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與江南名妓

2024-10-06 05:09:52 作者: 岳南

  順治帝入主中原之後,在短暫的一生中所經歷的政治風浪和建國立業的輝煌壯舉,我們無須去做過多的介紹。這裡要敘述的,是關於他的死因和入葬的情形。順治帝的死因和入葬情形,幾百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多種說法,其中廣為流傳和可考證的是順治出家和死於天花兩種。不同的是,前一種多了幾分傳奇和浪漫,後一種則增添了幾分悲壯和無奈。具有傳奇和浪漫色彩的關於順治出家的說法,是由於一個女人。而順治與這個女人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的同時,也成為清初歷史上的三大懸案之一,久久地困惑著後世的人們。

  ——這個女人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

  關於這段頗浪漫和悲壯的故事,清史未見片言隻語,倒是眾多的野史和筆記小說做了這樣的記述:當清軍入關,攻占江南後,曾和順治的生母孝莊皇太后有曖昧關係的明朝降將洪承疇,被任命為兩江總督。這位戰場情場兩棲名將洪大帥,對江南佳麗、秦淮風流早有耳聞,只是多年鎮守中國東北和連綿不斷的戰事,使他無緣親自領略。待他一當上兩江總督,便急如星火地親自趕到位於南京的十里秦淮做實地探訪。遺憾的是,此時的十里秦淮,由於戰火連綿,烽煙不絕,已衰敗不堪,風流俱散。幾乎所有的絕色名妓都奔走他鄉,搞得洪承疇悶悶不樂。正在這時,一個姓佟的部下窺知了洪大帥的心思,趁機進言道:「小人聽說秦淮八艷中的名妓董小宛已被江南名士冒辟疆所納,現冒攜董小宛居住於邗溝之西郭綠楊村。」

  如皋水繪園中的董小宛畫像

  洪承疇畫像

  洪承疇聽罷,更是悲不自禁,長嘆一聲道:「既為人妾,奈何?只怨自己今生無此艷福罷了。」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佟氏望著主子沮喪的樣子,卻胸有成竹地說:「我看不然。冒常以財役使該地私販無賴為其賣力,此眾徒皆易犯法網,大帥尋機進村,何患無辭?等進得冒家,又何愁董小宛不肯隨大帥而來?」

  洪承疇聞罷大喜,遂密遣佟某相機行事。

  不出數日,佟某忽來到洪承疇跟前稟報,已帶董小宛來見。洪暗自大喜,卻裝出一番嗔怒的模樣,斥責佟某如此神速必是搶劫無疑。佟氏叩頭之後,大著膽子敘說原委:「適於瓜洲埠抓獲滋事私販,供其巢在綠楊村,遂言擒賊擒王,發兵直搗冒辟疆處。鄉老皆言冒公子乃一介書生,何為歹人之魁?佟對曰:本官不知冒氏如何,但知巨惡強占民女,匿居於此,奉命征剿,安得有誤?及近,卻遣人囑使冒遁避,經帶出董而宣於眾,並曰,惡人已逃,幸所劫之女安然,可攜歸復命了。冒流於此未久,村民尚不明眼前隱居美姬之由來,故不敢復言。」

  洪承疇聽罷大喜,急忙將董小宛召入來見。董小宛進來後,掩袂嬌啼,聲言誤捕之冤,央求洪大帥查明原委將其釋放。洪承疇見董小宛果然是絕色美人,強按欲望之火,走過來勸慰道:「冒辟疆與逆案之情尚未查清,怎好隨意放人?」

  「那我修書一封寄於冒公子,請他前來自辯,方可知曉案中緣由。」董小宛依然嬌哭著說。

  「本督因憐冒公子之才華,故特意囑部下讓其遠遁,否則皇命緝捕,安能庇護?你還是安心留居此地等待,本督絕不為難於你……」經洪承疇的一番假意勸說,董小宛知道再爭辯下去也是徒勞,無奈之中,只好答應暫且棲身帥府。

  洪承疇將董小宛安置于帥府內庭,名為讓其等候,實為軟禁,整日派人送些衣飾古玩以愉其情、悅其心。而董小宛亦漸漸悟出洪之用心,整日以淚洗面,不領其情。不久,洪承疇現出本相,夜召董小宛入侍。董小宛聽後涕淚滿面,誓不肯行。洪承疇強令婢媼將董小宛拖入內室,想強行其事。董小宛伏地大哭,連呼冒公子之名,堅決不從。洪承疇見勸誘不下,盛怒之中將董小宛囚於深院小閣,以待來日拿服。

  眼看過去一年有餘,洪承疇奉命北上入京,便命將董小宛一併載於後車隨行。當浩浩蕩蕩的車隊行至江淮關時,忽然有一大漢夜襲鈿車,衛兵大嘩,急忙上前緝捕,誰知大漢瞬間已無蹤無影。衛兵返回鈿車挑簾巡視,只見董小宛尚坐在車中,而洪一姬妾曉珠與董的侍女扣扣已被劫走。洪承疇聞知後大驚,嚴令衛兵刻意防範,不得有半點閃失。當車隊進入北京後,董小宛更是屢屢覓死,不肯就範。洪承疇正在憤恨交加又苦於無法應付之時,忽然有一心腹從董小宛的住處竊來冒辟疆的兩封函件。前函說的是將派一名俠客於江淮關劫車,囑董小宛見機策應。後函則告知劫持未成,現已出資賄通滿族御史參劾洪承疇強占民女,一旦天子聞奏,必治洪之重罪,彼時便令人北上護董南歸。

  洪承疇閱畢二函大驚,對其心腹說道:「冒辟疆此計甚毒!我雖不畏冒某這一介書生,但朝廷中滿人常疑漢人不忠,萬一事發,我必敗矣!如此看來,我應當機立斷,先發制人為上策!」洪承疇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於當天將董小宛妝飾一新,獻入宮廷,以卻禍固寵,表其孝忠皇上之心。

  順治得董小宛,不禁龍心大悅,當晚即召幸於內。但董小宛仍抱定求死之心,堅不從命。順治帝大怒,欲降罪於她,但又被董的艷色所迷,不忍責罰。無奈之中,喚來一嬪入伴婉勸,徐圖挽回。此人亦來自南方,共同的鄉音鄉情,很快使她和董小宛成為要好的姐妹,並知曉了董的遭遇。她畢竟在宮中日久,對官場隱私及人情世故頗多了解,勸董小宛道:「你欲報洪承疇加害之仇,非天子之勢不可。今上對你,矜寵無比,若有所求,上必聽之,如此洪氏可倒,冒公子亦可保全。你一意哭鬧尋死,皇上厭怒,必遣你回洪處,非但受制於其人之手,保不住還要搭上冒公子性命。你如此機靈聰穎,為何懵懂不明,竟與天子相抗?你若長翅飛去也可,若無翅可飛,則無比我言更好之法矣!望三思而行。」董小宛聽罷,心中豁然開朗,遂答道:「我原以為萬乘之尊,視人如草芥,無情可言。今乃知萬乘未必無情者,我深悔愧對聖上情意。」嬪聽此言,知道大事已成,忙稟告順治。順治自是喜出望外,立即以寶輿迎請董小宛,表示得此美人,誓不相負。從此,果真恩寵有加,恍若長生殿前的楊玉環與唐玄宗,愛得如醉如痴,大有連理比翼,生死同衾之勢。未過多久,董小宛被封為淑妃,為六宮粉黛第一美人。

  洪承疇送董小宛入宮原本出於無奈,並非真意。不料天子多情,倍施恩寵,董氏亦化剛為柔,居然和皇帝同床共枕,行起了魚水之歡。洪承疇聞知,心中大為不快。更令他不敢設想的是,一旦董氏將他的所作所為在皇帝面前抖摟出來,後果難以預料。想到這裡,他先是痛恨手下心腹為自己出了這般愚笨的下策,又暗悔自己竟一時糊塗,將董氏送入宮中,鑄成今日之大錯。焦急之中,洪承疇終於想出了一條借太后之手加害董小宛之計。想當年,清兵尚未入關,身為明將的洪承疇跟清兵作戰被俘,他本想以死報效大明,拒不投降。但年輕貌美的太宗莊妃,順治帝的母親,飾婢媼,攜參湯,委身與己同床共枕,最終誘使自己投降大清。而今多少年過去,如今已尊為太后的莊妃仍舊情難忘,特讓兒子頒旨以召自己進京議事為名,進而重溫舊夢,共敘離別思念之情。近日的魚水之歡,彼此的恩愛不減當年。洪承疇正是要利用這非同一般的關係,置董小宛於死地。他跟孝莊皇太后一番雲雨後,便乘機進言道:「昔睿王(多爾袞,原封睿親王)以荒於酒色,幾至國政荒墜,賴天地祖宗神靈,使之早逝殞命(死時僅三十九歲)。今皇上親政未幾,便惑溺漢姬,致廢常朝時日,老臣力勸,然皇上不聽忠諫,並欲置老臣於死地。老臣命不足惜,其如大清宗廟社稷何?今能挽上意者,唯有太后。太后縱不念老臣之心,還不念太祖太宗創業之艱難乎?」

  孝莊文皇后像

  太后聽罷,悚然動容,問皇上所寵何人。洪承疇將董小宛之事相告,只是中間隱去了自己進獻一節。太后聽後勃然大怒,立召順治,在大加訓斥後,疾令將董小宛遣送出宮。順治帝向唯母命是聽,自不敢爭辯,只好含淚遵命。於是,孝莊皇太后將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此為宮人獲罪者遣謫之所,為的是讓其寄寺學佛,斬斷情根。洪承疇的毒計終見成效。

  董小宛進居玉泉寺後,倒不顯得特別傷心。然而順治卻難割難捨,愛戀之情有增無減。每當思念若渴之時,便以狩獵為名,偷偷來到西山和董小宛約會,以敘分別之情,望念之苦。董小宛被青年皇帝的真摯情感所打動,禁不住潸然淚下,說道:「妾如弱草,得依日光,敷榮振采,自以為得。然朔風一至,萎落無蹤,我皇若許妾安葬西山,誠為萬幸。倘得轉生,願世世為奴婢侍奉萬歲。」順治聽罷,感慨萬端,抓起董小宛的玉手憑欄許誓道:「必為春一之煦,而無秋扇之捐,若不幸有變,朕視丟棄天下,真若敝屣!」

  董小宛、冒辟疆如皋故居

  冒辟疆畫像

  董小宛見當今聖上如此真情,便大著膽子假稱有表兄姓冒名襄字辟疆,現正在江南受冤案牽連遭緝捕,求皇上保全。順治聽罷,聲言冒為當今名士,當密令江南大吏全力調護,並念董之情誼,召冒辟疆來西山會晤。董小宛喜不自禁,在拜謝天恩之後,當日便設法告訴在京城的相識馮小五,讓其傳信於冒。董小宛又勸順治以社稷江山為重,不可再惹太后動怒,但順治在此戀戀不捨,並無歸宮之意。

  半月後的一天,冒辟疆果然以董小宛表兄之名來到玉泉寺。順治命著常服召見。當看到冒博學儒雅,儀表堂堂,果有名士風範時,順治大悅,遂命董小宛盛情款待。侍衛宮婢皆知董氏為天子第一寵人,不敢窺探其隱,董冒交談自是不聞不視,二人遂暢所欲言。冒辟疆告訴說:「當年俠士馮小五在江淮關劫持洪承疇車隊,本欲救卿,所幸誤劫洪之姬妾曉珠,其善解人意,真情侍己,因感天下靈秀女子何其之多。聞馮小五捎信,得此一遇,不遜鵲橋相會,平生願望足矣。聞天子待姬不薄,勿復思遁南歸,勉事君王,莫以前夫為念。」

  董小宛聽罷冒辟疆一席話,含淚良久道:「妾已皈依佛門淨土,君一席衷言,亦得解脫。吾視世界微塵,彈指間皆為當年水繪園,有何戀戀不捨?君且歸,妾自有息壤。」冒辟疆聽罷,遂合掌膜拜而出。當天夜裡,董小宛忽然失蹤。順治帝派人四處尋找,總不見形跡,順治愴然流涕,欲不復歸,便在西山常住下來。孝莊皇太后聽說兒子不願回宮,急忙派臣僚去西山催促,但都無效而歸。太后一怒之下,親赴西山,命其返宮。順治迫不得已,只好含淚返宮。

  冒辟疆山水扇面

  董小宛自西山失蹤,無復再現,獨西山萬壽宮一太監向順治進言道:「每當清風明月之夜,覷見董妃徘徊於玉泉寺後瑤台石室間,菩薩模樣,五色祥光。」順治聞聽,急忙出宮來到玉泉寺夜守,然而一連過了數夜,仍不見董妃蹤影。順治大有受騙之感,怒恨悲苦中要以欺上罪誅殺此太監。此太監原為皇太后役下舊人,聽到不測風聲,急忙趕奔孝莊皇太后處求救。太后聞言大怒道:「妖姬作祟,如城狐社鼠之勾當!吾今搗毀其巢穴,看其託付何處?」說畢下令遷玉泉寺監僧於別處,派心腹太監將寺內大殿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絕。那些遭到貶謫而來的可憐宮人,多數未能逃出而葬身火海。為絕順治之念,太后在火焰熄後,命心腹將焦屍拖出示眾,並宣布董妃已死於其中。順治雖然無法確定董妃是否真的罹難火海,然一旦目睹焦土炭屍,仍熱淚滾滾,悲痛欲絕。回宮後輟朝五日,並特諭禮部追封董妃為皇后,以示褒崇。禮部奉旨,喪葬格外從豐。此為順治十七年(1660年)仲秋。

  順治帝遭此慘事,日夜悲悼,漸漸積思成幻,積幻成夢,積夢成行。一日,順治齋心入定,方欲自懺綺懷,忽然夢到一處,乃高山萬疊,巒壑幽深,上有積雲,皚皚照耀如琉璃世界。正待回顧眺望間,頓見琳宮梵宇,金碧閃耀,不禁恍然大悟道:「此非五台山中之南台耶?金蓮佛缽花開否?」於是,躡足而登,步履若飛。倏爾忽至台顛,星斗咫尺,爽氣沁人,衣袂為天風所吹,飄飄有凌雲之意。這時,忽聽耳邊似有人喊叫:「不想見一見三生石[1]上有緣之人乎?」順治急忙觀看,只見一小和尚正沖自己微笑,並不斷舉手東指。順治順指望去,見一最高的山峰處,上有金碧樓台,重疊如畫,與所立處,若僅隔數十步。但深崖絕壑,陡峭不可通。只見那樓中朱欄回護,晶牖洞明,有美女四五人,往來瞻眺,笑語自若。其間有一人尤其美麗叫絕,只見她風鬟霧鬢,綽約多姿,正是董妃小宛!順治驚喜異常,遂大聲呼喚,董妃總是笑而不應。順治著急地說道:「我念你度日如年,今得睹之,豈容錯過!」小和尚在一旁插話說:「如隔崖河。」順治毅然回道:「但得董妃,雖萬丈之淵,吾何畏縮!」說罷,飛身一躍而下……順治大驚,驀然醒來,乃知剛才原是南柯一夢,周身的汗水已將香衾濕透。順治反覆回味著夢中情景,猛地悟到原是董妃託夢於己,便自語道:「董妃今日招我,我何必眷戀皇帝之位,不如隨她遁去!」

  清世祖問佛圖

  第二天,順治改了平民裝束,偷偷溜出內宮,走出紫禁城,直奔五台山。當他到五台山後,和一癩和尚談得頗為投機,便削髮入寺修行去了。

  順治臨出宮時,已將後事做了安排,並寫了一道上諭放置在御案上,太監們找不到皇上,便將這道上諭稱為遺詔。遺詔中定玄燁為皇太子,持服(穿喪服守孝)二十七日後即帝位,又命四大臣輔政云云。此詔一傳,各王公大臣異常驚疑,言昨日早朝皇上尚康健如恆,怎一夜之間就晏駕黃泉了?且遺詔中亦未說明病源,甚奇甚怪!一時朝野議論紛紛,有謂順治因皇太后逼迫而服藥自盡者,有雲因感受時疫而暴崩者,有言因董妃之故而匿跡山野者。不管群臣有千般疑惑,萬種猜測,當下還得照例哭臨,扶八歲新主玄燁登基,次年改元康熙。順治朝從此成為過眼雲煙。

  幾十年後,康熙大帝率部西征噶爾丹叛亂,大獲全勝。志得意滿之際,便想起五台山上的父皇,遂產生了前去看望的打算。當年順治遁入空門後,在五台山絕頂處修了三間草房,終日念禪打坐。皇太后思兒甚切時,便帶孫子康熙出京,以上五台山清涼寺進香為名,與兒子晤面。但她每到清涼寺,卻又見不到兒子的蹤影,怕百姓生疑,不敢久留,只好對門空淌幾滴相思之淚。後來太后年老體衰,已不能遠行,便差人每年到五台山修廟,並秘探暗訪順治帝的行蹤,但至死亦未尋到。

  此時的康熙已到不惑之年,在勝利的喜悅中又動了父子天性,遂下旨西巡,臨幸五台。待一行車馬人流到得五台山後,康熙將侍從留在山中,一人悄聲不語地走進清涼寺,再由一老方丈領至山頂極峰處茅屋前,獨自進屋面父。只見一白髮老僧,靜坐打禪,紋絲不動,宛若枯人朽木。康熙望了許久,斷定此人必是父皇,忍不住雙膝跪到老人身前,泣哭不已地說道:「父皇,兒來了!」

  只見那老僧雙目微睜,復又閉攏,其態如初,不再理會。康熙不禁熱淚橫流,停了半晌,不見老僧有何表示,只好悄然退出茅屋。臨走時特囑門外的方丈不准聲張此事,以後要好生看待此老僧,必有重賞,方丈合掌點頭連連稱是。此時正值深秋,浮雲古木,冷風撲面,空中雁陣,哀鳴遠去,使人倍感悽愴悲涼。康熙感慨萬千,仰面目送天際浮雲過雁,低頭眺望深谷溝壑,深嘆一聲,緩步下山離開五台。

  康熙離開五台山後,關於順治出家並終了五台的傳聞,在社會上越傳越廣。而那絕色美人董小宛,竟紅顏薄命,黃土長埋,好端端一個如花似玉的美人,竟謝卻紅塵,登極樂之國,不能不令眾生扼腕嘆息。後人詠順治、董小宛之事,有詩云:「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台。薤露凋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有附會其詩者說,其中「雙成」及「千里草」字句,是暗指董妃,清涼山是五台山上一峰,是暗指世祖出家。康熙帝一生巡幸五台山共計五次,暗喻順治帝和康熙帝共來六次,即「清涼山下六龍來」一句。據傳,康熙皇帝直到順治帝老死五台山,方才不去,只是秘密派人將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雙鞋子帶回,埋入清東陵孝陵地宮,而順治皇帝本人,壓根就沒有入葬陵寢。這個神奇的傳說,隨著野史和筆記小說的廣泛傳播,使許多人深信不疑,並發揮了神奇效用。以至在二百多年過後,清東陵遭到一次次慘不忍睹的洗劫時,順治皇帝的孝陵成為所有陵寢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因為所有的盜掘者都知道,地宮中那把扇子和一雙鞋子是不值得一盜的。這實在是順治皇帝不幸之中的萬幸!這個意外結局,也是順治皇帝生前所料想不到的。

  注釋:

  [1]三生石:傳說唐代人李源與僧圓觀(或作「圓澤」)友好,兩人同游三峽時,見一婦人汲水,圓觀對李源說:「是某託身之所。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君相見。」後李源如期到寺前,有一牧童唱《竹枝詞》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牧童即是圓觀的後身。這本是宣揚佛教輪迴宿命的故事,後來又有人附會,把杭州天竺寺後面的三石指為三生石,說是李源和圓觀相會的地方。詩文中常把三生石作為因緣前定的典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