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七帝地宮迎佛骨
2024-10-06 05:13:58
作者: 商成勇、岳南
貞觀末年,由於廢立太子和遼東征戰失敗,唐太宗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為了治病健身,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開始服食丹藥,當他連續服食了一兩年的「國產」丹藥仍不見效後,這位垂垂老矣的皇帝便希望能得到國外具有奇特療效的神藥加以治療。皇帝的這種幻想康復長壽的急切心理,被一個叫作王玄策的大臣窺到,這個專靠迎合皇帝心理起家的王玄策,不失時機地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向唐太宗進獻了一名大唐與中天竺戰爭中俘虜來的「胡僧」那羅邇娑婆寐。此僧「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宣稱能配製金石秘劑。這個明顯的謊言竟打動了唐太宗,於是龍心大悅,命該僧人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藥,又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幫群臣協助製作。
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春天,經過近一年的煉製,由這位「胡僧」主持煉製的丹藥出爐,兵部尚書崔敦禮為邀頭功,趕緊捧送入宮。正在病中呻吟的唐太宗李世民見到期盼已久的仙丹神藥送至床前,頗為激動,在感念「胡僧」忠心侍君的同時,很快將藥服下。
然而,這聰明一世的李世民萬萬沒有想到,他吞食的長生不老藥竟成了送他入地獄的催命鬼。原本衰朽不堪的身體頓覺不適,病情迅速惡化,不到兩個月,便「暴疾」而死,享年五十二歲。
唐太宗一生都很會利用佛教為自己的統治服務,他本人的性命及大唐帝國日漸興盛的事業,都曾得到過佛門弟子的不少幫助和維護,想不到最後竟死於佛門弟子之手。這一殘酷的現實,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唐太宗魂歸西天,太子李治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高宗。
早在高宗皇帝為太子時,就對西天取經的曠世名僧玄奘十分敬重,並曾著文對玄奘的人生經歷和功業表達了稱頌讚美之情。
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登基不久的唐高宗在京師長安的慈恩寺西院造起大雁塔,用以保存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教經典。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召令玄奘與尚藥奉御呂才辯論佛法。
顯慶元年(656年),應玄奘法師之奏請,唐高宗欣然撰寫了《慈恩寺》碑,並親臨安福門,觀看玄奘迎接御賜碑文的盛大儀式。奉迎隊伍以天竺法儀幢幡為先導,車騎千餘乘,浩浩蕩蕩,前後延至三十餘里,長安城百姓、官宦紛紛前來觀望,人數多達百萬以上。
玄奘回歸圖。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西行取經後返抵唐土西安,出現了「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的歡迎場面。未久,唐太宗李世民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被婉拒,後玄奘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直到辭世未改其志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病亡。唐高宗用金棺銀槨藏其骨灰,在長安周圍五百里內,有一百多萬人前來送葬,三萬多人結廬於墓旁守教安靈。而此時的高宗更是哀慟感傷,喟嘆:「朕失國寶!」痛感「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何異於苦海方闊,舟楫遽沉;暗室猶昏,燈炬斯掩」。由此可見這位高宗皇帝對佛法的看重。
《大唐西域記》書影
就在曠世高僧玄奘仙逝的前五年,即顯慶四年(659年)九月,高宗便和法門寺聯繫在一起,並開創了開啟地宮、迎佛骨到皇宮供奉的先河。這便是後來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志文》碑所載的「高宗延之於洛邑」的事件。
根據《法苑珠林·敬塔篇》記載,事件的具體經過如下:
顯慶四年九月,以破譯咒術聞名的山僧智琮、弘靜應召入朝,拜見高宗。在談話中,兩僧提到了法門寺,說法門寺年代久遠,聲名漸長,需要好好地弘揚和愛護。並提請皇帝:「古老傳雲,三十年一度(佛骨)出,前貞觀初年已曾出現,大有感應,今期已滿,請更出之。」結果獲得批准。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
(高宗)即給錢五千貫,絹五千匹,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
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厲專注,曾無異想。
這段記載不難讀懂,無非是說王長信等人受皇帝之命來法門寺迎請佛骨。有些讓人感到驚異的是,僧人智琮竟把燒香的炭火放在手臂上,以示對佛的敬重和崇拜。而這種崇拜和虔誠,終於引發了一段神秘得近似荒唐的事件。
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桁桷(屋樑),合成帳蓋。
琮大喜,踴躍欲召僧看,乃睹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
須臾既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
中使王長信等同睹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瀾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內,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耀入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鑿。
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人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
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睹光。寺東雲龍坊人,敕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丹赤如晝……
以上記載了智琮等僧眾和部分官僚打開地宮,並找到佛骨舍利的故事。因為舍利既出,所以整個天空大地祥兆瑞景就爭相出現。需要指出的是,自從佛入東土甚至在佛未入東土而自身處於生滅之時,關於天空大地出現瑞兆的記載,就見於後人撰寫的史籍中,儘管這瑞兆各異,但相差總是不大。唯關於對大唐王朝與法門寺發生聯繫的一系列記載,除了這些之外,總是在短短的文章中夾雜著一個或幾個頗為幽默、令人發笑的故事。你看在這次挖掘地宮找到舍利後,大家都看到了,唯一個人看不到,他便在懊惱羞愧中自拔頭髮,苦心邀請[1]。但當有人將舍利放到他的手掌之上時,他雖感覺到其物的重量,可惜仍視而不見其真面貌。
據此可以推論,這個人肯定不是僧人而是由朝廷派來的差役。因為僧人是不留頭髮的,既然沒有頭髮,就不存在拔的問題。就當時的情形而言,一般普通老百姓沒有資格進入地宮,所以斷定他是由朝廷派來的。
接著往下看:
至顯慶五年春,三月[2],下敕請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敕以舍利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
皇后舍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
這段記載是說唐高宗在得知法門寺佛骨舍利被挖出後,即下令運到東都洛陽的皇宮中供奉起來。所謂的「內」即大內皇宮。早在東晉時代,宮廷之內就建立了舉行法事活動的地方,晉時稱精舍,隋之後稱內道場。隋煬帝時曾有在內道場匯集佛道經典編撰目錄,至唐代已大規模地發展了內道場制度,而其全盛時期則是在中、晚唐以後。
唐高宗首次詔令將佛骨舍利迎入東都洛陽內道場供養,自然引起朝廷上下的震動,幾乎所有的皇親國戚、臣僚妃嬪都紛紛出資捐物,前來施捨供奉,京城內外一片歡騰的景象。
佛骨舍利在皇宮歷經三年的奉迎、禮拜,終於在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送還法門寺。這年的二月十五日,由京師派來的諸僧與臣僚,會同法門寺僧眾打開了塔下的地宮,將佛骨藏於其中。
就在佛骨送還的時候,唐高宗賜絹一千五百匹,詔令惠恭、意方等禪師辦理法門寺重修事宜,以示皇恩浩蕩和皇帝本人對佛的崇敬之情。
當佛骨入地宮後,惠恭等僧人便四處徵集材料和能工巧匠,開始了「不日不夜,載營載葺,莊嚴輪奐,制置殊麗。危檻對植,曲房分起,欒櫨斗拱,枕而盤郁」的大修復。法門寺在這次重修中,更加輝煌壯麗,氣勢非凡,並具有了典型的皇家寺院氣魄和格局——這時的法門寺已形成了二十四院[3]並存的浩大規模……
繼唐高宗之後,大唐歷史上先後有武則天、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到法門寺迎奉過佛骨,《志文》碑同時記載了中宗、代宗、僖宗三代到法門寺送佛骨或下詔修復的事件,當然也有武宗滅佛的事件。《志文》碑的發現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大唐歷史,同時也揭示了地宮的一段波折歲月。
——發掘仍在繼續。考古人員覺得先不要跟這浩瀚歷史的是是非非糾纏,一切都讓這地宮中的瑰寶說話吧,因為它們才是最具歷史真實性的。
注釋:
[1]據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此人甚至「哀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咎責」,反應十分激烈。
[2]《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與《法苑珠林·敬塔篇》皆作三月,然而唐·張彧《大唐聖朝無憂王寺大聖真身寶塔碑銘》記載:「至顯慶五年……以其年二月八□□□□□□□□□奉迎護舍利。」兩者時間有異。
[3]二十四院:即瑰琳宮二十四院。位於真身寶塔後大殿北側,東西對稱分布。自唐確立後,歷五代、宋、金仍有案可稽,只是隨著時代變易及宗派興替,在內容上有些損益。至明代,二十四院已不能維持,徒具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