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日暮皇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記> 第一章 帝國的落日 慈禧最後的日子

第一章 帝國的落日 慈禧最後的日子

2024-10-06 05:09:27 作者: 岳南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1](1908年11月),嚴酷的冬季過早地籠罩了北國曠野,凜冽的北風裹挾著枯枝敗葉,在古都北京大街小巷竄動不息。神聖威嚴、王氣逼人的紫禁城[2],瀰漫著厚重的沉寂、神秘和緊張氣氛。

  十月十四日深夜,中南海[3]儀鸞殿四周一片漆黑,幾棵古樹的枝條在朔風的吹動中,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夜幕的遮掩下,太監宮女在殿角亭廊無聲又緊張不安地來回穿行。此時,寬敞的儀鸞殿內,儘管陳設未改,華麗依舊,卻沉寂得令人恐怖。幾支特製的紅色御用蠟燭端放在御案上,飄忽盪動的火苗映照著不遠處垂掛的黃色幃帳。幃帳內的軟床上,側臥著一個女人,跳動的燭光透過半邊撩起的幃帳縫隙,灑到她那枯黃並夾雜著幾絲慘白的臉——這張臉由於身心的極度痛苦而不時地抽動,原本被脂粉填平的褶皺,隨著連續的扭動,像蛛網一樣在整個面部、脖頸慢慢散開凸現出來,同那不時顫動著的滿頭青絲,形成了一個鬼氣四散、駭人心魄的景象。

  慈禧太后在西苑儀鸞殿外賞雪

  這就是大清帝國權傾朝野、威震四海、最為顯赫和高貴的慈禧皇太后。現在,她要死了。

  隨著幾聲痛苦但極其微弱的呻吟,她的身子在不住地抽搐、顫抖,兩條乾瘦的小腿伸開,蜷回,又伸開。看得出,在即將擁抱死神的最後日子,她是那樣地不情願,又是那樣地於心不甘。但當她想要將已經瘦脫乾癟的軀體翻轉時,卻總未能如願。或許,只有此時,她才真正意識到,命運不可抗拒了,她應該為那個關乎大清帝國命運的千古大事,做出最後的抉擇了。昏暗的燭光下,她痛苦地閉上眼睛,焦灼而沉重地思慮著。

  翌日晨,慈禧在儀鸞殿的病榻上召見了軍機首輔、慶親王奕劻,令他即日起程赴直隸遵化州[4]清東陵,查看自己的陵寢工程——這是慈禧在若干年前耗費大量金銀,為自己在菩陀峪山峰下修建的陵寢。由於工程在不斷地修整,至今尚未全部完工。在自己即將撒手人寰之際,她不能不派朝廷重臣去做最後的安排。

  慶親王接命後,未敢有半點停留,即攜帶隨從火速趕赴東陵。消息傳出,舉朝驚惶,哪怕是最愚笨的臣僚官宦也已預感到,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要發生了。

  但是,所有的臣僚包括慶親王自己在內都沒有料到,慈禧讓他火速奔走東陵的真正用意並不在自己喪事的安置,而她最為關心的也並不是自己陵寢修建的進度。事實上,這個陵寢早在多少年前,就按照她的意志修得富麗堂皇、固若金湯了。現在所要做的只不過是一些零碎的裝飾罷了,或好或壞亦無關在整個陵區力壓群芳的大局了。那麼,慶親王趕赴東陵,到底意味著什麼?

  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慈禧開始患病,雖經太醫張仲元等精心調理,仍久治不愈。進入這個冬天之後,咳嗽加劇,並頭痛目倦,面目浮腫。至十月十日她七十四歲生日時,由於重病纏身,且此時的光緒皇帝亦患重病,於是改為只在內廷行禮。此時的慈禧深知「皇帝之病,必不能愈」,而自己又病入膏肓,將不久於人世。因此,皇位的繼承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首要大事。她還深知,大清帝國在自己手中近半個世紀,已衰弱頹敗得千瘡百孔,極不成樣子了。儘管後來有曾湘鄉(曾國藩,湖南湘鄉人)、張南皮(張之洞,直隸南皮人)等重臣苦苦支撐,延緩了帝國全面崩潰的時日,但仍未擺脫它最終的命運。在這帝國的太陽行將西沉之日,皇位由誰繼承顯得格外重要。同時她還意識到,在這座表面看似平靜的紫禁城內,有幾十雙甚至更多的眼睛,正緊緊地盯著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系故宮外朝之正殿)里那把象徵著人生輝煌頂點和愛新覺羅氏[5]最高榮耀的龍椅,稍有半點差錯,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件關係著大清帝國前途命運的千古大事,慈禧已經思慮了許久,要不是她聽到了死神急促的敲門聲,也許還要斟酌、拖延下去。現在,死神已經逼近,她不能再做片刻猶豫。就在十月十四日那個淒冷、孤獨的深夜,她做出了最後的抉擇。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當這個抉擇在她腦海中定格的片刻,她驀地想起了一個人,一個令自己討厭又無可奈何的人。如果在這關乎帝國沉浮的非凡時刻,此人還能自由地進出宮中,一旦自己撒手歸天,這個人便極有可能興風作浪,圖謀不軌,甚至問鼎皇位——這個人就是慶親王奕劻。

  慈禧深知,作為軍機處[6]首輔的慶親王,在朝野內外,私黨雲集,大有羽翼豐滿,扶搖沖天之勢。同時她還聽到這樣一個密報:奕劻在自己病重期間,正在和北洋大臣、實力派人物袁世凱勾結,準備秘密起事,廢掉光緒帝,讓奕劻的兒子繼登大位。這一非同尋常的信號,無疑證明奕劻已是伏在宮門內的一隻極其危險的猛虎。這樣一隻伏在宮門內的猛虎,又怎會在一個新舊交替的非凡時刻平靜守臥?想到這裡,慈禧越來越意識到厄運就在眼前,這既是愛新覺羅皇朝的厄運,也是她個人的厄運!她在打了個寒戰的同時,從尚清醒的腦海中,蹦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奇計。慶親王毫不猶疑地趕赴東陵,便是這條奇計的應驗。

  就在慶親王奕劻趕赴東陵的當天,這個以鐵腕著稱的女人,又以精明老辣的權謀和心機,迅速發出十萬火急的兩道懿旨,把統轄京師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的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命自己的心腹重臣、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鐵良,速遣陸軍第一鎮入京接防,以備不測(因北洋軍六鎮中,僅第一鎮由滿人鐵良控制,其餘均由袁世凱之親信操縱)。

  當這一切都在秘密而又急如星火地安排進行時,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晏駕於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7]居所,清末紫禁城上空最後一顆希望之星隕落了。這位皇帝神秘而又極其悽苦地撒手人寰,使許多立志改良的人士在經過了一陣大悲大痛之後又深深地惋惜:假如這位力求變法和改革的光緒帝死在他的政敵慈禧之後,那麼帝國的太陽或許還可以以另一種方式斜掛西天。

  注釋:

  [1]中國古代通行陰曆,人稱農曆或皇曆,與西方大部分地區通行的陽曆相別。但自民國元年元旦起,官方正式採行西洋新曆,傳統的舊曆只運用於民間。故本書所提月日,若無特殊情況,即以此標準區分陰、陽曆。

  [2]紫禁城:明清故宮的代稱,是北京皇城內的宮城,壁壘森嚴,北京在元代稱大都,明洪武初改稱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再改稱順天府,立為京師。紫禁城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坐落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平面呈長方形,南北961米,東西753米,占地面積7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餘間。周圍城垣長約3000米,高9.9米,底面寬8.6米,頂面寬6.6米,頂部外側築雉堞(凹凸壘起之短牆),形成垛口,內側砌宇牆(不超過胸部的矮牆,又稱女兒牆),頂覆黃色琉璃瓦。牆體內夯土,外包砌城磚,勢陡且堅實。城垣四壁辟門,南曰午門,北曰神武門(原稱玄武門,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而改),東西曰東華門、西華門,均設門樓,四隅立角樓(用以向外瞭望的小樓),集防禦與裝飾為一體。城垣外四周環以52米寬的護城河,河與城垣之間建禁衛值房(或作直房)及倉庫。紫禁城內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前者是朝廷舉行盛大典禮及部分辦事機構的活動場所,後者是皇帝處理政務及帝後等皇室人員生活起居之處。紫禁城集歷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氣勢恢宏,布局嚴謹,是中國現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3]中南海:在今北京市西城區,故宮和中山公園西側。初辟於金元時期,元代掘中海造山,明初於此修築宮室,擴展中海,開發南海。至清時規模已臻完善,成為皇家避暑勝地及皇帝處理國政朝務之處所。現為中共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辦公處,重要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長期居此。

  [4]遵化州:即今河北省遵化市。河北省,清代稱直隸省。遵化在明代屬縣,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一月升為州,乾隆八年(1743年)升為直隸州(明清地方行政單位,直屬於省,地位略次於府),民國時期又設縣(唐山市所轄),1992年以後改制為市。

  [5]愛新覺羅氏:清朝國姓,為皇家所專有。「愛新」或作愛星、愛紳,滿語,漢譯為金。「覺羅」在滿語中沒有解釋,可能是一處滿族的居地,因以為姓。清制,凡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本支之子孫為宗室,腰束黃帶子;旁支為覺羅,腰束紅帶子。清朝皇室一系的先人在關外時原姓佟(或作童),至努爾哈赤稱汗後始改姓愛新覺羅。

  [6]軍機處:「辦理軍機事務處」的簡稱,清代直接為皇帝辦理機要政事、贊襄皇帝對國家大政方略之決策的中樞機構。其始設時間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雍正七年(1729年)因西北用兵而設。初名軍機房,或稱軍需房,雍正十年(1732年)改是名。乾隆初一度由「總理事務處」代之,乾隆二年(1737年)復置軍機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另設「督辦政務處」以略分其職,一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宣布成立責任內閣後才撤銷。軍機處無正式衙署,其辦公處所設於內廷隆宗門內,稱為值房;無專職官員,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設軍機章京(或作獐鷹,滿語,漢譯為有職務的文武官員)處理一切事務。軍機大臣全稱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俗稱大軍機,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等奉特旨入值(或作入直,即面見長官,至衙門辦公),均為兼差,無定額亦無任期限制,其中由皇帝指派滿漢各一人為領班,稱為揆首、領袖。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又稱司員,初無定額,由軍機大臣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乾隆年間改於內閣、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用,嘉慶四年(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軍機處原本秉承皇帝意旨以辦理軍機事務,後擴及所有國家重要政事,等於旁奪了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獨裁的制度。

  [7]瀛台:西苑南海小島上的建築群。明代原稱南台,清代自順治年間修葺後開始使用,因其景色秀麗多姿,美如畫中的海上仙山「瀛洲」,故改名瀛台。


關閉