣施仁政,國勢再度加強。湯王把自己的都城從叫商的地方遷到一個叫亳的地方,然後開始做滅夏的準備。由於這期間湯王得到了兩個極有才幹的人物伊尹和仲虺的輔助,許多部落被商征服,商的國力更加強大,滅夏的條件漸已成熟。

  脯林酒池(引自《帝鑒圖說》,明·張居正撰)

  夏史記:桀伐有施氏,得妹喜。喜有寵,所言皆從,為瑤台、象廊。殫百姓之財,為肉山脯林。酒池可運船,糟堤可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妹喜笑,以為樂。

  張居正解:夫桀之始祖大禹,卑宮室,惡農服,克勤克儉。因飲酒而甘,遂疏造酒之儀狄,何等憂深慮遠,辛勤創業。而桀乃放縱如此,不亡何待!後六百年,又有商紂,亦為肉林酒池,亦亡商國。嗜酒之禍可鑑也哉!

  補註:《帝鑒圖說》乃大明萬曆朝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1525—1582年)親自編撰,供當時年僅十歲的小皇帝明神宗,即萬曆皇帝學習閱讀的教科書,分為上、下篇,上篇以「聖哲芳規」為題,講述了歷代帝王勵精圖治之舉;下篇以「狂愚覆轍」為題,剖析了古今君主倒行逆施之禍。全書由一個個歷史典故編輯而成,典故之後有張居正用白話文所作的分析講解,並配有形象生動的插圖,風格獨特,通俗易懂,遂為明之後歷代宮廷與民間所重視,成為帝王修身治國必不可少的教材。

  夏的最後一個帝,名叫桀,是個暴君,當時居住在今河南西部一個叫斟尋的地方。湯在滅夏之前,首先滅掉了夏東方的韋、顧、昆吾等三個附屬國,然後傾全力發動了對夏桀的進攻。桀、湯之間經過十一次激戰,桀終於力不能敵,全線潰敗。夏桀率領殘兵敗將逃到了一個叫南巢的地方,從此夏王朝宣告滅亡。

  夏朝滅亡後,湯率部回到了亳都,自稱武王,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商代夏的新時代開始了。

  許多歷史記載都說商經常遷都,湯打敗夏之前就先後遷都8次,滅夏後遷過5次,直到盤庚遷到殷(今河南安陽)才不再遷都。商後期又稱殷,或殷商並稱。從記載中看,商王朝的領土大約同夏統治的區域相似,介於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之間,而權力所及的地區可能達到了今陝西、遼寧甚至朝鮮半島,這些地方可能是夏朝權力觸及不到的。至於商為什麼前後10餘次不停地遷都,是由於本民族的習慣,還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或者是出於商業貿易交流方面的考慮,史書少有記載,後世也多靠猜測推斷,未有定論。

  自盤庚遷殷之後,又傳了8代12王,歷經200餘年而滅亡。在這200多年的時間裡,商的社會經濟和鑄冶工藝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到了最後一個叫紂的國王統治時,商已是江河日下,大廈將傾。這個叫紂的昏王本是個文武兼備的人,憑著他的能力本可以使商王朝再度中興,但他沒那樣做,極度的殘暴、驕奢、淫亂,使延續了幾百年的殷商再也沒能傳承下去,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終於使商王朝徹底覆滅。

  縱觀商的歷史,自契到湯凡14代,從湯滅夏到紂凡17代30王(湯子太丁早死,不計在內)。總積年有496年、629年等不同的說法。其世系表為:

  繼商王朝之後,一個稱為周的部族登上了歷史舞台,並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充當了幾百年的主要角色。

  據傳,周的始祖為后稷,后稷名棄,是帝嚳妃姜嫄所生的兒子。帝堯主政的時候,舉棄為農官,到了帝舜的時代,棄因功而被封於邰,號后稷,姬姓,其子孫後世以農為本,艱苦創業。到了公劉主政的時候,舉族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一帶),並在此地將后稷的創業精神發揚光大,積蓄頗多,部族也漸漸興旺發達起來。又過了幾代,到了古公亶父的時候,由於不堪戎狄族部落的掠奪與侵擾,古公亶父便帶領族人離開豳地,來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定居下來。

  稷播百穀

  《史記·周本紀》載:「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曰棄。」稷,即穀物。禾本科,別名黍、糜,統稱黃米,一年生栽培植物。據考證,稷起源於中國北方,史前期已有栽培,殷商時已為人們的主要食物。《史記·周本紀》載:周的始祖棄「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古公亶父來到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後,築城郭屋室,安撫民眾,改革戎狄舊俗,設立官司,漸漸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周王族的事業從此得以開始。

  隨著周族事業的興起,國力的強大,占據中原地區的商王感到這個西部王國難以用武力對付,便採取和親的政策,把其附屬國——摯國之君的女兒太任嫁給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後來季歷生了個兒子,取名為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文王,也正是這位周文王,一手促成了翦滅殷商的大業。

  文王在主政期間,對內廣施仁政,採取各種富國強民的政策,對外則採取恩威並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內,先是戰敗了強大的西戎混夷,開闢了西邊的土地,又滅掉了附近的幾個敵國,奠定了渭南之地,接著又攻克了邗國和耆國,使周的勢力伸展到了東方,和商國的王畿相接。又經過一番奮鬥,將勢力擴充到長江、漢水、汝水流域,取得了當時所謂天下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對殷都朝歌的戰略包圍,滅商的條件業已成熟。遺憾的是,文王未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便撒手西歸。滅商的大業在幾年之後由他的兒子武王順利完成。

  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宣告了商王朝的滅亡和周王朝的正式建立,周武王自此成為天下的共主。

  周武王之後,繼位的分別是成王和康王,在這兩個王執政的四十多年間,人民休養生息,社會安寧,天下太平。史載成康之世刑措四十年不用,其國勢達到了整個周王朝的全盛時期。可惜好景不長,繼短暫的成康盛世之後,周王朝日漸衰落。又經過幾代,到周厲王時,各種矛盾越發尖銳,國家到了崩潰的邊緣,而當政的周厲王又偏偏是一位極度專制的君主,除暴虐、驕橫之外,還特別喜歡重用奸佞小人掌管朝政,搞得朝野內外烏煙瘴氣,天下民眾痛苦不堪。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民眾只好集合起來舉行武裝暴動,周厲王一看這陣勢,知道頹局難挽,索性渡黃河逃走,這次暴動堪稱是古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國人革命行動。厲王的出逃,使得周人無君,天下無主,在諸侯的推舉下,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同代行王的職權,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共和政治,而召、周二公行政的始年稱為「共和元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中國的歷史有了確切紀年,若以公元紀年計算,這一年為公元前841年。

  周厲王出逃後,一去不復返,這個以國人為基礎,由公卿執政的無君之邦,無王之天下,在經歷了14個春秋之後,隨著厲王在彘的死亡和其太子靜(宣王)的繼位而宣告落幕。

  由於宣王自小就歷經艱苦磨難,即位之後,他認真地聽取召公和眾公卿的意見,努力治理政事,一時頗有中興氣象。遺憾的是,當周王朝的歷史到宣王一代,外患實在太多太大,西北有強勁的戎部族侵擾,東南有夷族劫掠,南面有楚部落的進逼,雖然在召公和宣王的努力下,最終把他們一一平定,但周王朝的國力卻大大地衰弱了。

  戲舉烽火(引自《帝鑒圖說》,明·張居正撰)

  周史記:幽王嬖愛褒姒,褒姒不好笑,王說之萬方,故不笑。王與諸侯約,有寇至,舉烽火為信,則舉兵來援。王欲褒姒笑,乃無故舉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大笑。後犬戎伐王,王舉火徵兵,兵莫至。戎殺王於驪山下,擄褒姒。

  張居正解:夫女色可遠不可近,近則為其所迷,而舉動不知謹,患害不知慮。幽王只為要褒姒歡喜,至無故征天下之兵,以供其一笑,卒致身弒國亡。其昏暗甚矣。

  諡之曰「幽」,不亦宜乎。

  宣王之後,繼位的是中國歷史上頗為著名的幽王,這位幽王之所以著名,不是因為像他的祖輩如文王、武王那樣有治國平天下的才幹和業績,而是因他的暴虐、淫亂和荒唐之舉,久傳不衰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便是他的「傑作」。本來當幽王即位之時,周王室已是危機四伏,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不斷襲來,周王室大廈即將傾塌。但這位幽王似乎並不把這凶兆險境放在心上,專事尋歡作樂,尤其在得到了一個叫褒姒的女人之後,更是驕淫無恥,荒誕暴戾。他一意孤行地廢去申後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一決定激怒了申後的父親申侯,這位申侯一氣之下約集了曾國和犬戎,聯合發兵攻周。氣數已盡的周王室力不能敵,鎬京被破,幽王在敗逃中被殺死,於是西周宣告滅亡。

  幽王死後,鑑於鎬京在戰火中化為瓦礫灰燼,無法再作為都城,申侯便在自己的國土上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21年後,周平王在晉文侯的幫助下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周公早年所建的東都洛邑為京畿之地號令天下,後人始稱東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是魯隱公元年,孔子所作的魯國史《春秋》從這一年開始記事,從此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雖然周王室還有天下共主的名分,但政治重心卻漸漸轉移到列國霸主的身上,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急劇動盪、頻繁變革的新時代。西周的世系表為:

  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共和—宣王—幽王

  西狩獲麟(《孔子聖跡圖》)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人在大野獵獲一麒麟,孔子感念於此,遂停止了《春秋》的寫作。孔叢子說:季孫氏獵獲麒麟,因不認識扔在五父之衢。冉有告訴了孔子,孔子前去觀看,哭泣著說:「這是麒麟啊,麒麟是仁義之獸,一出現就死了,我就像那麒麟,我的大道是行不通了。」從此絕筆。這年孔子71歲。兩年以後孔子與世長辭。

  《史記·孔子世家》曰:「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春秋》乃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後人續至十六年),載十二代君王,二百四十二年之周王朝、魯國及其他諸侯國的史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