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瓷寫真

2024-10-06 05:14:53 作者: 商成勇、岳南

  面對著十多件稀世罕見的秘色瓷器,我們在此對秘瓷的歷史做一番回顧。

  

  秘瓷是專供皇室使用的瓷器,它的價值在歷史上甚至高過金銀器皿。作為王宮貢品,勞苦人民是不可能擁有的,因為全大唐帝國僅越窯[1]一家可以生產。由於生產工藝獨特,別的地方如陝西的耀州窯[2]等,均不可能燒制出來。在唐代,瓷器是按釉色的不同分為白瓷[3]和青瓷[4]兩大系列的。青瓷數越窯質量最高,而越窯中又以秘色瓷最為有名,它的工藝由於屬皇家專有,是絕對不得隨意外傳的。

  中國古代的瓷器,是同古代四大發明一樣偉大的發明。而大唐帝國的獨珍秘瓷,更以其高雅的釉色和精美的藝術造型,躋身於國際舞台,並一枝奇秀、占盡鰲頭,成了與世界各國人民聯姻致誼的使者。

  中國流往國外的瓷器,或成為王宮顯貴的傳世珍寶,或成為其國家博物館中不可多得的藏品。在此,我們隨手擷來幾個因中國古瓷器而發生的故事:

  故事之一:當中國的青釉瓷器傳入歐洲並首次進入法國時,受到了人們的夾道歡迎和讚揚。當時的法國人把龍泉青瓷稱為「雪拉同」。「雪拉同」是「阿司特來」神話中一位牧羊人的名字,由於法國人為龍泉[5]青瓷鮮綠欲滴的青色瓷釉和精妙造型所折服,幾乎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彙來加以形容,只有那神話劇中牧羊人雪拉同所穿的華麗無比的衣服顏色可以與之媲美。因此,「雪拉同」便成了中國瓷的代名詞,傳揚至今。

  古代造瓶圖(引自《天工開物》,明·宋應星著)

  故事之二:17世紀以後,歐洲雖已燒制出自己的瓷器,但只能燒制低溫軟質瓷器,高溫燒制的硬質瓷還沒有成功,各國使用的上等瓷器全來源於中國。從絲綢古道上流至歐洲的中國瓷,被人們視為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備受崇尚和偏愛。在歐洲,一般宮廷內莫不以陳設中國瓷器做裝點而自豪,尤其是在上層社會及貴族之間,還常把手中擁有中國瓷器作為相互炫耀的資本。在普魯士王國的歷史上,也曾有這樣一則趣事: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王朝某皇帝在選皇后時,為了向各國賓客顯示其財富,他動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來鄰國君王的十二件中國大型青瓷花瓶,陳列於婚禮大廳之上。此事一下子轟動了全國,國人稱之為「近衛花瓶」。如今,這批聞名遐邇的「近衛花瓶」,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後,仍完好無損地陳列在德勒斯登博物館內,遊人如梭般前來品評、觀賞。

  故事之三:時序進入1608年春,一位名叫威廉·格瓊斯的英國人,在亞洲各國旅行時筆錄了這樣一件事:莫臥兒皇帝賈汗吉爾在自己的所有寶物中,最喜歡那件價值昂貴的中國瓷盤,他經常讓保管人員將瓷盤拿出來供他欣賞。有一次,保管人員不小心將瓷盤摔碎,他異常惶恐,擔心皇帝降罪加害於他,於是急忙暗中派人速去中國購買一件類似的盤子。就在購買人還未回歸之時,一天賈汗吉爾皇帝又想欣賞瓷盤,當這位皇帝得到報告說盤子已被不小心摔碎時,立刻龍顏盛怒,喝令將保管人員毒打一頓,但仍不解心頭之恨,又下令沒收了這位可憐的保管員全部家產。這位瞬間趨禍的保管員,整整調治了兩個多月,才將遍體棒傷養好。然而,賈汗吉爾皇帝在這兩個月中,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心愛的瓷盤,他寢食不安,一種重新得到瓷盤的欲望時時襲擾著他。由於被打的保管員是一位中國通,賈汗吉爾不得不又想到了他。為了再次得到一件中國瓷盤,他寬赦了保管員,賜給保管員五千里拉的款項,同時退還其四分之一被沒收的財產,命其出國,再去設法尋求一件類似的瓷盤,並勒令若找不到瓷盤,不許其回國與妻子兒女團圓。經過艱苦的努力,保管員最後終於在波斯國王的皇宮見到了一件與被摔碎的瓷盤極相像的瓷盤,並苦苦做通了波斯國王的工作,用巨額款項買得瓷盤,才興奮地跑回國向賈汗吉爾皇帝交差。

  故事之四:翻開《明實錄》,有一段文字說的是明朝正統年間,皇家機關光祿寺奉旨設宴,招待來訪的各國賓客,宴會的氣氛極其熱烈,盛況空前。然而,誰也沒想到會發生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盛宴中所用的器皿,全是御窯瓷器,形形色色的山珍海味和模樣精美的瓷器用品,使各國來賓們大開眼界。宴會結束,收拾打掃杯盤的內宮僕役發現宴會所用的器皿竟所剩無幾,而地上桌上卻無半片殘瓷碎物。難道器皿都不翼而飛了嗎?於是便命東廠、西廠調查,很快真相便大白了:原來各國賓客酷愛中國瓷器,在宴會上,人人嘴裡嚼著珍饈,心裡卻懷鬼胎,宴會還未結束,他們的衣袖中已包裹了一件件瓷器。經統計,被他們「悄然攜走」的各種御窯瓷器,共五百八十餘件!此事傳出,立即成了當時大明朝野轟動一時的趣談。史家以評判官的身份,十分客觀地對此做了記載……

  我們從以上幾則故事不難看出,中國古瓷器在歷史上是何等的引起世界仰視、渴望。然而,從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說,正是諸如瓷器一樣的眾多珍寶,引發了近代列強爭食侵吞中國的野心。圓明園[6]的歿沒,對於中國的一部文物史,即是奇恥大辱。

  古代燒制瓷器圖(引自《天工開物》,明宋應星著)

  燒制瓷器程序

  進入燒制階段

  法門寺地宮的打開,無疑是我們對中國瓷增添了希望和信心。

  當代瓷器工藝專家李知宴先生等曾專門撰文,針對法門寺出土的青瓷,尤其是秘色瓷,考證說這是煅燒工藝走向成熟的標誌。從每一件出土的瓷器看,都有端莊規矩、線條優美的特點。器物的口、腹、底各部位以至瓶腹的突棱全做得一絲不苟。線條的長短盤曲,處理得大方得體,胎體的厚薄也都安排得與使用功能緊密協調,沒有一點生燒或過燒現象,這說明當時工匠已可熟練掌握成型工藝。從火燒所留下的小墊餅痕處看,淺灰色胎細膩緻密,胎體顆粒均勻純淨,沒有當時其他窯燒制瓷胎上多見的雜色和粗大顆粒,也沒有窯裂[7]、斷裂和起泡[8]現象,說明瓷土原料的開採、搗碎、淘洗都很精細。生產釉色上好的青瓷需在燒制後期控制窯內的還原氣氛,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鐵(Fe2O3)還原為氧化亞鐵(FeO),賦予瓷器以青綠顏色。假若工匠技術不全面,火候掌握不當,還原氣氛控制不好,或者煙塵污染釉面,釉面就將出現雜色,失去當然的美感效果。法門寺出土的青綠釉秘色瓷就是在微妙的還原焰中燒成的,燒造時窯內氣氛顯然掌握得恰到好處,這不能不說是越窯這項獨有的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體現。

  法門寺發掘的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面一樣清澈碧綠的青瓷秘色釉面,不能不使人為之讚嘆、震驚。人們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詩人陸龜蒙專門為秘瓷唱的那首讚美詩《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9]。」由此可以想見,在青綠釉秘色瓷燒制的當年,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多麼的高。

  這些越窯秘色瓷的出現,還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於考古界和工藝陶瓷界之間不同程序的爭議。以往有關秘色瓷的討論,僅限於文獻資料,而文獻資料的記載又眾說不一,使得研究的證據不足。而現在這大量的秘色瓷出現,並配合《物帳》碑文字所記載,可謂名實相副,使得這一問題終於真相大白於天下。結合以前的考古發現,可以做出判斷,秘色瓷的始燒年代只能在唐朝,或者更確切一些,可說是在晚唐。我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高呼一聲,法門寺使中國瓷器史顯出了它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注釋:

  [1]越窯: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場和青瓷系統。中心窯址在今浙江餘姚上林湖附近,旁及紹興、上虞、餘姚、寧波、諸暨、鎮海等地的青瓷窯,這一帶唐時屬越州,故名。越窯青瓷胎質堅硬,釉色瑩潤,純淨如翠,裝飾上多為刻花和印花,紋樣活潑優美,富有濃郁的詩歌情趣。曾大量出口,在亞、非、歐各地均有遺物發現。五代時設官監造越窯青瓷,專供宮廷使用。北宋以後,越窯逐漸衰落。

  [2]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是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地。窯址在今陝西銅川市黃堡鎮附近,宋屬耀州,故名。唐時該窯多燒造白、黑釉瓷,北宋開始燒造青瓷,北宋末為盛期。耀州青瓷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淨,有的青如橄欖,有的稍綠,也有的為微微閃黃,花紋多為自由流暢的刻畫花和結構嚴謹豐滿的印花,形成一個與越窯風格有別的北方青瓷窯系。金、元以後,胎釉較粗厚,花紋簡化,品質已大不如前。

  [3]白瓷: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4]青瓷;我國著名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

  [5]龍泉:即龍泉窯,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浙江龍泉市,故名。相傳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場,生一所燒的窯稱「琉田窯」,又名「哥窯」;生二所燒的窯稱「龍泉窯」,又名「弟窯」。龍泉窯的特點是胎薄如紙,釉色以翠青、梅子青和粉青最佳,瑩潤清澈,色澤柔和,似玉一般。裝飾有堆塑與貼花,別具一格。南宋時達到盛期,形成繼越窯之後的一個新的青瓷窯系。元代時龍泉青瓷大量運銷海外,明代繼續燒造,清中期逐漸衰落。

  [6]圓明園:在今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為環繞福海之圓明、萬春、長春三園之總稱。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完成,嘉慶、道光、咸豐各代屢有修建,樓閣亭台無數,文物珍寶收藏豐富,被稱為「萬園之園」。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寶,並縱火焚園,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遭徹底破壞,現僅存部分建築殘跡。

  [7]窯裂:瓷器出窯時坯體帶有裂痕的現象。形成原因有二,一是配料不當;二是在燒窯時,溜火(小火)時間過短即轉入高溫,殘留在坯體中的水分因急遽化成蒸氣,引起膨脹而破裂。

  [8]起泡:宋以前瓷器往往有器體凸起氣泡的現象。這是瓷器成型前煉泥不細緻,泥中有氣泡所致。

  [9]嵇中散,即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223~262年),三國魏譙郡人,為魏宗室婿,曾任中散大夫,後遭鍾會誣陷,被司馬昭所殺。斗遺杯,指的是鬥茶、斗茗。鬥茶為唐、宋時風尚之一,飲茶者相互評比優劣,其項目如茶葉、茶具、茶水等,包羅萬象,各有標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