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殘照同治帝
2024-10-06 05:10:17
作者: 岳南
咸豐帝熱河駕崩後,由他當時唯一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載淳繼承大位,年號同治,第二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即位後,尊封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封自己的生母、貴妃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由於慈安居於東宮,慈禧居西宮,歷史上又將其稱為東太后、西太后。
縱觀中國的歷史,什麼事情一旦到了近代,就變得怪異起來,並且怪異得令人難以想像。這位六歲的同治皇帝剛登基,一道由臣僚們代寫的諭旨就降下來:「朕奉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懿旨,現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蒙裁決,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遵行。惟繕擬諭旨,仍應作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欽遵慈訓。」
咸豐在駕崩前的彌留之際,就意識到在他死後,這兩個已是皇后和貴妃身份的女人,尤其是葉赫那拉氏,可能會鬧出違背祖制的事情來。為了遏制這兩個女人干預朝政,咸豐特別在遺詔中宣布,由肅順等八大臣顧命,以輔佐年幼的皇帝。但令這位先皇出乎意料的是,看上去頗有些自命不凡的肅順等八大臣,在權力的爭奪中,竟一夜間被兩個女人擊垮,朝中的大權最終還是落入了東、西二宮之手。自此,大清的朝堂上,兩宮皇太后開始了以皇帝的名義行使職權的「垂簾聽政」[1]。同治本人也開始了永無休止的作為傀儡皇帝的政治生涯。
按照清朝祖制,歷代皇帝都是登基後即選陵址、建陵寢,同治登基自然不能例外。但令人費解的怪異事情又出現了,同治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兩宮太后卻一直不開口提修建陵寢一事。太后沒有恩准,作為傀儡皇帝的同治自然不敢吭聲,這樣一直拖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問題來了。就在這年的十一月初,同治染上了梅毒並出現晚期症狀。這一病症的來源,表面上看是同治本人的不甚檢點所引發,但實際上卻與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有極大的瓜葛。由於這兩個女人把持朝政,一天天長大的同治不但整日無事可做,反而經常受到生母慈禧的責罵和體罰,心中不免生發出一種悲憤和鬱悶之情。正是在這種心境的折磨下,痛苦難耐的同治決定把注意力轉到九重深宮以外。當然,促使他這樣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和皇后欲愛不能,欲罷不休的精神折磨。
儘管同治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自幼卻跟隨慈安長大,就個人感情而言,他跟慈安的感情要比生母慈禧深厚得多。當同治十一年(1872年)籌備皇帝大婚時,兩宮太后在選擇皇后的問題上爭執不下,各懷心思,並均有自己心中的人選。慈禧所選定的皇后年僅十四歲,是刑部江西司員外郎鳳秀之女。鳳秀姓富察氏,滿洲正黃旗人,不但是八旗世家的名門,而且是滿洲「八大貴族」之一。乾隆的孝賢純皇后即出於富察氏一門,其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將相輩出,顯赫非凡,到了道光、咸豐兩朝,家世豪氣猶在,雄風不減。出身如此豪門望族的鳳秀之女,自然擁有做皇后的資格。稍欠不足的是,此女年齡幼小,閱歷尚淺,又性情嬌憨,缺乏作為皇后統攝六宮的威儀,將來必易受制於人。而慈禧看中的,恰是這個年齡和性格缺陷。因為按清朝祖制,皇帝大婚後就要親政,任何人不得違背,如果在為皇帝擇後的問題上不動心機,對極想攬權的慈禧是極為不利的。
但慈安的想法卻與慈禧正相反,同治即位之初,她就無意垂簾,實乃慈禧把她抬上此座以裝點門面。如今同治大婚在即,親政即始,她力主慈禧同自己一同並肩歸退,好讓皇帝出面做主,干一番振興王朝的事業。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她選中了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崇綺乃蒙古正藍旗人,同治四年(1865年)的一甲一名狀元,官拜翰林院修撰,人品頗佳,才學更是「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獲授修撰者,止崇綺一人,士論榮之」。此女在這個書香門第的薰陶及崇綺本人的精心栽培下,端莊穩重,詩書嫻熟,頗具大家閨秀風範。如此德才兼備之奇女,正是統攝六宮的最佳人選。稍缺憾的是比同治長兩歲。為慎重起見,慈安為此專門向同治做了婉轉的探詢。同治的回答是,若自己大婚之後,兩宮太后歸政,以自己尚小的年齡和繁雜的事務論,非得有一位識大體、顧大局,又能通曉文墨的皇后予以協助。於是母子二人算是不謀而合了。
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像
擇後的日子到了,近族的福晉、命婦,紛紛奉召入宮,襄助立後大典。御花園[2]欽安殿正中並列著兩把椅子,上面端坐著兩宮太后,東面另設一椅,為同治之位。御案上放置一柄鑲玉如意[3],一雙紅緞彩繡荷包[4],另外一隻銀盤內則放著十支彩頭簽,同治的皇后就從這十支彩頭簽中選出。
在慈禧看來,自己的兒子大婚,當然由自己做主,並坐在側的慈安只不過是個擺設,來此湊個熱鬧罷了。於是她胸有成竹但還裝出謙讓的口氣,詢問慈安所屬之意。因慈安早與同治達成默契,當仁不讓地直抒胸臆道:「皇后母儀天下,總是以年長老成者為宜。」慈禧一聽,覺得有些不妙,速派人傳恭親王奕訢前來商酌,希冀以兩人之力抗衡慈安,使其改變主意,成就自己的選擇。誰知這奕訢到來之後,亦同意慈安的看法。慈禧弄巧成拙,有苦難言,心中頓時冷了半截,只好將希望的賭注押在兒子的身上,並暗示同治,清朝自康熙朝至今尚未出過蒙古皇后,萬不可破二百年之規制。同治聽後,心中立刻狂跳起來,不知如何是好,遂把眼光注視到慈安的臉上,意在探詢自己該如何處理。慈安端坐在椅子上,姿態安然地投來鼓勵的目光。在這極其關鍵的時刻,同治雖然懷著對慈禧的恐懼之感,但還是毅然將手中那柄象徵著權力與愛情的鑲玉如意遞給了阿魯特氏。
當端莊秀麗的阿魯特氏懷著萬分感激的嬌羞之態接過如意後,慈禧竟當場傻了。在一陣短暫的目瞪口呆之後,慈禧情不自禁地憤然而起,全身血氣翻騰,滿臉漲得通紅,額角的青筋驟然暴起,眼含既惱又恨的凶光,衝著慈安、奕訢、同治、阿魯特氏橫掃了一遍,嘴唇哆嗦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場選擇皇后之爭,在不祥的氣氛中草草收場。其最終的結局是,慈安推薦的阿魯特氏正式成為皇后,慈禧相中的鳳秀之女富察氏為慧妃。慈安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次暫時的勝利,為她自己也為帝後二人日後的悲劇命運投下了陰影。
大婚後,皇后阿魯特氏通情達理,溫文爾雅,頗見宮中懿德和才幹。她不斷婉言相勸同治用心讀書,以備古代聖明帝王之資。同治雖稚氣未脫,頑劣無度,但對她的勸說卻很在意,對其人品和才華亦很敬重,帝後自是相處甚歡。可惜的是好景不長,慈禧為出當初胸中的惡氣,決定對帝後首先實施報復。在幾次對帝後進行苛刻的指責後,終於以各種名目為由,嚴命中斷帝後之間的接觸。並言,如同治需要妃嬪侍候,就到她當初相中的慧妃那裡去。此時,同治雖年齡尚淺,但帝王之尊的剛愎之性漸已形成,在極度的憤懣中,索性由養心殿搬至乾清宮西暖閣去獨居,后妃概不往來。這個做法,明顯是向親生母親慈禧皇太后發出了無聲的抗爭宣言。
正值精力旺盛、青春勃發的同治,在剛嘗知男女之事又被迫遠離了后妃之後,自是饑渴難耐,痛苦不堪。這種饑渴、痛苦加上平時積悶在心中的憂鬱之情,就促使他想盡辦法藉助他途找到一個開心的地方進行宣洩。於是,他盯上了宮外的花花世界。他瞞著兩位太后,帶上幾名小太監,全部換上藍布長衫,百姓打扮,偷偷出宮遊逛。因是私自出宮,最怕碰見朝廷的王公大臣,因而,凡是規模龐大、豪華奢侈的娛樂場所、大店鋪、大飯館均不敢去,只得光顧天橋夜市場、韓家潭妓院,以及冷僻街道的茶館和酒樓。也就是在這一次次下館子、登茶樓、逛妓院中,同治染上了梅毒,並由此一病不起。
正在同治躺在病榻上與死神抗爭時,他心愛的皇后聞訊偷偷跑來探視。帝後相見,皆為慈禧的專橫傷心落淚不止。這時同治尚不知自己行將歸天,拉著皇后的手安慰道:「暫且忍耐些時光,將來總有出頭之日……」同治的這番話以及皇后到來的消息,很快被慈禧暗中安插的太監報告了慈禧。慈禧聞知,立即趕到同治的內宮,指著皇后破口大罵:「好一個狐狸精子,又來勾引皇帝做甚?」皇后忍無可忍,大著膽子回敬道:「我是乘鳳輦從大清門迎娶進宮的,天下皆知,聖上御體欠安我來探視,到底犯了何罪?」此言一出,大禍從天而降。秀女出身的慈禧,認為這是皇后有意譏諷自己。一個年紀輕輕的皇后,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這還了得?慈禧頓時火撞頭頂,嘴唇發抖,全身亂顫。盛怒之下她已失去理智,顧不得太后的尊嚴,竟以民間潑婦的慣用辦法,衝上前來,一把抓住皇后的頭髮,連撕帶抓動起武來。邊打邊大聲呼喊太監:「快,快拿棍杖伺候!」幾個太監聞言,即執棍杖入內室,將披頭散髮、哭喊不止的皇后按倒在地,或真或假地一頓亂打……躺在病榻上的同治先是被眼前的場景驚得目瞪口呆,接著看到滿地亂滾、哭叫連天的皇后遭此荼毒,不禁心如刀絞,淚如泉湧。他掙扎著坐起來沖正在揮舞棍杖的太監大聲喊道:「住手,快住手!」話剛說完,一口紫紅色的鮮血噴迸而出,接著身子往後一仰,昏死過去。
慈禧見兒子口吐鮮血,人事不知,覺得非同小可,連忙讓太監趕快扔掉棍杖去請御醫。太監們呼啦啦奔出宮外,皇后從地上爬起來,見同治已昏死過去,不禁大慟,跪爬著來到御榻前號啕大哭。紅了眼的慈禧又急又怒,照准皇后的頭部、腰部、臀部猛踹三腳,然後又抓住頭髮呼喊太監將其拖了出去。
御醫趕到,同治一直昏迷不醒,儘管慈禧強制御醫開了處方,並讓太監給同治灌了一劑猛藥,但終無回天之力。同治的病日趨惡化,沒等他再睜開眼看一看這個世界,便撒手人寰。這一日是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年僅十九歲。
同治駕崩後,由於無嗣繼位,便由慈禧做主,將慈禧胞妹的兒子、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僅三歲半的載湉接入宮中,並很快讓其繼承大位,年號光緒,第二年(1875年)改元光緒元年。
光緒繼位後,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因慈禧的專橫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後處境維艱,前程渺茫,遂於同治去世之後的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宮中吞金自殺,卒年二十二歲。皇后自殺,舉朝皆驚,無不為之扼腕痛惜。
帝後先後崩亡,理應儘快歸葬,但由於慈禧專權,直到此時同治的陵寢尚未建造,帝後的梓宮只好移奉隆福寺暫安。
由於此前的咸豐帝已葬於東陵,按照清廷祖制,作為兒子的同治理應葬於西陵。但這時權柄在握的慈禧卻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規制,反而大行逆道,斷然決定在東陵的雙山峪為同治建陵。
光緒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陵開始在雙山峪動工興建,到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僅用了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在整個清東陵的皇帝陵寢中,這座陵寢不僅建造時間最短,就其整體規格和質量而言,也是最為低下和次劣的。清東陵五座皇帝陵寢中的最後一座陵寢,就這樣匆匆收場了。
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後的梓宮在停放了五年之後,被一同葬入東陵界內的惠陵地宮。就在這次葬禮中,吏部主事吳可讀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想起帝、後生前的不平,死後的不公,禁不住潸然淚下。返京途中,夜宿薊州,輾轉而不能寐,他挑燈取筆,疾書遺疏一份。
惠陵、惠陵妃園寢
遺疏談到慈禧不應該只給咸豐帝立嗣子,而不為同治帝立嗣子。應明確規定,如果光緒帝有了兒子,應為同治帝嗣子。更可憐皇后為皇帝殉節而死,不表彰無以安亡靈,不加封不足以安民心,應給皇后加封諡號,等等。當這份遺疏寫完後,吳可讀服毒自盡。臨終前,他於三義廟題壁絕命詩以明心志:
回頭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談愛與忠。
抔土已成黃帝鼎,前星預祝紫微宮。
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
欲識孤臣戀恩所,惠陵風雨薊門東。
和同治帝後的死亡一樣,吳可讀的自殺和尸諫,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反響甚為強烈。但慈禧將遺疏閱畢後,卻不以為意地擲在一邊,再也沒有理睬。吳可讀的一番苦心自然是付之東流。更為慘絕的是,六十多年後的1945年,同治帝後的惠陵被盜掘,皇帝的屍骨被搗毀,而完好如初,身體仍富彈性的皇后阿魯特氏,衣服被剝光,腹部被剖開。盜墓者如此慘無人道的做法,竟是為了要得到當年皇后吞於腹中的一點點黃金。上帝無眼,蒼天不公,一對生前境遇悲慘的男女,又罹此劫難,實在讓後來者欲恨不能,欲哭無淚,為人世竟有這麼多的不幸而悲天長憫!
注釋:
[1]「垂簾聽政」:自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後,養心殿成為清代皇帝的寢宮,亦是皇帝辦理日常政務及接見大臣之處。所謂「垂簾聽政」,即在養心殿御座後隔一道黃紗簾,兩宮皇太后隱於簾後聽政視事。
[2]御花園:明稱宮後苑,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舊略加改作,為紫禁城內花園之首建者。位於內廷後三宮之北,南北長90米,東西寬130米,占地12 000平方米。園內建築精巧多變化,以欽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布置;松柏翠竹相間,長年碧綠,各式花草,清代由南花園辦理,現仍有古樹一百六十餘棵,多為明代所植。此園為明清兩代帝后妃嬪們玩賞遊憩之御苑,也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處花園。清代選秀女亦曾在此舉行。現園內建築完好,長期開放。
[3]如意:器物名,梵語阿那律。頭呈靈芝形或雲形,柄微曲做手指狀,長三尺左右,用以搔癢,可如人意,故名。古時候和尚宣講佛經,也手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後來,如意漸趨縮短,長不過一二尺,只供賞玩,象徵吉祥。
[4]荷包:亦作茄包,一般用綢緞縫製,上面常見刺繡圖案,並在系帶上飾以珠玉、穗子。滿族人到山林中狩獵,身上必帶盛放乾糧的皮囊,入關後生活環境改變,皮囊逐漸演變成精緻的荷包,受貴族所喜愛,男女老幼皆可佩戴。清代在穿行裝時,必佩荷包,綴於袍外。成年男子掛在腰帶兩側,婦女掛在領襟第二紐扣上,年長者掛在腋下,少男少女佩荷包時亦可伴香串子(香木珠串)、手絹等小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