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與《茶經》

2024-10-06 05:15:14 作者: 商成勇、岳南

  陸羽,字鴻漸,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父母不詳。因為陸羽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拋棄,「有竟陵(今湖北天門)禪師智積得嬰兒於水濱,育為弟子。及長,恥從削髮,以《易》自篋,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始為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這便是陸羽幼年時大體的文字記載。而關於陸羽與茶結下的不解之緣,也從幼年開始。

  陸羽幼年時就在龍蓋寺初學茶事,因他聰明又用心,煮茶技藝不斷提高,不斷創新,所煮之茶漸漸有了自己的特色,因而受到智積禪師的讚賞。由於陸羽天性詼諧好動,聰明伶俐,不太喜歡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僧侶生活,所以他在唐天寶二年(743年)離開了龍蓋寺,加入了當地一個戲班學戲。戲班經常到各地演出,陸羽在隨行中也開始更廣泛地接觸茶事活動。天寶五年(74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十三歲的陸羽受到被貶至竟陵當太守的河南尹李齊物的賞識,並出資送他到火門山(今湖北省天門市)鄒夫子處讀書。就在陸羽讀書的三四年間,他在潛心攻讀之餘,還為性喜茶事的鄒老夫子採茶、煮茶,並在火門山南坡鑿泉引水,以煮良茶。陸羽成名後,此泉被稱為陸羽泉。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又與被貶當竟陵司馬的禮部員外郎崔國輔結識,兩人經常在一起交談,論定茶事,研討茶水的品質。此後又「與之游處,凡三年」,北到義陽(今河南信陽一帶),西至巴山峽川。在這三年的遊歷中,陸羽了解了更多有關茶事的情況和知識,為以後撰寫《茶經》打下了基礎。

  「安史之亂」後,陸羽於至德元年(756年)離開竟陵,沿長江而下,經過鄂州、黃州、彭澤等地,一路遊覽寺觀,採茶品水,結識名士。上元初(760年),陸羽到達湖州。

  當時的湖州並未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此處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社會安定,名士雲集,加上茶事活動歷史悠久,優質茶水眾多,極有利於開展茶事研究。由於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景觀,陸羽在湖州定居下來,並先後居住達三十年之久。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陸羽烹茶圖》(元·趙原繪,原圖設色)

  當時湖州杼山妙喜寺和尚皎然,是一個嗜茶擅詩的名僧,為人心性高潔,熱情好客,相傳是南朝詩人謝靈運十世孫。皎然在湖州屬地長城(今浙江長興)顧渚山區辟有茶園,常以詩談茶。陸羽的到來使兩人很快成了忘年之交,陸羽在皎然的幫助下,衣食盡有,「譚宴永日」,品茶作詩,甚得其趣。他以湖州作為安居的大本營,經常到與湖州鄰近的杭州、蘇州、常州、潤州等產茶區,進行實地考察,使他對茶事的研究越發精到,也為《茶經》的問世做了進一步的鋪墊。從後世留傳的陸羽和吳興名妓李冶交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陸羽已將茶事活動推行到一個藝術的境界了。

  陸羽經好友皎然和尚的引薦,結識了當時在湖州屬地吳興號稱色詩雙絕的名妓李冶。當陸羽第一次前來拜訪已經入觀作道士的李冶時,按當時時興的風氣,李冶給陸羽敬了一杯熱騰騰的香茶。誰知陸羽僅向杯中看了一眼,便說道:「虧了你還以詩才著稱,料不到還沒擺脫庸俗之氣。」

  此話一出,不由使李冶吃了一驚。「我李冶還沒與您正式交談,怎麼就認定我俗氣?」

  陸羽用手往茶杯輕輕一指道:「就憑這杯茶已可看出。」

  「這茶有什麼?」李冶不解地望著陸羽。

  「虧了你們吳興的啄木嶺茶名揚天下,吳興顧渚山的紫筍茶還是皇家的貢品,對茶如何沖調,你還跟俗家一般,沒入門哩!」陸羽答。

  「呀,沖茶泡茶也有學問?」李冶更加驚訝。

  「豈止是學問,而且學問大著呢!」陸羽有些得意地繼續說,「茶乃養生之精,論其性它具有解熱渴、驅凝悶、緩腦痛、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盪昏寐、提神、醒酒等功效,長期服用,可以有力悅志,增益思考……這些其實還都是外在的,更深層次的則在五美,也就是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說到底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大思想、大藝術之美……」

  李冶見陸羽越說越玄,心中嘆服的同時又有些不解地問:「您還沒喝這杯茶,怎麼就說我的茶未脫俗氣呢?」

  「就憑浮在水面上的幾片茶葉,我就知道你起碼不是用開透的水泡的,不用開透之水,茶味如何能現?」

  李冶似有所悟,並自願拜陸羽為師學習茶藝,陸羽當然樂意,當晚就留宿觀中,且一住就是半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陸羽除與李冶談論詩文以外,主要傳授烹茶品茗的功夫。李冶憑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很快領會了其中的要訣。不久,李冶除詩名色藝外,善於烹茗煮茶的聲名也振動四方。後來,又經過陸羽的傳授,李冶的茶藝之術又走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唐建中四年(783年),德宗皇帝聞知李冶的詩名和茶名,特下詔召她上京晉見,這時李冶已四十多歲,但姿色不減當年,唐德宗在驚喜之中,召幸了她。第二年,大將朱泚發動政變,唐德宗倉皇而逃,李冶被棄在宮中。而朱泚入宮後,尋遍後宮佳麗,當尋到李冶時,見其仍是風韻宜人,尤其那一身潔白細嫩的肌膚,更是令人想入非非。朱泚當場將其挾入內室加以非禮,並命其隨時待命侍夜,李冶迫於無奈,只好遵命。但這場叛亂不久便被平息,唐德宗再度回京時,惱恨李冶對他的不忠,竟下詔將其殺害了。

  《茶經》書影(《百川學海》本,宋左·圭)

  李冶雖死,但她從陸羽那裡學來的茶道藝術卻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吳興一帶還有人用她的烹茶方法,煮茗待客。而湖州一帶著名的「擂茶」,據傳也是她留下的絕技。

  就在李冶死去的前五年,也就是唐建中元年(780年),她的茶藝之師陸羽,經過大半生的潛心研究,終於在湖州青塘門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此書上承神農本草之學,下啟農桑耜之術,對中國思想學術史、科學技術史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茶經》的問世,在標誌著中國的茶事已開始成為一門科學、一門藝術的同時,也體現了以茶—人為載體的物質特性與人類精神活動的高度統一,為唐代的文化、經濟、貿易、科技乃至社會風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於唐代茶事的興旺和發達,飲茶極為講究,飲必名茶,煮茶之水必引自名泉。陸羽在廣泛總結了飲茶人的看法和親身實踐後,評定了天下名茶和名泉。在《茶經·一之源》中,把全國八大茶區粗定為「上、中、下」三等。具體到一地,則根據土質、氣候、生長情況的優劣做了評述。他在著作中說:「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同時,陸羽還評定了天下之水,並排出了座次。他將廬山康王谷水簾洞之水評為水中狀元,由此引發了一場「品水公案」,這個公案直到千餘年後,才由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一錘定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