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珍又至

2024-10-06 05:14:49 作者: 商成勇、岳南

  在前室所有珍貴文物一一按嚴格的考古程序清理出地宮後,考古隊員們又發現,在緊接前室的最後面,又赫然出現一道石門。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通過精密測量,由考古隊員金憲鏞執筆,記錄如下:

  門高0.8米,寬0.69米,結構與隧道門大致相同。門檻系整塊石條,長1.42米,高0.3米,寬0.34米;鑿有兩個門臼窩,直徑約10厘米,窩深3~4厘米,底部墊有鐵片。

  這道門中部有門環,環上掛一鐵鎖,鐵鎖已經朽壞。兩扇門上分別浮雕出一位天王和力士,施以彩繪。東邊一扇門上是手執巨斧的大力士,可惜由於時代久遠,身彩大部分脫落,僅餘頭部。西邊一扇門上是右手握劍、左手托塔的天王,腳下踩一小鬼,形象逼真傳神。

  打開這兩扇石門,金憲鏞又在考古現場記錄簿上記道:門框石厚約0.33米,門楣石橫架於門框石之上,長1.2~1.5米,高0.2米,厚0.35米。門楣石之上又立放著一塊石板,石板頂部高於其前後的頂蓋石。兩扇門各高0.89米,寬0.42~0.44米,厚約0.1米。

  法門寺地宮第三道石門

  室內又是一個珍寶世界。考古學家韓偉當場定名它為中室。

  隊員們自然為眼前的發現而激動不已,他們發現這中室室內結構與前室大致相同。由於此室居內,所以,大自然的破壞相對小一些。

  最令考古隊員們吃驚的是,就在這中室的中間位置,豎立著一尊白如瑩雪的漢白玉四棱塔狀雕刻物。將它與前室中的四鋪菩薩彩繪阿育王塔一對比,顯然製作得更加精美細膩,體態也大得多。在它的前面正中位置,有一鎏金銅熏爐。漢白玉靈帳架在四棱形塔的上面,靈帳上披有三領金袈裟,與地宮前室武則天的金袈裟質地沒有多大區別,件件金光閃閃,使人嘆為觀止。金袈裟邊上,放有一雙光彩照人的金鞋。

  法門寺地宮中室文物分布圖

  金憲鏞、王保平等做過記錄後,十名經過精心挑選的身板結實的民工,手把手肩摩肩,齊心協力將漢白玉石靈帳抬出地宮。考古隊員們進一步往裡,這時,他們又發現一個奇蹟:在漢白玉石靈帳後的正中靠北壁處,放有一大型銀風爐。韓偉一口咬定,這風爐為壼門[1]圈足座銀風爐,系鈑金成型,分作爐蓋和爐身兩部分。爐蓋沿下折,形成三層漸收的稜台。蓋面呈半球形,上半部鏤空,模衝出兩層蓮瓣,蓋頂以三層銀片做成的仰覆蓮瓣承托鏤空的寶珠形蓮蕾。爐身斂口,深腹,平底。口沿亦為三層漸收的稜台,每層稜台的外緣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為內外兩層相鉚合。內層分作六塊,與爐底鉚接;外層即為圈足座,其腹部以下部分鏤空六個壼門,底部與外折的足沿相接。爐底除與內層腹壁鉚接外,其下焊有用作承托的十字形銅片。爐身兩側口沿下各鉚接一個提耳,爐身通體鉚釘之端均飾以小銀花,花體部分已脫落。爐蓋上面貼一墨書籤封,猶可見到字跡「大銀香爐臣楊復恭」。這一簽封顯然系當時專擅朝政的宦官楊復恭所寫。在他看來,事佛奉佛即與這千古法門寺的名聲一樣齊名。經測量,此爐通高56厘米,蓋高31.3厘米,蓋沿外徑23.2厘米,爐正身高25.2厘米,口徑20.7厘米,腹深16.5厘米,足沿外徑34.6厘米,重3920克。這具風爐無論是從製作的精細程度,還是從體態的魁偉上來講,均是不太多見的,文物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地宮出土的壼門高圈足座銀風爐

  在這具風爐的正前方,有三具金銀棱檀香圓盒形木箱,高約13厘米,直徑為40厘米。打開箱子,其中兩個箱子裡面裝著一模一樣的鎏金雙鳳紋銀棺。這兩個銀棺均系鈑金成型,紋飾鎏金。棺蓋為半弧形,前部鏨[2]飾蓮台形華蓋,其下有花結形綬帶[3];中部以橫列如意雲頭為欄界,其內鏨雙鳳銜綬帶;內壁兩端焊有凸稜台,剛好與棺體扣合。棺體前檔寬高,鏨一假門,門扇上鏨飾出鐵鎖和三排金釘;門上部有梯形楣額,下部飾以流雲,兩側各侍立一腳踏蓮花的菩薩。棺體兩側的前部,各鏨一金剛力士,後檔鏨出兩隻蹲獅。棺座與棺體焊接,中空,四側壁均鏨飾出火焰形壼門。通高7.2厘米,棺蓋長10.2厘米,寬4.5厘米,棺體長8.2厘米、寬3.8~4.8厘米,棺座高1.65厘米、長9.7厘米、寬5~6.5厘米,每一棺重248.5克。

  地宮出土的五瓣葵口圓足秘色瓷碗

  在另一具檀香木箱內,滿裝著世間罕見的唐代最有名的宮廷瓷器——秘色瓷[4]。有碗、有盤、有碟,共計十五件,正是《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中所指明的。在箱裡,還有一秘瓷八棱淨水瓶。這淨水瓶,不由人想起《西遊記》中觀音菩薩手持的那個專收妖孽、普度眾生的淨水瓶。這淨水瓶小直口,圓唇,細長頸,淺圈足。頸底部飾三周弦紋,肩腹部有八條豎向凸棱。通體青綠色釉,釉層薄而均勻,瓶口內壁開細碎冰裂紋[5]。高21.5厘米,口徑2.2厘米,肩徑11厘米,足徑8厘米。箱中的秘瓷碗,共五件,都為侈口。其中三件為平折沿,尖唇,腹壁斜收,平底內凹,胎較厚,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層均勻,光潔瑩潤。碗外壁留有仕女圖包裝紙的痕跡,底外壁有一周燒痕,高6.8厘米,口徑22.4厘米,沿寬10厘米,底徑9.5厘米。另兩件則是一對,口沿五曲,腹壁斜收,曲口以下有凸棱,平底、圈足,胎較前邊三件薄一些,通體均施青灰色釉,均勻凝潤,外壁也留有仕女圖包裝紙的印痕,高9.4厘米,口徑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徑9.9厘米。

  地宮出土的八棱秘色瓷淨水瓶

  再往外取,發現六件秘色瓷盤。這六件分三雙,有敞口的,有侈口的,有口沿呈五曲花瓣形的,有折沿五曲的,有通體施青黃色釉的,有通體施青灰色釉的,釉色都均勻凝潤,細膩可人。還有一點相同,就是六件瓷盤底部外壁都有火燒的痕跡。

  自箱中最後取出的是兩件平脫[6]銀扣秘瓷碗,亦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除秘色瓷器外,還同時出土了兩件白瓷碗和一件白瓷瓶。

  注釋:

  [1]壼門:隋、唐時期盛行的裝飾性拱門。常見於宮殿階基、佛道靈帳、須彌座等的束腰,亦可延伸應用在家具、器物的台座上,以雕刻或貼絡手法製成,門內多雕有人物故事、吉祥花草等圖案。

  [2]鏨:金屬細工傳統技法。即運用小鑿在金屬坯件表面,垂鑿出各式花紋圖案或文字。

  [3]綬帶:古代的一種佩飾。用四彩(四種顏色)或一彩的絲條(絲織窄帶)編成,長一丈到兩丈余,狀似帶片。

  [4]秘色瓷:簡稱秘瓷,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因其專供皇室使用,秘不示人,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

  [5]冰裂紋:亦稱開片。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形成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製作上可分為填充型和覆蓋型。

  [6]平脫:古代裝飾工藝的一種,用金、銀箔片鏤刻成各種圖案,膠黏在器胎上,髹漆後細加研磨,使花紋脫露,器物表面依舊平齊。這兩隻碗,碗口和圈足包鑲著銀扣(即口沿塗銀一圈),碗外壁為胎面,上面有慢輪切削出的弦紋,然後塗抹黑漆,漆上平脫金銀箔鏤刻的花鳥團花紋樣,以散點形式裝飾在碗的外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