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鐲奇案的再調查

2024-10-06 05:16:12 作者: 商成勇、岳南

  我們第二次去法門寺採訪時,沉浸在浩繁的歷史與滄桑的傳奇中,宋巧姣告狀的跪臥石使我們的身心為之一振,就決定對這一離奇的傳說追根刨底一番。

  在寫完了宋巧姣告狀的故事後,意猶未盡,我們遂萌發了對這個「玉鐲奇案」的再調查。諸如傳說與史料有沒有距離、史實及其人物今天是否還留有讓我們懷念的東西等等,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來到了與扶風法門寺緊鄰的縣——眉縣(古稱郿縣),走進了當地的文史資料編寫組。

  在這裡,經過整整一日的訪問,問題基本上都找到了答案。

  宋巧姣告狀一案,根據文史資料編寫組掌握的史料證實,事件基本屬實,傳說中的人物姓氏確鑿,此案發生在明朝武宗(厚照)正德初年,發案在眉縣,結案在法門寺,距今約四百八十多年。

  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至今在眉縣和北京等地都留有後代。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於宋巧姣的訴狀,據民國時期的眉縣教育科長董鐸、軍事科科員王輝、田糧科科長李凌霄做證說,他們見過「宋巧姣告狀」的狀子,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眉縣還保存著「宋巧姣告狀」的狀子。新中國成立之初,眉縣第一位縣長黑長榮回憶說:「1949年夏天,我到眉縣後,聽說有宋巧姣告狀的狀子,出於好奇心,我讓秘書拿來簡單看了看。但由於戰局未定,工作繁忙,未做妥善處理。記得狀子是用毛筆正楷字寫在麻紙上,整整齊齊,厚厚的一本子,夾在卷宗套子中間,紙邊都發黃了,中間還沒變色。」

  關於縣令趙廉,明代志書六十二名知縣中沒有趙廉的名字。但據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劉九經編纂的《郿縣誌》記載:「李鎰,祥符人(今河南濬縣),正德四年以舉人任郿縣知縣(至正德七年),仁明勤慎,一錢不私,士民頌其廉潔,上官稱為冰藥,故志相傳。」所謂「冰藥」,系用以形容李鎰做官廉潔,如冰之清淨,如藥之有益於人民。

  根據李鎰在眉縣任職的時間及政績看,「趙廉」的原型人物似是李鎰。傳說此劇作者可能覺得這位縣官做官「廉潔」,只判過一樁錯案,是難能可貴的,遂取其「廉」為名,附以趙姓,隱去其名,便於藝術創造,使其形象更加逼真。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是可取的。

  而這個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據查證,被眉縣知縣錯判蒙冤的宋、傅、孫三姓,當宋巧姣告御狀於法門寺而覆審昭雪後,這三姓人均感恩戴德,隨張太后和太監劉瑾進京。孫家姑娘嫁傅公子為妻,宋、傅兩家都得以擢官,成了權傾一時的劉瑾的親信。後來劉瑾謀篡皇位,被其同黨「八虎」之一的張永出賣告密,凌遲處死遇誅,宋、傅兩家受到株連,一部分人被謫職,一部分逃回家鄉眉縣。

  宋國士,原住眉縣縣城南街,明中葉以後遷到縣城南宋家園子,現在的位置屬城關鎮東關村第一居民組。他是明正德初年一位飽學生員,因家貧無力趕考,在城內書院教書,有長男幼女,靠教書、做工度日。巧姣告狀勝訴,隨劉瑾進京做官,後受株連,部分家人留京,部分家人仍回眉縣。明末,宋家住北京郊區操場巷的後代,又在京地做官。崇禎十七年(1644年),宋氏後代中有人奉命出京追緝逃犯,時值李自成義軍進京,明朝滅亡,無法回京,這些人也落居眉縣。眉縣城南宋家園子,現有宋氏親族11戶60人。

  傅朋其人,家住眉縣金渠鎮北約兩公里的傅家院,即現在的金渠鄉寧渠村第一居民組。傅朋的祖先於明朝初年征北虜有功,官居要職,後代封為世襲指揮,主管巡查、緝捕。到傅家第四代傅朋之父時,因劉瑾在朝專權,傅朋之父看不慣劉瑾的作為,可又拿劉瑾無法,慪氣之下身亡,傅朋母子離京回到眉縣居住。法門寺結案明冤後,傅朋被劉瑾賞識,帶入京都升遷,後受株連遭斬,京都家眷部分人又回到了眉縣傅家院。

  孫玉姣其人,家住眉縣金渠鄉黃家坡村,與傅家院東西相隔不到三華里,相傳古代人們把傅家院稱東村,黃家坡稱西村。現在眉縣境內查無孫氏後代。

  米脂縣李自成行宮

  至於劉媒婆、劉彪、劉公道等人,查無下落。因為縣城內小南街劉家和縣城西街大槐樹底下的劉家均否認他們有此前輩,以「事老人新不知情」相推託。此三人是同族還是同姓異族,其姓名為原貌還是虛構,尚待進一步考證。

  當這一切都擺在世人面前時,一個啼血如訴、山環霧繞的歷史公案,謎底便不揭自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