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則天的繡裙
2024-10-06 05:14:04
作者: 商成勇、岳南
以下的工作是清整錢幣、絲綢,還有白玉寶塔後兩側角落的彩繪金毛雙獅。彩繪金毛雙獅,是韓偉這位比較精通唐代文物的中年考古工作者給起的名字。這對獅,呈後蹲姿態,為漢白玉圓石雕成,闊口大張,鬃毛鬈曲,呈決鬥姿態,銅鈴般的巨目虎視眈眈直逼前方,通體施黃、綠、黑三彩,高為59.3厘米。它們非常像護衛阿育王塔的神獸,給人以英武狂野的感覺。
法門寺地宮,門兩邊是彩色雙獅,獅前面是《志文》碑和《物帳》碑
考古人員在地宮中發現絲織品
錢幣清理完後,開始給絲織品編號、計數、度量等等。聰明的考古隊員們,此時想到了按圖索驥,《物帳》碑不是記載著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奉給佛祖的各類絲織品,數量多達七百多件嗎?
堆積碼放得形似兩座小山的紡織物,由於地宮封閉條件和年代太久的限制,許多已碳化朽敗,僅存殘跡,絲綢織物也表層粉化。嚴重一點的,已成了灰燼和結成塊狀。只有堆積疊壓在底部的絲綢,色彩花紋保存完好,艷麗如初。考古隊員根據《物帳》所言:「惠安皇太后及昭儀、晉國夫人衣計七副,紅羅裙衣二副,各五事,夾纈[1]下蓋二副,各三事,已上惠安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昭儀施。衣三副八事,晉國夫人施。」大家推測著哪一件為武則天的施裙。他們發現,「唐代是我國絲綢織物工藝發展的繁榮時期」這一結論,在眼前得到了充分證實。眼前的絲織品囊括了唐代絲織工藝的所有品類,經石興邦等人初步判定,有綾、羅、絹、錦、繡、印花貼金[2]、描金[3]、捻金[4]、織金[5]等。
地宮中絳紅羅地蹙金半臂,為捧真身菩薩而做
人們驚奇的是,武則天竟然也是一位篤信佛事的大居士。
武則天的繡裙是武則天崇信佛祖,並以佛法淨心修身治國理政的物證之一。法門寺的武則天繡裙是她在世時獻給佛祖的供物。除此之外,包括那尊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均是來自慶山寺的產物。慶山寺在八百里秦川的東頭,法門寺在西頭,這兩寺想當年互為輝映,同為武則天朝大事修築的皇家寺院。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注釋:
[1]夾纈:一種鏤空型版雙面防染印花技術。將繒帛緊夾於兩塊相同尺寸、花紋的鏤空型版之間,於鏤空處塗刷或注入色漿,解開型版花紋即現。如塗刷防白漿,則經乾燥染色後,搓去白漿就能製得色底白花織物。
[2]印花貼金:利用花版將有色膠粘劑漏印到織物上,趁色膠未乾,貼金箔加以砑光壓實。待色膠全乾後,輕敲圖案邊緣,將未附著之金箔抖掉,即成印花貼金錦。
[3]描金:又稱勾金。利用花版將色漿漏印到織物上,形成圖案之後再以金泥進行勾邊或繪紋。
[4]捻金:又稱撚金、拈金。將金箔黏合在紙上切成0.5毫米左右的細條狀(扁金線),然後包纏在棉紗、絲線外(圓金線),以之作為緯線織成錦帛。
[5]織金:即織金錦,又稱納石失。一般指以扁金線或圓金線為紋緯的錦緞。
[6]百索:又稱長命縷、長命索。舊俗端午節時,為了避邪,以五彩絲線編結成各種形狀的帶子,系在手臂上。唐代故事,宮中常於端午日以所結長命縷賜諸臣。
[7]紋縠:應作縠紋。古稱以強拈絲織成的平紋絲織品為縠,即縐紗,其質地輕薄纖細透亮,表面有如雲霧般的凹凸皺紋。
[8]蹙金:即蹙金繡。一種先用捻金線在織物表面盤成圖案,然後再用其他絲線將之固定的刺繡針法,以顯示「高花」的技巧。
[9]幞頭:又作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軟巾。巾裹在東漢時已流行,魏晉之後成為男子主要首服。北周武帝時做了改進,將巾帛四角製成帶狀,通常以二帶系腦後垂之,似兩條飄帶,另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又名折上巾、四腳、軟裹。隋時以桐木為骨子,使頂高起,稱為軍容頭。唐時將材料改為黑紗羅,貴賤通用,皇帝硬腳上曲,人臣下垂,宮中女官及女樂亦用之,形式各異。五代以後,兩腳漸變平直。宋代以藤織草巾做里,用紗做表,再塗上漆,叫作幞頭帽子,可據其式樣區分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